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霞”系列小说中的“帝师”形象

时间:2024-04-26 15:46:2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二月河在“落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于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的“帝师”形象,这些帝师形象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军师”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才子”形象的结合体。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正是通过伍次友等人的“帝师”形象,重塑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二月河;落霞小说;军师;才子;帝师形象;儒家思想 
  
  当代作家二月河先生所营建的“落霞”系列历史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卷帙浩繁,百科全书式地展示了清代最强盛的130余年的历史生活画卷。作为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是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历史,只有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具体行动才能反映一定的历史。 二月河小说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其中写得比较成功比较出色的当属于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的帝师形象。
  
  一
  
  历史小说既是历史又是小说,这就要求它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历史小说起源于史传文学,“但史学毕竟不是文学,一部廿五史只是为历史小说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传著作只是历史小说的间接来源,历史小说的直接来源却是古代那些靠‘舌耕’谋生的说话艺人。”〔1〕276二月河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在总体框架上,在主体情节的发展上是依据历史真实而展开的,但在史料的积累上,也有众多的像《清稗类钞》之类的稗官野史。这种创作态度,为作家展开自由、丰富的艺术想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凭借着大量的阅读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确凿可靠的知识,凭借着在史料基础上的认真精密的思索、考证和研究,二月河的系列作品才会写得如此潇洒自如。”〔2〕
  二月河小说中的人物或确有其人,加以挖掘渲染;或本无其人,加以虚构演绎,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构建能力。伍次友、邬思道和方苞三人是以帝师身份出现的。从通常的英雄谱排行榜来看,这些人无疑是排在最上面的,他们人品好,声誉高,以天下为己任,同时又能淡泊名利,碌碌无为的寻常政客固然不能和他们相比,就是学富五车、政绩卓著的名相能臣如张廷玉、熊赐履等人,在人们心目中也是不能和他们相比的。这样的人物当然是不存在的,是作者极力虚构的形象。伍次友,正史、野史皆无其人,这完全是作者按照心目中理想人物杜撰出来的一个形象,正是这个杜撰出来的形象,牵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为之感叹不已。邬思道,仅是野史中记载的一个人物。李岳端的《春冰室野乘》中有《田文镜之幕客》一节,记载“邬某者,绍兴人,习法家言,人称为邬先生。”邬思道曾问田文镜是否想当名督抚,并帮助田文镜起草参隆科多的奏疏。“疏上,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后田文镜心胸褊狭、无端猜疑,故意疏远邬思道,邬思道非常生气,辞别而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不得已又招邬思道回来〔3〕。后来雍正也知道了邬思道,并在田文镜请安奏折上暗示了此事。
  方苞作为“桐城派”领袖,著名散文家,虽在康熙时“入值南书房”,雍正时也当过侍讲学士,乾隆时任礼部侍郎等,但他始终只是一个文人,而且因戴名世案牵连,一生坎坷,虽老有善终,但在政治决策方面并未发挥很大作用,和小说中“布衣宰相”之说相去甚远。鲒埼亭在《方苞神道碑铭》中曾评论说:“古今宿儒,有经术者或未必兼文章,有文章者或未必本经术……唯是经术文章之兼顾难,而其用之足为斯世斯民之重,则难之尤难。前侍郎桐城方苞公,庶几不媿于此。”〔4〕149这几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他的最高评价。在其他史料中很难见到这样的评价。《清儒学案小传》只说他:“于诸经,尤深于《三礼》、《春秋》。”〔4〕159朱克敬在《儒林琐记》说世宗授方苞为“侍读学士,以年老许扶杖上殿。”〔4〕158沈廷芳在《方望溪先生传》中说得较为详细:“圣祖召入南书房,试文者三,每奏御辄嘉叹。世宗召见,因弱足不任行,世宗命二内侍翼至殿陛,顾视叹者久之。乾隆元年,入值南书房,擢礼部左侍郎。二年复教习庶吉士兼文颖馆、经史馆、三礼馆总裁。”〔4〕157在《清史稿方苞传》中所叙也大至如此。况且,康干之际,清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如此施恩惠的也不仅仅是对方苞一人。“作者把这样三个或虚构,或传说,或并未参预中枢机要的人物写成了帝师,在政治决策、政治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他们探究封建君王的政治权术,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政治文化的特点和根源。”〔3〕
  
  二
  
  细心的揣摩一下,我们会发现,二月河笔下所塑造的帝师形象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军师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才子形象的结合。说到“军师”两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宛若神仙的诸葛亮,除了诸葛亮之外,在明清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很多类似的形象,如《列国志传》的姜子牙、《西汉演义》中的张良、《说唐》中的徐懋公、《英烈传》中的刘基等等;说到才子的形象,当然离不开曹子建、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形象,才思敏捷,聪明绝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塑造出来的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会有崇高威望的。
  演义小说中的这些军师,常常于乱世之中隐居山野,研经习儒,清高飘逸,不求闻达。但他们的骨子里面是渴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希冀解人主之烦忧,拯民众于水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军师们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其一,在出仕之前,他们往往隐于草野之中,修身养性,以待时机。作家们按照儒家“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固有思路来描写这些军师。诸葛亮隐居隆中,长达十年,看似世外闲人,实则不然,他自比管、乐,以“君子之儒”自命,说:“君子之儒,心存仁义,德处温良;孝于父母,尊于君王;上可仰瞻于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治天下如磐石之安,立功名于青史之内。”由这一番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是渴望“立功名”、“垂青史”的,其鸿图大愿,溢于言表。其他如姜子牙隐居渭水,“不钓鱼鳖,独钓王侯”;张良圮桥求书,欲为“帝王之师”;刘基隐红罗山,习兵书,欲辅贤君而救生民。他们身在山林草野之间,却心系天下苍生。正是由于知识分子有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和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所以每逢战乱,他们便免不了要受到时代的感召,在内心激荡起儒家入世思想的巨波,并不由自主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5〕。其二,这些军师往往自高身价,非常关注自己所依附的人是否有做帝王的禀赋、才干,对自己又信任到什么程度,能不能以师礼待之,只有以师礼待之,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先秦时,鲁穆公要以子思为友,子思很不高兴,坚持要对方尊之以师。孟子也说:“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6〕也是要居于师位。儒家的先贤们这些举动,对后世的军师们影响很大,最典型的当然是“三顾茅庐”,直到刘备拜倒在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才答应出山相助。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其他军师也莫不如此。他们既然被帝王尊之为师,那么出于对知遇之恩的报答,当然他们也是忠贞执着,义无反顾的。其三,这些军师最为动人心魄之处总是体现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华上,他们腹有良谋、善布阵法、驭将有方、用兵如神、长于外交,通天文、识天象、晓阴阳、知奇门遁甲,甚至于能呼风唤雨、驱神驭鬼,极具神异色彩。其四,历史小说中的军师们高人之处,还在于他们能够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他们对统治者“只可同患难,不可共享乐”,以及“功高震主,君疑臣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残忍本质的认识是深刻的,所以他们能持明哲保身之道,知时而退,保全一生的名节。明清演义小说中的军师形象无疑对二月河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
  
  二月河小说中的伍次友,神清气爽,体态潇洒,没半点俗气,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但他虽满腹经纶,却忧时伤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多年寒窗苦读,进京赴考,凭借自己的才华,是完全能够取得功名的。但他却激于义愤,不惜得罪权贵鳌拜,交了一份《论圈地乱国》,不但功名全无,反而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这正是他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重的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人格是极其高尚的。康熙为伍次友的学识、修养所折服,不惜屈尊拜师,处处执师礼,应该说,在康熙的身上,也寄托了作者心目中的明君形象的理想。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伍次友在不知康熙身份之前,给他讲解经、史,但又能不囿于常人的见解,往往自己就某个历史事件生发开去,谈论自己的看法,给康熙极大的启发,这正是伍次友和普通读书人所不同的地方,也是康熙在紫禁城的书房内所学不到的。例如讲到大将军梁冀的专横跋扈,毒死年幼的汉质帝时,说:“审度当时时势,以梁冀之恶,四面树敌,已触犯众怒,人心丧失。若能韬晦等待时机,外作大智若愚之相,内蓄敢死勇士,结纳贤臣,扶植清议,时机一到,诛一梁冀,只用几个力士就便可以了。”康熙除鳌拜,就是按照这个谋划施行的。伍次友还精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出要防止鳌拜和吴三桂“两匹野马合槽作乱”。而建议“先稳住三藩,不动他们的藩位,诛了鳌拜再说。”为康熙除鳌拜、平三藩制定了战略方针。除掉鳌拜之后,伍次友又为康熙制定了削藩的方略。从伍次友的雄才大略看起来,丝毫不比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军师差,在伍次友的身上正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当他知道康熙的身份之后,急流勇退,离他而去,甚至和自己心爱的人苏麻喇姑分手也在所不惜。
  邬思道因为不满考官徇私枉法而大闹考场,着实出了大清政坛的一次丑,所以被四处缉拿,隐身江湖多年。等到重现江湖,身体已落残疾,表面上心如枯槁,但内心里面,那份匡时济世的思想仍然是火热如初的,所以当雍正以师礼相待,请他相助时,他答应了,为雍正夺得皇位立下了不世之功。不难发现他的经历和明清演义小说中的张良、刘基的经历是有共同之处的。邬思道在康熙诸子争皇位时,透彻分析了太子、八爷及大臣们的动向。面对朝臣纷纷举荐八爷入主东宫时,他却建议雍正提出恢复太子之位,让康熙看到雍正不结党、不营私,没有入主东宫的野心,从而取得康熙的信任。在诸王子斗争激烈时,要平定西北边境的叛乱,考虑派个亲王去青海领兵平叛,邬思道建议雍正提出让十四爷去当大将军,既让康熙看到雍正顾全大局的态度,又笼络十四爷,使之与八爷拉开距离。康熙临终前,把信任的大臣张廷玉、马齐、方苞等统统免职,雍正也免去了内务府的差使,雍正惊慌失措,以为大祸将临。而邬思道却对他说:“您真得好好参详一下万岁的帝王心术!”“万岁这是在预备后事!”“凡黜落的都是能员干吏。……现在统统将他们监押保护了,新主登极,一纸赦书,立地就成了皇帝得用臣子!万岁这一计虽苦,也算菩萨心肠啊!”邬思道“当机决大事”,为雍正登极,防止八爷党作乱,作了周密的部署和防范。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他主动辞别,隐身江湖,因为他对雍正的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之所以帮雍正夺得这个皇位,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深处匡时济世、出将入相的宏大志愿
  方苞为康熙传位于雍正和康熙去世之后雍正顺利登极出谋划策。当康熙问方苞传位给那个皇子好时?方苞答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这个回答让康熙满意,因为他早已看中了雍正的儿子弘历。方苞的回答固然有避嫌的因素,但他放眼将来,高瞻远瞩的眼光还是了不起的。他要雍正警惕隆科多与八爷的勾结;要雍正下决心铲除八爷党,“为天下计,为皇上计,也为皇上骨肉亲情不遭惨变计,您不铲掉这个‘党’,顶多做个善终皇帝,想振作颓风,刷新吏治为一代令主,恐难遂心愿。”后来,他又为除掉年羹尧,为处置弘时的阴谋作出了贡献。邬思道精于屠龙之术、帝王之道,但用的是权谋机诈,方苞则以正统的儒道为雍正佐治天下,道虽不同,但他们的用心都是极为良苦的。
  方苞等人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出将入相、为帝王师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理想,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但他们又都是汉族知识分子,在满人当权的时代,他们处在被疑忌的地位,时常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因此,当他们感到危机迫近时;或在生活上、政治上失意时,就采取道释文化中消极避世的态度。伍次友遁入空门,邬思道退隐山林,方苞以足疾辞官。他们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生理想,能保善终就很幸运了,他们的命运给人以迷惘、悲凉之感〔3〕。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四
  
  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的身上除了具备军师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才子的特长。才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有的称呼。《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又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7〕八恺、八元都是中正、通达、宽宏、守信而又极富才能的贤人。可见,才子是指德才兼备的人,并且偏重于对美德的强调。后来,才子的含义发生了转变,由德才均备且偏重于德行显著之人转义为才华出众、尤其是文才出众之人。钟嵘的《诗品》就以才子专指诗才闻名之人,元代辛文房作《唐才子传》,将唐代著名诗人皆予以才子之称。从此之后,才子一词便沿用此意。到了明朝时,才子的意思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恃才傲物、放诞不羁的个性特征。明中业有“吴中四才子”之谓,嘉靖年间,李开先、唐顺之等人并称“嘉靖八才子”。这些才子,虽然个性、思想、经历多有出入,但才情超迈且傲岸自负,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与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传统道德准则、价值标准相背离,却是其共同的特征。二月河笔下的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显然是秉承德才兼备的传统来加以塑造的,但在他们的身上也不难发现狂狷傲诞的余韵。伍次友刚入京时,当着康熙的面煮酒论功名,说功名是“有意思到了极点,没意思到了极处。”他孤高耿介、狂而不媚,可以弃功名于不顾,在科考的答卷上弹劾权臣,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量。邬思道大闹南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把南京科场搅了个天翻地覆。其揭贴传到北京,康熙震怒之下又击节赞赏。他从江湖复出后,虽身已残废,行为乖张,但仍掩饰不住他飘逸潇洒,英风四流的神态。方苞屡上疏越职言事,多为同僚所诟。当然,作者除了主要写他们经国济世之才之外,在相当程度上也突出了他们的文才。
  方苞为当时的文学大家,“桐城派”的领袖,其才华与声望自不必说。就是伍次友、邬思道他们,也是才思敏捷,聪明睿智,不论是吟诗作赋、猜谜应对,还是谈禅论道、品评诗文,其机智往往令常人不及。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的一番应对,其思维之敏捷,如电光火石。游荒圃得故诗,读完一首,详诗意,断言绝非一首,其见微知着,察事物于端倪的眼光实非常人可比。在安庆的迎风阁上和黄宗羲、李光地等人的吟诗集句都展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才华。他上书言大政:“臣以为四方不靖,当先以安内为要。不能定民,不可言靖藩,不能聚财,不可以言兵事。东南波兴,天下板荡,则西北边患弥甚,实难骤然荡天。见事不疑,疑事不为,详虑而后行,则事鲜有不克之理。”雄才大略,虽古今名相也不过如此。邬思道在扬州酒楼与车铭的一番唇枪舌剑,也写得饶有风趣。车铭挖苦跛足的邬思道:“架着双拐,行动如倩女荡秋千,站立似谢家碧玉树。”邬思道立马回敬他,说他读书时把“昧昧我思之”写成“妹妹我思之”,“我只好接了句‘哥哥你错了’——不知如今可有长进!”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也使车铭狼狈不堪。更为精彩的是,当车铭恼羞成怒,当众撒泼时,邬思道随手写的四句诗让车铭目瞪口呆,俯首帖耳,真是令人叹服。
  
  二月河把历史演义中军师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形象结合起来,塑造了伍次友等人的帝师形象,绝不是偶然的,很多历史小说家都使用了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双重立场来表达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二月河当然也未能例外。“历史小说与其他题材的通俗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娱情作用较弱。历史小说负载着一种使命感,企图通过小说形式普及历史知识,‘昭好去恶,提醒颛蒙’,起到弘扬历史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作用。”〔1〕282二月河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孔孟以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的,是任何力量打不倒的”〔8〕。儒家思想是政治统治的精华,满人入主中原,想有所作为,当然也离不开儒家的“仁政”。二月河正是通过伍次友等人的“帝师”作用,重塑了儒家思想的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启志,羊列容,谢昕.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2〕 郑春.试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新努力〔J〕.文史哲,2000,(1):13-19.
  〔3〕 齐裕焜.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得失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40-46.
  〔4〕 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4-238.
  〔6〕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
  〔7〕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389-390.
  〔8〕 李海燕,谭笑.晚霞璀璨黑暗将临——二月河谈他的“落霞”系列小说〔J〕.东方,2000,(4):4-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形象04-26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途径04-26

飞天之美好04-26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的影响04-26

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的透析04-26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90后”学生管理04-26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04-26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比较研究04-26

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述评04-26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