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新势力,它是对西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超越性发展。它吸收了东方古老文化的精髓,力图从精神这一领域对人的本质进行诠释,在意识状态、意识训练、人的发展及心理治疗等领域形成了一些极其宝贵的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其研究人类精神这一特殊性的领域,其理论观点也引起了不少科学主义心理学家的质疑。
【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 意识论;发展理论;意识训练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1]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
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毒品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2]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的质已有所不同”。[3]闭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有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
其次,超个人心理学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意识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较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意识发展模式更具整合力。传统心理学一贯主张主客二分,即把主体与客体作为两个独立的、不相连的部分进行分别研究,也就是说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而超个人心理学力图突破这一惯用的心理发展模式,主张主客整合与统一,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结合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为此,威尔伯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式的“意识谱”理论。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由大到小的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位的不同理解。[4]
2.2 发展理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家一般认为理性的个人阶段为发展的最高层面, 即“非理性-理性”的发展观。而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体发展至理性阶段后,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即超理性阶段,其发展的脉络为“非理性—理性—超理性”。[5]非理性阶段一般为个体的儿童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没有发展出成熟的自我,他们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较大,充满着混乱与盲目。理性阶段一般为个体的成年期,此一阶段的个体已发展出成熟的自我,并能以理性的思维与态度来主导其认知与行为。超理性阶段的个体是静穆与神的,他们更加相信直觉,更加敏感,更易陷入审美、创造的迷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集智慧、真理和忠诚为一体的,是爱、团结和广博的,是致力于完美、服务与公正的。
2.3 意识训练: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日常虚幻的分化意识状态,进入高级的意识状态或最高本题认同的意识状态。当前,超个人心理学所采用的改变意识状态,达到自我超越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超觉静坐,也叫做沉思。它是参照印度瑜伽功并适合西方人非宗教需要的一种意识训练形式,这种形式很受西方人的欢迎。据调查,至90年代初仅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沉思训练对人体的确有很多好处,它能够减少紧张、提高敏感性和自控力、缓解症状、改善睡眠状况、增强自信。[6]
2.4 超个人心理治疗理论: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家努力把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治疗实践中去,在不断地总结摸索中形成了很多理论模型。这些模型贴近经验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并且每一种模型都得到了实际应用。这些模型包括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阿里的砖石理论;还有三种被一些治疗家超个人化了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的超个人理论、存在主义的超个人理论和身体中心理论。
3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3.1 内容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的神秘而暂时还难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个人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梦境、入定、催眠、超觉静坐、沉思、药物及酒精等的作用下都曾发生过。它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不仅要有心理分析还要有心理综合,不仅要有深度心理学还要有高度心理学,把意识区分为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三种发展水平,将人视为身、心、魂、灵的统一体,并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统一的整合四个局面的宽广医学模式,将意识看为连续的谱系。这是一种最具有包容性的人性模式,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拓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3.2 方法上,它坚持以对象为中心的新的方法论模式。人类文明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可分为三类: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的思维活动的认识。不同方面的知识特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所有的方面,因此,采取固定单一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显然不行,哪种研究方法合适,是由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十九世纪以来,心理学秉承自然科学的典范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与实验,一切以经验实证为准绳,凡是不能通过实验证实的都是虚假的和没有意义的。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虽然给心理学带来了进步,但应看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和动态的人,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因此,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借鉴而来的极端客观主义的定量研究显然不能适应具有丰富社会性的研究对象。超个人心理学主张方法论的多元化,持对象中心立场,方法为对象服务,只要有助于解决超个人视野的问题,无论定量的研究或定性的研究,“客观的”测量数据或“主观的”自我报告,都可以采用。Taylor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定性研究为中心的,并将定性研究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一大优点。[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3.3 它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超个人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提出的“生物-心理-精神”的医学模型已经超越了治疗康复以及潜能开发的范围,而是促使人们参与到最高的精神生活追求之中,这在心理治疗方面是开创性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不只限于治疗领域,在管理和教育领域,超个人心理学也有广泛的应用,马斯洛的Z理论就是将超个人心理学应用于管理的著名例证。
3.4 它融合理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强调 “天人合一”,强调身心的内部和谐和人与环境的外部和谐。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这种东方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和许多启发灵性、放松身心、调整情绪、锻炼意志和提升意识状态、导向高峰体验的方法,融入到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东方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的作用大放异彩。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与东方智慧的文化结合的产物,为现代心理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超个人心理学使我们看到东西方文化整合的可能性,也使我们看到心理学的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5 它重新定位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的发展是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哲学的思辨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实验方法共同铸就了现代心理学的宏伟大厦。因此,现代心理学兼具了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又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性。而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派却一直把心理学定位于科学的领域,只关注那些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处理的客观经验,而不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主观现象和人的精神领域,甚至把那些无法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的大门之外。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彻底放弃将心理学视为科学的立场,而将心理学定位于关于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研究,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正如Giorgi所言:心理学所想摆脱的最大的绊脚石,便是它想成为自然科学的野心,心理学最大的福祉便是由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探讨它所能贡献的知识。[8]唯有彻底地改变研究方向,才能结束心理学缺乏自己的范式的阶段。[9]
4 超个人心理学的不足与展望
4.1 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神秘主义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力量之间的直接交往,并借此领会到宇宙的奥秘。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中的意识观和意识训练中也保留有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尽管超个人心理学是崇尚自然、反对宗教迷信的。但由于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意识训练方法来源于这些东方哲学和宗教,有时甚至用类似神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超个人或超自我的精神境界,因此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些晦涩费解的课题,例如宇宙知觉、内在协同、精神通道、生死体认、超越感知、最高人际知觉、宇宙自我幽默和嬉戏等更加重了超个人心理显得神秘感。此外,一些自诩为超个人心理学家也在书刊上大谈特谈所谓的超个人经验。这给人一种感觉是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更像宗教迷信。
4.2 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关注不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性当然也是不例外的。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性中最健康和最高级的层面,但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如痛苦、焦虑、冲突、敌意、仇恨、贪婪、破坏性等却没有给与特别的关注。这很容易使人误以为超个人心理学不重视体察现实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不强调对人性的消极方面的抗争。
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它对整个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但同时它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超个人心理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回应这些挑战,这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郭永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进展-超个人心理学. 载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7
[2] Vitz, P. C. Psychology as religion: The cult of self-worship. Grand Rapid, MI:Willian, 1977:37
[3] Tageson, C. w.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synthesis. Homewood, IL. : Dorsey, 1982:198
[4] Wilber, K. Psychologial perennis: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In R. Walsh,Vaughan(eds.), 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 1993:21-25
[5] 李敏荣.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88-91
[6] 杨韶刚. 走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J]. 心理学探新,1999(19): 19-24
[7] Taylor, E.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ts several virtues. The HumanisticPsychologist, 1992 (20):285-300
[8] Giorgi, A. P. 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psychology.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984(23): 9-10
[9] 李安德着,若水译. 超个人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 11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04-26
晚期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04-26
浅析如何加强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04-26
浅谈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04-26
失业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的作用机制04-26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04-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04-26
浅论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理性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