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特点,以成都市民族中学和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藏族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测量,以从中探寻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差异,从而对症下药,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源的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应激(压力)(stres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尔耶(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这个“外在需求”如果自己无能力、无效率、无资源应对时,即是一种压力源(stressor)〔1〕。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紧张性的生活事件(又称为应激源)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付。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3,4〕,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各种行为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市民族中学、成都市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族学生486名,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39人;藏族中学生326名,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62人。
2.研究方法:调查法。
3.研究工具: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对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ASLEC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统计指标包括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总应激量。
4.实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结果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总体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藏中学生差异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排序(六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对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
2.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分析
(1)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P=0.014*)男女差异显著;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P=0.004*);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男、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汉、藏比较
结果表明,在男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等因子差异不显著;其他因子,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在女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健康适应因子汉族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年级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
三、讨论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分析
对汉族、藏族中学生总体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均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对更多的来自健康适应方面的压力。藏族学生更注重身体健康适应问题,这和他们独自来到内地城市学习的经历有关。在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比藏族学生的压力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汉族、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性别差异分析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其中男同学来自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的压力大于女同学,这可能由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适合于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女生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没有男生的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高,父母对男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使得男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来自受惩罚的压力男同学比女同学高,这可从男女同学攻击倾向的差异得到很好解释。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文化中男性都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6〕,所以体验到的受惩罚的压力男性也比女性高。刘曦等研究也表明〔7〕,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性别是个体在文化环境改变、文化冲突背景下能否适应、能否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强的文化分离感,这种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不适感给个体也带来了压力。因此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要多。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汉族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性别优势的差异越来越小,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因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也逐渐趋同我们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定型,即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女同学同样要面对与男同学一样的应激源。其中,学习压力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压力仍然是他们最大的、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8,9〕。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3.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
(1)在男生汉、藏族比较中,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藏族男生来自其他因子的压力明显大于汉族学生。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具有孤独,不关心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情绪不稳定的特点〔10〕。因此,来自其他因子上的压力,藏族学生体验到的要比汉族学生多。从文化环境来看,藏族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既有研究〔7〕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
(2)在女生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P<05)。藏族女生来自健康适应上的压力大于汉族女生。中学阶段,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成熟期),已有研究表明〔11〕,处于青春初期的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身材、青春痘等)的不适应所导致的身体自我评价会降低。此外,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来到内地学习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她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她们缺少了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支持减少,要更多地学会适应环境,因此她们体验到更多的健康适应压力,因此比起内地学生,她们的身体健康因子上的应激量要大得多。汉藏中学生总体得分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此也得到了很好解释。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年级差异分析
汉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上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比初三、高一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这与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中学学习的转变有关系,无论是学习科目数量上还是学习难度和重点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异,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压力。初一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这可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特征得到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12〕,自我概念、情绪发展、逻辑思维都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加强。到了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差不多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上的问题比起初一学生要游刃有余。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高一相对于初三和高二学习压力要小些,这个也可以从上面分析得到解释。处于初三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研究〔13〕一致。而高二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投入更多,自然压力也会增加。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初三与高一、高二差异显著。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学生的年级分布代表了各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因此,在各个年级之间丧失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藏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在丧失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异显著。藏族初一学生比初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初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丧失压力,这与他们刚来内地学校生活、学习还不适应有关系。从文化环境来看,初一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从影响学习的要素来看,刚来内地学习的初一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尤其语言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子上,高二学生和初一、初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初三、高一学生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阶段和高一阶段的藏族学生比高二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覃晓波〔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藏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普遍存在,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即从初中到高中是下降的。这与中学生年龄特征中的不够成熟以及适应能力发展得不完善有关。因此初中阶段学生体验到的应激比高中学生多。初一学生有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学业的“分化点”,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急剧增加,这会导致时间压力和其他压力相应增加;初三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的研究〔5〕一致。而进入高一以后,高中的授课进度和课程难度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和新同学,这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压力会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学生的差异,重视藏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以便提高民族学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4.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 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ThomasAW,Donatov,GraceM,etal.Theroleoflifeeventsfamilysupport, andcompetenceinadolescentinadolescentsubstanceuseatestofvulnerab- ilityandprotectivefactor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 1992,20(3):349-374.
〔4〕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2):84-86.
〔5〕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108.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40-441.
〔7〕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7-550.
〔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6.
〔9〕胜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10〕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9.
〔1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2〕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3〕张建华,缪宏卫,仇小静,等.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57-458.
〔14〕覃晓波,高平.231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1):80-8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谈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看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04-26
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分析04-26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04-26
谈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04-26
论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研究04-26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04-26
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04-26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04-26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04-26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隐患及对策探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