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江淹;江郎才尽;原因
“江郎才尽”是南朝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多从文学风尚转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一般认为江淹“才尽”发生在入齐以后,特别是永明年间,而这正是“永明体”诗兴起、南朝文学风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不过对于这一看法,我认为还有必要做一些进一步的探讨。
据曹道衡、俞绍初等学者的研究,江淹现存的诗赋文大多作于宋末,能确定作于永明年间的只有《郊外望秋答殷博士》、《铜剑赞》、《自序传》等很少几篇。不能排除有作品散佚的原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江淹永明后确实很少创作。而且从各种情况看,我还认为,即使有少量作品,他的写作风格基本上也没有改变。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当永明文学时代到来以后,江淹始终没有顺应接受新的文学风尚并改变自己原来的风格,是可以肯定的。所谓“江郎才尽”主要就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在文学史上,一个作家一生中跨越几个文学时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新的文学风尚兴起以后,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名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原有风格,努力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第二类是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对自己原来的风格多少做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学风尚。当然他们在新时期的创作成就很可能比以前逊色,这也可以说是“才退”或“才尽”。也有部分作家则像江淹一样,与新文学风尚保持疏离拒斥的关系。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江淹的情况是可能有的,但并不是必然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江淹没有能像许多作家那样多少融入文学的新风尚中呢?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类似江淹这种情况的作家不乏其人。由于年代近,保存的材料多,其中很多人“才尽”的原因是能够弄清楚的。以他们为参照来看江淹,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我认为探讨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三方面情况: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的特点、江淹在永明时期的身份地位以及江淹的个性特征。前两者是客观方面,后者是主观方面。
永明年间是南朝历史上文学繁荣的时期,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势,可以发现它与刘宋时期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文学集团现象。据学者的研究,在永明年间先后存在过王俭、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王子良、豫章王嶷、随王子隆、宜都王铿等组织的文学集团,其中特别以竟陵王子良的西邸集团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文学成就最高。永明年间新的文学风气全都是依托于这些文学集团,并主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产生的。声律说的创立和永明体诗的产生离不开西邸文人集团的活动,这是人们熟知的。在王俭文人集团中首创了“隶事”这一对齐梁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活动(《南史·王湛传》:“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1〕807)在文学集团中,集体创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创作形式。萧子良经常亲自组织文人们一起创作,如同作《桐赋》(子良、王融、沈约)、《高松赋》(今存谢朓、王俭、沈约之作)、《拟风赋》(子良、谢朓、王融、沈约)、《永明乐》(《南齐书·乐志》:“永平(明)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2〕196今存谢朓、王融、沈约之作)、《药名诗》(子良、王融、沈约)、《郡县名诗》(子良、沈约、王融、范云)、《抄书诗》(沈约、王融)、《游仙诗》(子良、沈约、王融、范云、萧衍、陆慧晓)等。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从诗题看,子良不在场,而沈约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心人物。例如沈约、谢朓、王融、刘绘、范云、萧衍同作鼓吹曲,沈约、谢朓、王融同咏乐器,谢朓、王融、柳恽、虞炎同咏座上一物等。据粗略统计,永明时期的文(除朝廷诏敕章表之外)和赋现存约167篇,其中产生于三人以上集体创作形式中的有9篇,产生于文人集团中的有74篇,共占49.7%,诗现存约284首,作于三人以上集体创作形式中的有65首,作于文人集团中的有103首,共占59.2%,可见这一创作形式在当时的重要性。
关于江淹在永明时期的身份地位,有三方面情况值得特别提出。首先,他永明五年(一般认为永明文学是从这一年开始走向兴盛)时44岁,永明时期活跃的作家中,除沈约是47岁、比他略大外,其余范云37岁,刘绘30岁,任昉28岁,萧衍24岁,谢朓24岁、王融21岁,都比他小得多。其次,他在刘宋时已取得很高的成就,获得了盛名,而别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永明年间成名的,就是沈约在宋时也还没有十分出色的作品。最后,他在永明年间官骁骑将军,据《宋书·百官志》,这一官职是四品,《南齐书·何戢传》载武帝欲加何戢常侍,褚渊不同意,说:“若帖以骁、游亦为不少”〔2〕584,可见骁骑将军地位不低。而在永明五年至十一年期间,沈约先后任太子家令、中书郎、太子右卫率(七品)、尚书左丞(六品)、御史中丞(五品),谢朓先后任太子舍人(七品)、随王文学(六品),范云先后任尚书殿中郎(六品)、子良记室参军(七品),任昉先后任子良记室参军(七品),尚书殿中郎(六品),王融先后任丹阳丞(八品)、中书郎(六品)。总的说江淹和多数永明作家在官阶地位上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在阅读江淹作品及有关他的史料的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一个印象:江淹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狷介的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他有近似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下面我试图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证明。
江淹的这种性格心理特征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表现。他经常直接表达自己孤高自守、不愿随世俗俯仰浮沉的决心,例如“宁归骨于松柏,不买名于城市”(《去故乡赋》)、“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还故园》)、“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暮心欲谁寄,江皋桂有丛”(《外兵舅夜集》)、“虽不敏而无操,愿从兰芬与玉坚”(《江上之山赋》)、“拾一代而笑浅,访古人而求深”(《伤友人赋》)、“信规行之未旷,知矩步之已难。虽河北之爽垲,犹橘柚之不迁。及年岁之未晏,愿匡坐于霸山”(《哀千里赋》)、“学不为人,交不苟合”(《自序传》)等等。还有很多时候是托物言志,如“杜衡念无沫,石兰终不暌”(《冬尽难离和丘长史》)、“乃御秋风之独秀,值日秋露之余芬。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蘤而不群”(《金灯草赋》)、“冠百草而绝群,出异类之众伙”(《莲花赋》)、“使杜衡可剪而弃,夫何贵于芬芳”(《应谢主簿骚体》)等。而在他的两篇书信《报袁叔明书》和《与交友论隐书》中,这种思想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
江淹自称“仆本恨人”(《恨赋》)、“忧人”(《从建平王游纪南城》),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愁怨嗟恨的内容。从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来看,这不是为文造情,而是他的真实的思想性格的表现。这种特异的心理思维特征有利于他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抉发出人类情感的幽微世界,但是就一个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来说,总是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健康的。从他的这种心理素质,也可以推出他性格上的另一种缺陷。像这样习惯于独自咀嚼自己的情感体验、经常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一般而言不大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他们与别人相处交流会比较困难。这自然会促使他形成孤僻固执的不良性格。另一方面,这种性格反过来又会使他更难以与别人接近,而且更增加了他精神痛苦的程度。他的诗文中有很多便抒发了他因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痛苦。
江淹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不打算对此作全面分析,只提出两点。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他善于营造幽峭、荒僻、寒苦的艺术境界。例如“蔓草萦骨,拱木敛魂”、“摇风忽起,百日西匿。陇雁少飞,岱云寡色”(《恨赋》)、“云清冷而多绪,风萧条而无端。猿之吟兮日光迥,狖之啼兮月色寒”(《去故乡赋》)、“惟江南兮丘墟,遥万里兮长芜。带封狐兮上景,连雄虺兮苍梧。……上皓皓以临月,下淫淫而愁雨。奔水潦于远谷,汨木石于深屿。鹰隼战而橹巢,鼋鼍怖而穴处”(《思北归赋》)、“崩隍千仞,毁冢万年”(《青苔赋》)、“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望荆山》)、“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鳃。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峤出诸山之顶》)。其次,他喜欢使用奇特的句法、生僻的字词,形成一种拙涩生新的风格。例如“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忧而填骨,思兮乱神”、“道尺折而寸断,魂十逝而九伤”等。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难字僻字,有时甚至是大量拼凑堆砌(如《学梁王兔园赋》等篇)。钱钟书《谈艺录》中论作家人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说:“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3〕根据这一观点,他的创作风格也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上述论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江淹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经常使用带有凝固、收缩、内敛意味的动词或形容词。据统计,在现存江淹的作品中,共出现“凝”33次,“隐”25次(不含《为建平王聘隐逸教》一次以及联绵词“隐辚”),“含”20次,“郁”20次(不含“酷郁”、“蓊郁”等联绵词),“敛”16次,“滞”15次,“晦”15次,“闭(閟)”11次。这类词用得如此频繁,似乎不是偶然现象,这种行文特点应该也是他的内向性格的不自觉的表现。
江淹在继承吸收文学传统的选择方面与宋齐时的多数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创作受屈原楚辞的影响很大。他有明显模拟楚辞的作品,如《遂古篇》、《杂词》、《应谢主簿骚体》、《刘仆射东山集学骚》、《山中楚辞五首》等;即使在其他诗文中,他也经常运用楚辞中的艺术手法,特别是以香草比人格的手法;他的《闽中草木颂十五首》序中说:“恭承嘉惠,守职闽中”,显然出自贾谊的《吊屈原赋》;在《灯赋》中,他直接赞美“屈原才华,宋玉英人”。他也很喜欢司马迁、嵇康等汉魏作家,他的《诣建平王上书》、《报袁淑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有明显依傍《报任安书》、《狱中商梁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痕迹。这种文学趣味与他的性格似乎也有关系。以上作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世俗社会相处大抵不甚融洽。屈原反复自叹“国无人莫我知”,司马迁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嵇康更是多怪少可、牢骚满腹、一肚皮不合时宜。因为江淹性格上与他们有相似之处,自然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而他看重这些作家,又会反过来强化他的性格中孤独不合群的因素。
关于江淹的事迹记载,有的也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他的《自序传》说:“(青少年时)所与神游者,唯陈留袁叔明而已”,又说“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这些话出自本人笔下,应当是实情。《梁书》本传说:“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4〕249南朝时府主僚属向府主求官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像江淹这样认准目标便固求不已的情况则很少见。结果这一行为触怒了景素,江淹被贬到吴兴任县令达三年之久,在仕途上遭到了一次很大的挫折。
据《南齐书·良政传》,江淹与刘怀慰、袁彖友善;江淹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与别人的交往情况,如集中为数不少的与文友的唱和之作;从他的《伤友人赋》、《知己赋》等看,他与袁炳、殷孚等结下了深厚友谊。这种情况与本文观点并不矛盾。性格孤僻的人不会全无人际往还,他们在与众人交往方面有困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可能有真正的知心朋友。
《梁书》本传说江淹“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4〕247,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往往受到童年生活很大的影响,很明显,江淹的性格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关系的。又由于出身、经历等原因,江淹思想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自卑与自尊混合的形态。例如他屡屡自称“孤贱”,“蓬户桑枢之民,布衣韦带之士”、“愚陋”、“贱士”,而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正是造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缺陷的根源。
江淹的这种性格特点,前人已经有所认识了。隋王通《中说·事君篇》:“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江淹之鲠亮先几。”清王夫之《古诗评选》:“文通于时,……脉脉自持,一如处女。……故或谓之才尽,彼自不屑尽其才,才岂尽哉。”从不同角度提及了这个问题。
由是可知,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的群体性特点、江淹在官位年龄上与新兴作家的差距以及他的孤僻狷介性格,这些决定了他不能进入到新的文学活动圈中去;在新的文学风尚已经兴起的情况下,江淹此前创作的巨大成就和盛名、他的固执性格又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也决定了他对新的文学风尚和新的作家群体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此外,这样一种对他的创作生命不利的环境变化,也很容易引起他原有的自我封闭这种心理弱点更趋于严重。这样,要他改变原来的创作风格就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了。从消极方面看,这是由于情势所迫;从积极方面看,这也未尝不是他与新的文学风尚抗衡较量的一种方式。当然,他不需要以文学创作作为谋生手段,也并未把它作为立志为之献身的事业,这两点对他作出这种选择应该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江淹集中有《感春冰遥和谢中书诗二首》,其一为:“江皋桐始华,敛衣望边亭。平原何寂寂,岛暮兰紫茎。芬披好草合,流烂新光生。冰雪徒皎洁,此焉空守贞。”其二为:“暮意歌上春,怅哉望佳人。揽洲之宿莽,命为瑶桂因。观书术不变,学古道恒真。若作商山客,寄谢丹水滨。”春冰形象显然是作者人格的写照,确信自身“皎洁”、又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不合时宜、但是决心“守贞”即不去迎合外界形势,这与上面分析的江淹的性格特征十分吻合。“观书术不变,学古道恒真”一句,清楚地表现了江淹固守原先行为信念的态度。这两首诗俞绍初年谱说“或作于”宋泰豫元年,但没有说出理由。我想,它们很可能就作于永明年间,诗中所表露的正是他面对文学形势的变化所怀有的想法。
永明时期作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富有群体意识、好奖掖后进。沈约在这方面可算是一个典型,当时著名的文人大都经过他的揄扬吹嘘;任昉喜好交结朋友、提携后辈也是为人们熟知的;此外谢朓“好奖人才”〔1〕352,曾经赏识过江革、到洽、孔觊;王融也赏识过柳恽诗作,向萧子良推荐孔休源,并请胡谐之推荐江革,等等。这与江淹的情况恰好形成鲜明对比。在江淹那里这些事是从未有过的。这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江淹的性格确实是他无法适应新形势、从而“才尽”的一个原因。
江淹不能与永明文学相融合,应该与永明时期新兴的作家们也有关。由于文学观念趣味的不同,这些人本来对江淹就未必十分佩服,当江淹有了不合作的表示后,他们大概也对他采取了或隐或显的冷淡排斥的态度。这样双方自然难以发生接触。沈约当时以善于组织团结作家著称,又颇能赏异量之美;但是我觉得他那种逢人必赞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只是他为了保持“一代文宗”地位而实行的处世策略。既然江淹不能对他有什么妨碍,他也就不会主动与江淹联系了。(唐李冗《独异志》中说,沈约心僻恶,见人一善如万箭攒心。这与史书中的沈约形象判若两人。虽然是小说家言,但从两面性格的观点看,可能也有一定的真实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从个人角度看,江淹“才尽”在当时情况下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就文学风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而言,这又是一个特别的、带偶然性的现象,它不可能对南朝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产生显著的影响。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关于江淹的那个有名的“郭璞索笔”的故事,我想很可能是由永明时期新兴文学群体中人的杜撰发展而来。他们与江淹是同时代人,在文学趣味上与他对立,江淹的情况当时一定是一个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他们中又不乏小说创作才能的人(如沈约作有《俗说》,任昉作有《述异记》),因此他们中有人编造这样一个故事,自是情理中的事。
〔参考文献〕
〔1〕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
〔4〕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04-26
探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及预防04-26
关于中职生上网的心理分析与调适04-26
浅谈低年级数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04-26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04-26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应变04-26
心理咨询中助人的基本目标04-26
如何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04-26
浅谈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04-26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