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之思

时间:2024-04-26 15:43:3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编者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目标。那么,在近十个春秋的新课程改革历程中,我们的语文课程在改革探索之路上走了多远?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
        于漪老师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课程因其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问题一:在“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之下,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多以考试为依据和准绳,总是把一篇优美的文章硬生生地拆散,侧重于讲解文章的知识点,以应对考试,而对文章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置之不理。知识性的学习是语文学习需要的,比如字词句段,需要积累,但这只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语文学习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感悟的过程,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阅读文章和感受美好的权利,也放弃了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倦,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悲哀。
        问题二:语文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侧重知识性主题学习的内容,缺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容;侧重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远离生活、远离学生们现有的思想感情,忽略了学生感受和需要,当然语文课程也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但这并不是说可以让思想教育冲淡了语文教育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多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自我体验的过程,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只有被动接受的“任务”;在作业布置和考核评价方面,也是以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生体验、全面素养提升、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关注。笔者曾经看到过很多通过各种形式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文字方面很优美,但对生活体验和一些常识的缺乏却令人心痛:有学生写在年三十晚上“沐浴着柔和的月光”,也有学生写秋天农民收麦子的热火朝天的场景……这些已经成为学生习作当中司空见惯的问题,也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育者们必须深思的问题。同时,缺乏体验的问题也并不只体现在学生身上,很多老师也是因生活的环境等原因,对生活的体验也很不够。
        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漠然了现实中的学生及其生活、生命等人性维度,把学习的主体学生排除在外,生命的“不在场”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在场”,最终也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转变,实现语文教育提升人的全面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头等大事。
常州湖塘实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
        面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对语文教育也作出了各种探索。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常州湖塘实验中学,看看在这里正在进行的“基于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程结构改革”。
  秉承“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的思想,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针对语文教学现状和学校的教学实际,2004年湖塘实验中学开始打破以往“语文课即教课本”的思想束缚,树立起“社会为课堂,生活为课本”的语文教学观,提出了建构校本化语文课程结构的思想。
        “从当时的语文教学情况看,虽然是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倦和由此产生的轻视语文的现象还是很普遍。主要原因是,课本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文虽然经典,但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顾志平校长介绍说,如果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增强人文元素,以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
        一、 整合教材
        顾志平校长说:“我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教材当中有很多类似的东西,包括不同年级的。于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初一初三的语文教材进行归纳整合,浓缩出了一份国本教材。”
        时文选编进教材。在湖塘实验中学,你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带着一本《读者》就走进课堂。这是湖塘实验中学教材整合的一个方面。从2004年起,学校为在校的近3000名学生每人订购了一本《读者》杂志,把它作为现行教材的补充。时文进课堂的方式是教研组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论证,从每期《读者》等杂志中选择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补充到教材中去,其地位与教材中需要精讲的课文同等重要。2008年暑假,学校又集中骨干教师编写了时文配套校本电子教材《时文精粹》,共六册,该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同步,每个单元编写了五篇精美的文章,作为教师补充教材和推荐学生阅读的资源库。
        编写《国学基础读本》。学校组织教师从传统的各种古代文献中选出一些经典的句、段、篇等,编了一本《国学基础读本》,其中包含了“蒙文集萃”“四部集句”“故事集段”“文段集锦”等部分,涵盖的面比较广,选择的一些篇目也很具有代表性。其中“蒙文集萃”和“故事集段”要求读背兼有,“四部集句”则要求全部背诵,“文段集锦”则是包括一些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的学习,以理解和练习为主。《国学基础读本》也是补充到现行的教材中,并且学生从初一进入学校到初三毕业,要将这本小册子上面的文言文按照教学要求全部消化。
        通过教材的整合,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既大力开发并科学配置了语文课程资源,又大大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使得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进行更为深入和宽广的学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 “三分课时”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学期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六个主题,三周为一个单元。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将本单元的教材教学、写作教学、习题课等分解到这三周的教学计划中,而湖塘实验中学打破了这种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选择的局面,对课时作了相应的调整。 
        基于对教材的补充与整合,湖塘实验中学开始了“三分课时”的实践,即把三周的语文课时分为“课文教学”“时文教学”“作文教学”三个部分,采取“15+3”课时的模式:
        课文教学部分(8课时),即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
        时文教学部分(2课时),包括从《读者》或是时文精粹文库中选择的文章以及国学(国学基础读本)的教学。
        写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主要是学生的习作课。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湖塘实验中学将三个年级分为三个不同的写作系列,初一进行“兴趣作文”;初二进行“规范作文”,初三进行“创新作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生写教材作文,对于每期的《读者》,除了老师选出来在课堂上精讲的文章,学生还要在本期《读者》中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认真阅读,为文章作批注,在作文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也是湖塘实验中学学生习作的一部分;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还要就单元教学的主题,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观察、研究,切身体会,一则进一步体验深化教学主题,二则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单元练习和讲评课(2课时),包含单元学习的总结等内容,进一步落实全单元的学习内容,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此外,学校每周还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三周计三课时,作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用以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在阅读课上,全班学生来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自由阅读。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学生读的可能是语文、数学、物理,也有科学、兵器,还有足球、娱乐……尽管阅读的书籍、杂志没有限制,但学生们课后要对所看的内容写一些读后感,或者是评论,长短不限,但要学生读有所得。
        这样的课程设置,把国标本的语文课本教学时间从原来的80%降到现在的不足50%,把宝贵的时间分给了《读者》、国学、实践等内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胆的举措。这样一来,学生多了自我的阅读空间,多了实践和体验,不仅阅读的量在增加、面在拓宽,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过程。
        通过“三分语文课时”,建构课程设置和课堂内容,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激情。在采访过程中,恰好一个初一班级是语文课,只见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拿着《读者》走进课堂,还不时议论些什么。按照教学课程要求,这节课上,所有同学要给这期《读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写批注。周沫同学告诉我们,“我喜欢《天堂的路有多远》这篇文章。它告诉我,一个人或者一个弱小的群体,尽管他死了,但是他的纯洁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会永远留在人的心中,灵魂不会死。”记者看到,有11名同学选择给这篇文章批注,其余学生则各有所好,也有几名同学选了诗歌。学生们把批注直接写在杂志的文章旁,老师会认真地为每一条批注进行打分和课堂评析。课堂上学生还可以就自己的批注和阅读感受展开交流、讨论,进行心灵的碰撞,课堂的气氛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胡小凡老师对我们介绍说,“不读书不动笔,要读书就要动笔。让学生给《读者》作批注,不仅让他们学会思考,也锻炼写作能力,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思想,把印象深刻的特色说出来。”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学生给《读者》上的文章《生活的眼睛》写的批注:“看了这篇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直有很多眼睛关注,正是在这些眼睛的注视下,我们在不断地成熟。”
        在我们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们丝毫没有那种陌生的隔阂感和紧张感,显得落落大方,“我们现在最喜欢语文课了,老师给我们讲的内容很广,不仅学到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不像以前那么单调了,而且我们也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了,现在我们学得很轻松。尤其是阅读课,让我们有了自主的读书空间,可选的书籍、报刊也比较多,什么都可以读,写作文的材料多了,与别人交流,可谈的东西也多了。”
        这样的课程改革也提升了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在时文教学部分,无论是从《读者》和时文集萃中选择的现代文,还是“四部集句”等文言文,都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参考,要上好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按照教学计划,首先是由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对所选的时文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达成一个整体的、细化的教案,然后各班的老师依据班级状况和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再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班级的教案,并且在课堂上还要有一些即兴的发挥,这样的过程不仅要老师们齐心合力,发挥集体的优势和智慧,也要求老师个人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语文积累,要求老师较高的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不仅是对学校老教师的要求,对新进教师也是如此,提出一样的要求。
        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几位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学校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了,老师讲课的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饱含激情地进入更有激情和活力的语文课堂,虽然自己是苦一点、累一点,但经过这样的过程和磨练,感觉自己提升很快!
        顾志平校长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初中,尤其是民办初中来说,没有分数是远远不行的,但仅仅有分数又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我们走‘大语文观’的特色教学新路子,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收获更多。”
        总结反思
        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生活,应植根于实践,应植根于学生对多元的语文学习材料的体验;语文课程应该是具有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过程性的、发展性的。相比较而言,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最起码是效率很低下的,甚至连应对考试这样的目标都没有达成,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将如何体现?为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健全人格打基础又从何谈起呢?
        总结存在的问题,联系一些教改案例,我感觉语文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大有可为的,而不是像很多学校和老师讲得那么困难:只要应试教育存在,语文教育就没办法放开,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
        不排除应试教育给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阻力,但我认为最大的阻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和老师本身。我们的语文教改目前处在探索的阶段,是黎明前的黑暗,急功近利的思潮让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语文教改带来的成效,不是冲出这短暂的黑暗,而更多的是绕过这条路,回避这样的时期,学校则更不愿下这样的赌注。一方面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学习的积累性、长期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很多人高举课程改革得大旗,高喊“自主学习”的口号,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觉得语文投入的时间再多也是收效甚微,不愿意投入时间,不愿意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把学生引向应试的道路。
        语文教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冲破这黎明前的黑暗更需要勇气和坚持,但我们必须要走下去,不为崇高的理想,只为背负的责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巧用多媒体,让英语课堂更有效04-26

英语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关于应试教育的思考04-26

教学中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04-26

基于初中生认知风格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04-26

高中女生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04-26

让英语阅读教学展翅飞翔04-26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04-26

外语学习者个人动机变化研究04-26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调查04-26

以合作学习策略为指导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