〔摘 要〕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主人公美国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而衰的故事,身份问题是他们一家人难解的结。他们各自在探寻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意义,最后他们在身份的追寻中各自走向沉沦。本文作者试图从身份认同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关键词〕 美国牧歌;身份认同;追寻;沉沦
一、引言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1933—)是当今活跃在美国文坛上的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自从他的处女作《再见,哥伦布》(1959年)(Goodbye, Columbus)(获196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问世以来,陆续出版了《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年)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小说。
菲利普·罗斯的作品描绘出当代美国社会中各种心态复杂的人物,他们当中许多人是生活的失败者,最后采取极端的行为方式走向毁灭。“罗斯开拓了顺从与获得认可的冲突,个体与环境的冲突,还有面临着的选择的冲突,冲突来自别人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和自己认为的最好的生活。”〔1〕36罗斯在他的小说中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身份危机和生存状况,以犹太人在美国的种种遭遇说明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抑和他们相应的反抗。罗斯从身份危机的角度审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揭露犹太人在以美国白人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中生存的艰辛。
非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于1997 年成为《时代》杂志评选的十大优秀图书之一,被美国各大杂志、报纸称为罗斯最感人、最有才气的一本小说。在书里,主人公利沃夫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球星,然后又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富有的皮革业老板;娶了美丽的新泽西州小姐,住进了少年时代就向往的有着160年历史的乡间石头古屋,他那和谐、闲雅的中产阶级生活就像一首现代田园牧歌,是无数美国人梦寐以求的天堂般的日子。但在光环的照耀下的是利沃夫那痛苦的灵魂:他十六岁的女儿毁了别人认为的美好的一切。她炸掉了当地的邮局,炸毁了一家百货商店,百货商店象征着美国,因为商店主人自从开业以来每天都在升国旗。虽然利沃夫出身犹太家庭,但他认同并为之奋斗和找寻的是美国文化的根源。事实上,利沃夫一直要摆脱的正是犹太身份对他的束缚。当他的母亲试图在其女儿梅丽身上打犹太教的烙印时,当他的犹太朋友布克试图让他为犹太社区踢球时,他不乐意甚至恼火。他说他从小就不喜欢走进希伯莱的教室。他所有的欢乐和成功,都是美国式的。而这一切,都被生活在美国的第四代犹太人,他的女儿梅丽毁掉。16岁的梅丽痛骂腐朽制度,甚至炸毁了当地的邮局,随之死去的有科伦医生。对于作为父亲的利沃夫来说,梅丽炸毁的不只是一个邮局,而是美国的象征。从利沃夫的祖父移民到美国以来,整整三代人,一直都努力工作追求成功,三代人都生活在对美国的狂喜之中。可是第四代的梅丽和她的同龄人却游离在这个游戏规则之外,他们要捣毁纽瓦克,烧毁前辈们创下的整个世界。这使梅丽的父亲意识到这是一个信仰动摇、传统解构的时代。他不明白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让这些聪明的犹太孩子做出如此极端的行动。女儿的极端行为使这个家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美好的一切不复存在。利沃夫是移民的第三代,虽然有工厂、有事业、有了他想要的成功。但他作为新一代的美国犹太人,在摆脱了所谓传统压抑,即放弃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犹太戒律之后,最终无所适从。成为一个没有身份的犹太人,其结果只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晃来晃去的边缘人。“你可以通过给犹太人一个安全的居住地方来结束对一个犹太人的驱逐,但是,这并不能结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驱逐,因为这个世界仍然是被割裂的、无序的。一个犹太人始终处于被驱逐的景况,无论是在耶路撒冷还是在泽西州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美国的犹太人并不被认为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2〕所以,犹太人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美国白人社会中来。
不同时代的犹太移民对于在美国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代犹太人移民起初都聚居在北方城市里,他们原封不动地保持着正统的犹太信仰和生活习惯,继续说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如《波特诺伊的怨诉》当中的波特诺伊的母亲索菲·波特诺伊,她是他们本民族文化的维护者,严格地遵守犹太教教义和讲着他们的民族语言意第绪语。移民的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代则受到双重文化的冲击,一方面,现代社会不断使他们美国化,赋予他们以美国人的特点,如《美国牧歌》里的主人公利沃夫;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生活在聚居区,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即使他们不再严格遵从犹太教法典的道德教规,也至少是在其影响下生存。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夹击下,当代犹太人有着特殊的复杂的感受,然而不管犹太人生活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也不管他们被同化的程度如何,他们总是客居他乡的“局外人”。因而,一方面,他们顽强的地保持本民族文化共同体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迎合当地的文化环境。这种游离于任何一边的现象使当代犹太人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缺乏归属感。“罗斯笔下的主人公是复杂的,来自于同一时期的双重敌人:内部的和外部的。”〔1〕24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理论来源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概念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身份认同关注的是: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身份认同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
大概说来,身份认同分为四类,即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就是个体身份认同。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第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个文化视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中心,是启蒙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第四,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在西方,现代的主要的社会斗争也许可以被分为三类:首先,为社会地位而斗争,然后,为社会阶层而斗争,而最后才是为社会身份而斗争。”〔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利沃夫一家对身份的追寻以及梦的幻灭
利沃夫的女儿梅丽(merry:快乐的意思),有上天赋予的金色头发、逻辑心理、高智商、而且富有幽默感。她还有修长的四肢,富裕的家庭和独有的执着,什么都有,只是说话不流利〔4〕90。其实她不仅是说话不流利,她缺乏的还有美国正统白人的身份。
那么,是什么使“在旧里姆洛克学校时,平均得分为优”〔4〕163,师生们都喜欢的梅丽变成一个小恐怖分子、爆炸嫌疑犯呢?是在家庭中、社会中的地位得不到很好的确认,使其没有归属感。在家庭中,母亲是新泽西州的小姐,是选美皇后,梅丽在她面前没有自信,熟人都认为选美皇后的女儿也应该是选美皇后,甚至应该是美国小姐。无形之中梅丽就会形成一种比较,一种自卑的心理。她希望父亲像爱她的母亲一样爱她,吻她。但这是违背伦理的,父亲不能这么做,梅丽就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就是在家庭中的身份得不到确认使梅丽的性格发生变化,她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用表面的弱点操纵大家,她说话口吃得越厉害,就越能引起父亲的关心。
在社会上找不到归属感,对无序的社会产生反思,是缘于11岁时看电视,在观看越南和尚自焚的可怖镜头后,梅丽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夜里睡觉时惊醒两三次。这社会到底怎么了?“这世界上难道没有一个人还有良心?”〔4〕146最后,在连续地观看了几次自焚事件以后,她静静地观看,在电视机前面发呆,她的目光已游离到别处,专注到某个确定的地方,她的内心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淡忘。越南和尚自焚事件刺激梅丽反思社会反思人存在的意义,以及越南人作为人的身份和只顾摄影而不帮忙扑灭火焰的摄影记者。他们是些什么人呢?他们为什么不扑灭火焰?而只是在一旁观看?这些可怖情景促使她对社会对个人的身份的反思,最后在她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和同伙炸毁了当地的邮局之后,梅丽便开始了逃亡生涯,居无定所,在追捕的恐惧中流浪了五年之久。在流浪中,她不断地对人的身份的探寻,对无序、黑暗的社会的反思,梅丽走上极端,后来成了耆那教徒。她认为每种形式的物体里都有灵魂,生命形式越低级,禁锢在里面的痛苦就越强烈。生物都有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要超越物质世界,达到她所描绘的“自我永恒不朽的福地”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为虔诚崇拜的“完美的灵魂”。人们要达到这种完美只有通过苦行僧的严于律己和自我否定,遵循非暴力主义的教义。这是梅丽在从小生活环境以及后来看见越南和尚自焚抗拒越战以来形成的对人的存在人的身份的探寻后所作的结论,因而她加入了耆那教(耆那教是印度的一种比佛教还要古老的宗教,和佛教类似,其基本教义是灵魂转世,另外还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命)信徒的行列。沉沦于在利沃夫看来是肮脏、混乱的环境中。
利沃夫太太多恩是1949年新泽西州的小姐,但她的社会身份也得不到确认。她相信,在风度翩翩的年轻乡绅看来,她不过是故作风雅的可笑的爱尔兰人,一个学会了模仿诀窍的姑娘。她试着像那些比她优越的人一样行事,她缺乏的是自信心,那只有美国正统白人才有的优越的自信心。她当过新泽西小姐,但是利沃夫好几次发现她和长春藤联合会的富家子弟在一起,她常常做出奇怪的害怕别人冒犯的自卫行为来。一接触他们,她就会体会到等级差异的痛楚,就会觉得信心不足。后来她成为美国正统白人(WASP)医生沃库特的情人。在丈夫利沃夫看来,沃库特一点也不英俊,甚至是长得丑,圆脸盘、大鼻子、噘着下嘴唇。也许是他的恰当得体让她那样做,那种完美无缺的适当举止,是他流露出来的那种神情,从来不用为任何东西拼搏,就已经在美国正统白人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优越感,使得多恩为了这个情人,去接受整容的磨难,去追求、去赢得他的欢心。多恩在女儿出走后伤心、绝望,对家庭不再抱有幻想,不再感到家的温暖,最后自甘堕落、沦落到作为其貌不扬、甚至长相丑陋的美国白人沃库特的情妇。
四、结论:
小说《美国牧歌》中的“牧歌”二字,不由让人联想到诗歌里描写的那种充满泥土气息和牧笛声的、天真而又无忧无虑的乡间生活。然而这本小说里虽然有主人利沃夫对成功的梦想和喜悦,但描写更多的是他所经历的人生灾难和痛苦。在女儿梅丽投下反抗社会的炸弹、在妻子移情别恋之后,利沃夫开始思索人生,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犹太移民存在于这个以美国白人为主流的社会中的地位与意义。最终发现自己的身份得不到认同,他放弃了自己的根,这本身就是悲剧的根源。社会的混乱、女儿的反叛、妻子的背叛就是他的悲剧,就是他家庭的悲剧,他祖辈父辈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就像海市蜃楼般消失。这就如利沃夫感慨的一样:这社会本身就是一片混乱。
〔参考文献〕
〔1〕 Judith Paterson Jones. Guinevera A. Nance Philip Roth 〔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90.
〔2〕 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 Philip Roth 〔M〕. 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3:207.
〔3〕 Linda Martin Alcoff ,Eduardo Mendieta. Identities, Race, Class, Gender, and Nationality〔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2.
〔4〕 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M〕.上海: 译林出版社,200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04-26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04-26
关于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分析04-26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04-26
儿童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与对策04-26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04-26
浅谈因势利导逆反心理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