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意象世界之比较

时间:2024-04-26 15:41:5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键词:张爱玲 紫式部 意象运用 比较
  摘 要: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其小说都擅长运用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设置意象隐喻、象征、暗示人物命运;借助意象的流动转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因打上了时代和民族的烙印而存在着差异性。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半个多世纪来,学术界从思想意蕴、人物形象、女性意识及其现代性等方面对张爱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少有对其小说与外国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目前,我国对《源氏物语》的研究仍很不充分,多是注目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白居易、《镜花缘》等的比较,没有一篇把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其实,张爱玲与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审美意味、意象的运用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以分析考察两者的异同及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意象,是使想象凝固而给读者以美感的印象,是诗人、艺术家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an intellectural and emotional complex”(呈现于瞬间的理智与情绪的复合物)①。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多重审美意味的文学形象。它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动植物,还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等。意象的主要感觉形式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意象,还可以是触觉、通感意象等。“意象存在着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如伊甸园、金苹果、羔羊、圣杯等,这是西方文化中有各自特定宗教情感和意义内涵的意象,而龙凤鹤、梅兰竹菊等又是具有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评判的意象。又如‘香草’、‘美人’是源自屈原所独有的个人意象,而‘荒原’、‘渔王’则是艾略特的个人意象。”②作为诗学术语的意象,在叙事文学种类如小说中并不多见。但张爱玲和紫式部却善于把浸洇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识的意象注入自己的小说,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中的意象世界是丰富而传神的,既有感觉意象,又有具体意象,既有听觉、视觉意象,又有景物意象。用得最多的还是自然景物的意象,这些意象,与整个故事的结构、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所营造的意象世界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
  
  一、擅长通过自然景物的意象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审美范畴。意是思想观念,象是事物形象,它具有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对立统一因素,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王夫之认为诗歌意象的本质是对自然美的真实反映,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即“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古诗评论》卷五谢灵运《登上戌鼓山诗》评语)才构成审美意象。而“情”“景”的内在统一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直觉实现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指出了作家创作中情与物的关系。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爱玲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浸润甚深,其小说自然景物意象的运用可以说俯拾即是,日月星辰、花草虫蛇都可以蕴含无穷的深意。在张爱玲的笔下,绝少有那种纯客观自然景物的描写,自然景物不再是独立于人物感觉之外的观赏对象,而是成为现实环境人物心境和作者苍凉话语的一种背景和衬托。她对自然景物具有灵敏细致的感受能力,可以自然地将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有效地联系起来,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以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③。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和民族,同样对大自然有着细致的感受。叶渭渠说:“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不是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而是来自人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日本古代文学就是从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思考历史,从这种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④可见,敏锐细腻地把握自然美是日本民族重要的传统审美心理。由于深受日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紫式部对大自然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天色本无成见,只因观者心情不同,有的觉得优艳,有的觉得凄凉”,这是紫式部借光源氏之口对自然美发表的看法,她认为,自然之所以成为美,不在景物本身,“只因观者”之故,随着“观者”的心境变化而显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紫式部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意象,以四季变化和草木的千姿百态来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以及光源氏与众多女性的爱情纠葛。她所描写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与人物的心观照,而笔下的人物也是“每每触景生情,不能自制”。
  在层出不穷出现的自然景物意象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一直贯穿着月亮意象,仿佛一条流淌着的月亮河,不约而同的是,几乎所有张爱玲的小说也都染上了月亮的清辉和寒光。两位女性作家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通过意象来剖析人物的心理,把月亮这一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其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共同特征。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多次描写到月色,通过月亮意象有力地衬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月色由人物心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态:桐壶更衣死后,皇上派命妇赴外家探问小皇子,命妇见太君悼念亡女,心情郁结,苦不堪言,欲回宫复奏。“其时凉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风掠面,顿感凄凉;草虫乱鸣,催人堕泪。”⑤此时的月色愁意绵绵,异常凄凉;由于光源氏的轻率、放荡而使夕颜致死前有这样一段描绘:“晓月即将西沉,夕颜不喜突然驰赴不可知之处,一时踌躇不决。源氏公子多方劝导,催促动身。此时月亮忽然隐入云中,天色微明,景色幽玄。”⑥作者将阴森恐怖、神秘幽深的月景与光源氏内心的恐惧不安融为一体;光源氏与玉鬘促膝谈心时,“微风敲竹,清音悦耳;云破月来,银光皎洁。似这般好天良夜,真有无限清幽之趣。”⑦此时的月色也解风情,情趣盎然;落叶公主拒绝了夕雾的求爱,夕雾反说她又不是未经人世的人。落叶公主觉得夕雾隐约挑唆,忧心忡忡,“格子窗犹未关闭,窥见落日已近山头。这般凄凉景象,令人泪落难收。”⑧面对晓月,落叶公主深感自己的命运有如月欲隐入山时之哀切,愁苦不堪。可见,月亮意象直接与人物内心活动联系起来了,成了“人化的自然”。
  与紫式部相比,对月亮意象的描写和把握,张爱玲更为细腻、准确和凸显个人特色。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对月亮意象的采撷各具特色,但大体上是描写月色的皎洁和秀美,而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则是多情的、寒冷的、伤感的、死寂的、凄厉的,她把自己认为人生是惨伤和凄凉这一主要的内心体验融进了对月色的描写之中,月亮成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见证和一种整体性的情绪象征,月亮的形色也随人的心情、命运的变化而变化,构成了一个凄凉而阴冷的月亮意象。
  首先看《金锁记》。《金锁记》中多处写到月亮,尤其突出了月亮的色彩变化。曹七巧和儿子长白抽大烟的晚上,“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⑨七巧深夜扣住儿子长白,盘诘儿媳、儿子的隐私,想方设法嘲讽和折磨儿媳,七巧的变态心理便在这充满着恐怖和血腥的月亮色彩变化中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其次看《沉香屑·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炉香》。《沉香屑·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珍惜课业,抱着模糊的美好理想求救于姑妈梁太太,却受到姑妈的奚落,当薇龙从梁太太家里出来往山下走时,有一段关于月亮的描写:“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杈里做了巢。越走越觉得月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⑩以月亮为意象的这幅画面,朦胧飘忽、萧瑟阴森,形象地衬托出葛薇龙感情受挫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薇龙不幸的未来,她正一步步不由自主地走进没有月亮、没有光的所在,最终走上了堕落自毁的道路。
  最后看《茉莉香片》。《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生母早死,心理变态而对曾倾慕生母的老师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施行变态的嫉恨和报复,施暴后逃离现场时,“身子就像在梦魇中似的,腾云驾雾,脚不点地,只看见月光里一层层的石阶,在眼前兔起鹘落。”{11}月色里的石阶“兔起鹘落”,跳荡不定,这段阴森恐怖的月色描写,活生生地写出了聂传庆内心的幻觉、惊恐和慌乱。
  当然,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偶尔会出现《十八春》中欢愉的“月亮”:“马路上的店家大都已经关了门。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着在街头,完全像一盏街灯。今天这月亮特别有人间味。它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12}黄色的月亮传达出了沈世钧和顾曼桢这对真心相爱的情侣沉浸在初恋中的甜蜜和快乐。
  由此可见,张爱玲和紫式部笔下月亮的形象和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这不同的月亮和月色,既负荷着不同的心理内容,映现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构筑了小说独特的意境美。同时,两位女性作家笔下的自然景物意象,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意象,而是将听觉、嗅觉,不同感觉的沟通转换以及心理感觉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充满了色彩、气味、声音的感性世界,从而使审美意象更加丰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擅长运用别具匠心的意象设置来隐喻、象征、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源氏物语》全书共有54卷,其中卷名和重要女主人公的名字大都是某种植物的名称,极具象征意义,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作品的基调。例如《夕颜》卷中,光源氏偶然看到了一出破破烂烂、不堪入目的简陋的小屋,板垣旁边的草中开着许多白花,孤芳自赏地露出笑颜。随从告诉光源氏:“这里开着的白花,名叫夕颜。这花的名字像人的名字。这种花都是开在这些肮脏的墙根的。”光源氏深受感动,叹道:“可怜啊!这是薄命花。给我摘一朵来吧!”之后,便引出了一位没有名字和固定居所、身份不明的女子,作者先称呼其为“夕颜花之家的女子”,后直呼其为“夕颜”。这就暗示了夕颜的命运就像墙根可怜的夕颜花一样必将是离奇而悲惨的。夕颜花在断垣边凋零,夕颜也如花上的露珠一般消逝得无影无踪。这种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在书中随处可见,如用“看似欲折,却终于不断”的细竹来象征着空婵的独立人格和高洁品性;用紫夫人春院中生机盎然的景象来暗示紫姬的雍容华贵和深得宠幸;用触目惊心的狂风暴雨来隐喻光源氏被贬须磨时的不幸境遇,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审美意蕴。
  如果说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主要借自然景物来暗示和象征人物命运,那么,张爱玲的视野更为广阔,某种动作、某种物象、自然景物的意象顺手拈来,便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隐喻在张爱玲小说《沉香屑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炉香》中反复出现,如初到姑母梁太太家,看到姑母家的花园:“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13}盛开的杜鹃象征着葛薇龙人格上的完整,那灼灼的红色和摧枯拉朽烧下山坡的惨烈,又正是葛薇龙以青春为代价,纵情燃烧生命的象征。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最终走向堕落毁灭的过程,都被张爱玲用一系列的隐喻意象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张爱玲还把镜子意象自然地设置在《倾城之恋》男女关系的发展之中,当范柳原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亲吻白流苏时,“流苏觉得她滴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14}这一热烈的恋爱场面在镜子中上演,成了虚象,主人公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镜子的易碎,也暗示了他们之间关系的不堪一击。除此之外,玻璃、城墙、绣花鞋、木槿树等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一再出现,流露着人物的情感,也暗示和象征人物命运,别具慧心,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展示了作者的智慧和感悟。
  
  三、擅长借助意象的流动转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张爱玲的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我们很难意识到情节发展的冲突性和逻辑性,情节退为次要地位,作者重视的是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有效联系起来所构造的意象,着力营造出诗的意境,随着意象的流动转换,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源氏物语》中,在紫姬的春院里,种了很多色彩斑斓的鲜花。当光源氏焦急地等候紫姬长大,真正成为自己的恋人时,“时值早春,日丽风和;春云叆叇,做冷欺花,教人等候花开,好不心焦!”{15}当紫姬生病痛苦多日,忽有一天稍稍好转,“池塘上非常凉爽,水面开遍荷花,莲叶青青可爱,叶上的露珠像宝玉一样闪闪发光。”{16}自然的花草树木似解人语,当紫姬亡故之后,“春色渐深,庭前的景色无异昔时。”{17}光源氏一见触目伤心。看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永远忘不了贯穿全篇的月亮、城墙、镜子和胡琴声,是它们在诉说着无尽的苍凉的故事。在两位女性作家的笔下,各种意象不断地参与到情节里,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和情感都蕴涵在审美的意象之中,构成了作品的底蕴和艺术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丰富的意象世界使紫式部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充满了个性,即便是同一意象的运用也因深深地打上了作家、时代和民族的烙印而存在着差异性。日本民族是情绪化和感伤性的,他们深爱秋天,因为秋天的落寞容易引起人们悲哀的情绪,而春天旺盛的绿色反衬出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渺茫,容易对人产生一种生存压力。再加之古老的平安时代,人类面对自然的强大力量而无能为力,人类的活动时刻处在大自然的绿色的包围之中,于是,《源氏物语》中的“绿”更多时候是一种恐怖、破败与死亡的阴森的意象,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例如当光源氏带着夕颜来到一处久已废弃的宅院时,但见三径就荒,蔓草过肩,古木阴森,幽暗不可名状。“庭院中荒芜之极,不见人影,但见树木丛生,一望无际……池塘上覆着水草,荒凉可怕。”{18}在这对爱侣面前,绿色不再充满诗情画意,而是带着恐怖的气息,笼罩着庭院和池塘,像恶魔一样夺去了夕颜的生命。当光源氏流放须磨,音信全无,末摘花的寒舍是:“庭中杂草滋蔓,蓬蒿丛生,亦毫不介意。因此之故,这宫邸里的杂草异常繁茂,埋没了整个庭院。蓬蒿到处乱生,欲与屋檐争高。”{19}面对满院的绿树杂草,她无能为力,只有对破败与死亡世界的无奈。中国人则是偏重理性的,他们热爱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道出了绿是生机盎然的天使,也道出了中国人喜欢绿色的缘由。张爱玲所生活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日渐征服自然的同时,发现自己与绿色还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于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绿”更多时候是一种旺盛生命力、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例如《十八春》中写沈世钧和顾曼桢即将再度重逢时,所见情景是:“他妹夫家是跑马厅背后的衙堂房子,交通便利,房子相当老,小院子上面满架子碧绿的爬山虎,映着窗前一幅蓝绿色的新竹帘子,分外鲜明。”{20}这绿色代表着希望。《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王娇蕊的神态:“她穿着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过绿色迹子。”{21}连透明的空气上也能留下个绿色印迹,也暗示了佟振保被王娇蕊的魅力所征服。从这一意象中,也能看出张爱玲的美学观。可见,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作家运用意象这一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心理是有差异性的。
  
  ① [英]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序[A].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2. 
  ② 叶绪民.《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39.
  ③ 余斌.《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
  ④ 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8.
  ⑤⑥⑦⑧{15}{16}{17}{18}{19}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63,427,681,126,
  624,726,64,288.
  {9}{10}{11}{12}{13}{14}{20}{2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44,182.39,534,176,222,673,25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实现初中英语教学减负增效之我见04-26

影响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及对策04-26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推动力04-26

浅议转换生成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04-26

小学英语学习者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04-26

小学英语毕业复习的一些思考04-26

对话式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捷径04-2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思考04-26

谈小学英语语篇中的词汇教学04-26

从初、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看教学衔接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