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时间:2024-04-26 15:48:0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本文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对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 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3.2 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 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67.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3]陈昌惠.应激与健康[A].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2-9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04-26

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04-26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04-26

管理心理学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04-26

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初探①04-26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04-26

高职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调查及其对策①04-26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04-26

孔子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学思想04-26

浅谈高校贫困生面临心理问题及对策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