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音乐性

时间:2024-04-26 15:39:4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作者:孙潇雨 董岩 李云丽 张勇

  【论文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重复
  【摘要】余华,曾经以善于书写暴力、死亡、恐惧和残酷而闻名。但音乐却为他敞开了另一个世界。他从音乐中发现了平凡、安详、宁静和幸福。《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是一次音乐的狂欢。他从古典音乐的重复中发现了单纯的魅力,从婉转的乡曲中体会到本土音乐的活泼与灵动,又从众生的合唱中让人感受到复调音乐的独特,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情爱。

  
  动人的和弦———温情的叙述
  
  1993年的冬天,余华又为自己续上了已经中断了十八年的音乐的梦。这个曾在十五岁时对音乐简谱着迷并把《狂人日记》谱成音乐的男孩儿,终于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迎来了他生命中真正的音乐。“我经常感到生活在不断暗示我,它向我使眼色,让我走向某一个方向。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所以每次我都跟着它走了。”余华发现“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尤其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首歌曲的旋律,宁静、辉煌、痛苦和欢乐重复着这几行单纯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绵延不绝的主题。”
  音乐的重复叙事启发了余华的创作灵感,《许三观卖血记》也在始终重复着一个强大的旋律——卖血。他一生中十二次卖血的重复经历几乎构成了小说叙述的基本结构,其卖血的前后叙述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喝水”、“见血头”、“吃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余华不厌其烦地为大家重复展现着这一旋律。许三观在不停地卖血,整部小说也在不停地重复中前进,单纯善良的许三观就这样执着地行走在这简单的重复的生活中。但这种重复并没有滑向单调。每次卖血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如同音乐中变化的和声,它使整首乐曲充满一种节奏感、跳跃感和流动感。如果说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卖血为我们拉开了一个欢快的序幕(许三观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完成了他的婚姻大事。)那么第二次为一乐闯祸的卖血则是不经意中跳出的一个不安的音符,如同一抹浅浅的涟漪,但又最终归于平静;而为报答偷情女人林芬芳的第三次卖血,是作者有意弹出的一个戏谑的调子,让我们在轻松中对这种特殊的复仇方式报以狡黠与宽容的一笑;而大饥荒中,当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之后,许三观的“重操旧业”,整部乐曲开始走向沉重,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苦难与困顿中一家人苦涩的微笑与从容;而在文革中为一乐、二乐的两次卖血,到一乐去上海治病,许三观为了儿子的命一路卖血到上海(五次),频率越来越快,旋律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大冬天用盐喝下又绿又冰的河水的那一刻,将一个老人关于生命的乐章推到了一种悲壮的高潮。我们听到了一种叫做深沉和伟大的东西在一个名字叫做“父亲”的血管里很响亮地哗哗流淌。而最后的老人有血不能卖的伤心的哭泣,则是落幕的那一重锤,声震屋瓦,久久不绝。
  
  婉转的乡曲——美妙的咏叹
  
  在《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叙事中,它的整个叙事结构是西方古典音乐影响下的“无上的单纯”,但余华的创作又离不开生他养他的一方土地。音乐的旋律也唤醒了余华关于故乡韵律之美的记忆,家乡的地方戏——越剧给余华带来了灵感。越剧是起源于浙江嵊县的地方戏剧中一个雅俗共赏的剧种。它的唱腔婉转,唱词优雅,又吸取了民间重复的叙事手法。在越剧中,剧作家善于利用句式的回旋往复产生循环回荡、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每一单元的审美进程得以提升,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余华准备“用越剧的腔调来写,……让那些标准的汉语在越剧的唱腔里跳跃。”因此,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具有地方色彩的繁复、浅白的本初性语言的展示。
  最有趣的应该算是许玉兰一次次门槛前的哭诉,她的重复的形式,重复的语言,层层递进的诉说,轻灵婉转,一唱三叹,我们如同欣赏一出精湛的地方戏表演。让我们从许玉兰的一段优美的唱词中来感受一下地方戏的独特魅力:“我前世造的什么孽啊”一如过门中的前奏,然后是挥动着手绢,响亮地哭诉起来:“今世让何晓勇占了便宜,占了便宜还不说,还怀了他的种;怀了他的种不说,还生下了一乐;生了一乐不说,一乐还闯了祸……“一乐闯了祸不说,许三观说他不管;许三观不管,何晓勇也不管,何晓勇不仅不肯出钱,还揪我的头发打我的脸,何晓勇伤天害理,何晓勇不得好死!这些都不说,明天方铁匠带人来怎么办?我怎么办啊?”在她这种哭诉当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可能不是痛苦和绝望,就像许三观把她的一次又一次的哭诉看成在门口打毛衣一样平常,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女人为了发泄的表演。我们在这种重复的旋律中,在这种轻灵的诉说中,有一种审美的享受。听一听那前世造孽,今生受难的旋律,那万般不幸、急迫倾诉的话赶话,浪推浪的节奏,天籁般的声音,重复律动的节奏,使作品像音乐一般流淌。她在一次次哭诉中释放着苦痛与悲伤,也在一次次表演中狡黠而乐观地生活。余华在越剧中发现了来自民间的独特魅力,他让人物在一次次戏剧化的表演中,在这个世上快乐地生存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重复的对白——复调的欢唱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中曾这样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着,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着。”因此,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大量重复的对白(独白)是整个故事展现的主要内容。对白成了叙述本身,离开了对白,小说便不复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主要人物之间的对白。《许》第四章讲的都是许玉兰生孩子事,却仅仅用四个小段,便将五年的时间跨度作了一个利落的三级跳。许玉兰在三次相似的咒骂当中,一乐、二乐、三乐分别来到了这个家庭。这种咒骂声如同音乐中的快板,但又散发出女人所特有的娇嗔,因此,急促却带有温情。而到了第十八章,连用了五个“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的重复形式,用完全的对白将其连缀成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跳跃性,因而加快了叙事的速度。而当叙事的速度缓慢下来的时候,作品便加大对白的密度,让对白中蕴含的容量、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完全释放出来,以一种舒缓的调子弹奏出更为细腻的一面,让我们在一种温柔中去谛听人的心声。在第二十八章,许玉兰劝说丈夫让一乐去为他亲爹何晓勇喊魂,不厌其烦地重复何晓勇女人求情的叙述,“许三观问”“许玉兰说”许玉兰在答非所问中的絮絮叨叨、啰里啰嗦,那个曾经泼辣的女人,原来也有如此善良的一面。余华在这里有意放慢了速度,在宁静中去展现人心的和善与美好。
  其次,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物属于不同的旋律。在类似独白的对白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人物的独特魅力。许玉兰的声音似乎更多的充满了戏剧的调子,滑稽却可爱。而许三观却属于从容、乐观与温和。他的声音在循环往复中跳跃着坚定快速的节奏,回荡着温和乐观的旋律。让我们看看第十九章饥荒年代,许三观为三个儿子做的精彩的口头烹饪表演。给一乐做的是红烧肉,给二乐做的是红烧肉,给三乐做的还是红烧肉。“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儿,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轻柔的叙述中,我们看到鲜活的生命在难熬的苦难中,靠着一点点的幽默将苦难转换成了温情。这种幽默如音乐旋律之外的变奏,虽略显跳跃,却真挚感人,并且富于变化不拘的情味。
  
  小结
  
  《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是余华多年来作品中重复叙事手段的一次总的体现,一次大狂欢。重复的旋律构成了全文。它的叙述是单纯的,不断重复,一以贯之,回环往复,犹如一支乐曲贯通整个乐章;但它又是丰富的,它让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声音都在那里表演,在重复的变化和重叠中向音乐的中心汇聚和融合。余华从音乐这面镜子中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他找到了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3]余华《回忆之门——〈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0月第1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4-26

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04-26

浅谈CAI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4-26

浅析中职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04-26

高中英语课的智力开发04-26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04-26

高三英语阅读教学探究04-26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策略04-26

让英语学习“热”起来04-26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