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

时间:2024-04-26 15:39:3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冯二成子 人性 严峻乐观主义 命运抗争

  摘要:萧红的《后花园》中主人公冯二成子的人性表面上好像处在不断的轮回之中:“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貌似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冯二成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不管生活对他有无意义。他都能坚强地活着,他是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他的人生经历启迪人们,主动抗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不息,要抗争不止。他的新主人年轻有朝气,这预示着冯二成子的未来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后花园大都是佳人青春萌动、情感生发之地,浪漫色彩十分鲜明。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写的却是一个普通磨倌冯二成子的普通故事,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的人性如同拉磨一样,在不断的轮回:“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这部作品蕴含着对人性严肃而深刻的反思。丰富的人性蕴涵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时代,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
  
  一
  
  磨倌冯二成子如同拉磨的小驴。小驴一上了磨道,就戴上眼罩,套上嘴笼头,一声不响地围着一盘青白的圆石瞎转,只晓得拉磨。磨倌冯二成子也只知道他是磨倌,磨倌就是拉磨,拉磨之外的事情都与他毫无关系。“阴天雨天,他不晓得;春夏秋冬,在他都是一样。和他同院的住些什么人,他不去留心;他的邻居和他住得很久了,他没有记得;住的是什么人,他也没有记得。他什么都忘了,他什么都记不得,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新鲜的。人间在他是全然呆板的了。”①他没有时间,没有记忆,没有生命意识。历史似乎是永久凝滞的,一切都在永恒地轮回与循环,而人就在这轮回中旋生旋灭,自生自死。人的动物性生存状态隐藏在这片忙忙碌碌的土地上,人正像那动物世界中最驯服、最缺乏野性与冲动的家畜一样在历史中机械地轮回。磨倌冯二成子和拉磨的驴一样,冯二成子就是“驴”。
  冯二成子天生并不是“驴”,小时候他有过美好自由的生活。幼小的时候,他“在沙滩上煎着小鱼,在河里脱光了衣裳洗澡;冬天堆了雪人,用绿豆给雪人做了眼睛,用红豆做了嘴唇:下雨的天气,妈妈打来了,就往水洼中跑……妈妈因此而打不着他。”他有过正常人的美好的童年时代,幼小时的他是一个人性完善自由的人。他刚来的那年,母亲来看过他一次,在临走的时候流着眼泪交待他要好好给东家做事。“他仍很小似的,听了那话就哭了”。这时的他还会哭,还有人的情感,他还是“人”,不是“驴”。
  是什么使得冯二成子从“人”变成“驴”?表面看,他做的是磨倌,磨倌就是拉磨。在简单、寂寞、呆板的磨房中机械重复、千篇一律的与驴一起拉磨的生活使他慢慢与驴同化。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很贫困,给人家做雇工。雇工是受剥削受压迫的,没有自由,使他的人性深受压抑,长期压抑导致麻木。“每天是如此:东方快启明的时候,朝露就先下来了,伴随着朝露而来的,是一种阴森森的冷气,这冷气冒着白烟似的沉重重的压到地面上来了。” “他知道天快亮了,露水已经下来了。这时候,正是人们睡得正熟的时候,而冯二成子就像更焕发了起来。”正如弗莱所说:“白天正体现了人的文化的一面,夜晚却体现了人的自然的一面。”②白天即将到来之时,阴森森的冷气沉重重地压到地面上来,象征着现实中人世间的文化(社会理性、道德伦理等)对人性的沉重压制,这种压制“每天是如此”。在这白天还未到来人们睡得正熟之时,冯二成子既没有受到人世间沉重的文化压制,也没有受到其他任何人的压迫,他的人性处于一天中最自由的状态,所以他好像更焕发了起来。他的一生和拉磨的驴一样由许许多多完全相同的一天组成,一生甚至可以简化为一天。即将来临的黎明如同他刚出生时还没有受人的文化压制的儿童阶段,这是他的人性最自由的时期。他“好像更焕发起来”,这仅仅是“好像”,并不是真正焕发。这并不是他自觉的意识,而是他的潜意识,而且这时间十分短暂。这潜意识中短暂的自由状态不足以使他的人性觉醒,不足以使他由“驴”变为“人”。但突然间“爆豆似的”响了起来,连磨房也唱了起来,远近人家都惊动起来,好像“他是招了鬼了”,这都在暗示:将要发生某些变动了。
  
  二
  
  一天晚上下大雨了。冯二成子偶然听到了赵老太太女儿的笑声,他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感到隔壁住着人。他恢复了对“人”的笑声的感觉,他的人性开始复苏了,表面看这是偶然的,无意识的,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他的潜意识中很早就有的。
  第二天他俩在井边相遇,看见了她那“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一想起来就无缘无故地心跳”,他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感觉到了“女人”的存在。由头天晚上对抽象的“人”的感觉到第二天对“女人”的感觉,冯二成子的感觉发展了。
  “从那之后,他也并不常见赵姑娘,但他觉得好像天天见面的一样。尤其是到了深夜,他常常听到隔壁的笑声。” “他自己也奇怪起来。那边虽是笑声停止了,但是又有别的声音了:刷锅、劈柴发火的声音,件件样样都听得清清晰晰。而后,吃早饭的声音他都感觉到了。”冯二成子的听觉全面恢复,他回到了正常生活,对日常的生活有了感觉。
  “这一天,他实在睡不着,他躺在那里心中悲哀,他把这两年来的生活都回想了一遍……”这意味着冯二成子又恢复了人的记忆,他回到了“历史”中,回到了“时间”中。邻家的灯光和赵姑娘的笑声,照亮了他昏暗的心井,唤醒了他沉睡的灵魂。感觉的触动到情绪体悟使他辗转不寐,心中悲哀,他的人性开始较为全面的觉醒。
  这一天八月十五,他喝足了酒,迷迷昏昏地吃完了邻居女儿送来的月饼,看到了邻家的女儿的身影,“她的嘴是红的,她的眼睛是黑的,她的周身发着光辉,带着吸力”,冯二成子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发现了女性的美,他有了情欲,陷入了相思之中,他的爱情开始苏醒。“但冯二成子看着什么都是空虚的。寂寞的秋空的游丝,飞了他满脸,挂住了他的鼻子,绕住了他的头发。他用手把游丝揉擦断了,他还是往前看去。他的眼睛充满了亮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他羡慕在他左右跳着的活泼的麻雀,他妒恨房脊上咕咕叫的悠闲的鸽子。他的感情软弱得像要瘫了的蜡烛似的。”冯二成子感觉到空虚、寂寞、悲哀,甚至还能羡慕麻雀,妒恨鸽子。他的情感被全面激活。
  “世界上竟有这样谦卑的人,他爱了她,他又怕自己身份太低,怕毁坏了她。他偷着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好像他在信仰一种宗教一样。”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门当户对的文化思想使他不敢大胆表白,只能把自己的心思偷偷寄托在邻家女儿的身上。他不但有情感,而且能够寄托情感,甚至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份太低怕毁了对方而不敢表白自己的情感,如同获得了“宗教一样”的“信仰”,他不仅深层情感被唤醒,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思想。冯二成子基本复原成了“人”。

  这个异乡人在经历了美丽的空虚后,便有意识地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常常主动和赵老太太攀谈,并引为近亲,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他主动争取到了喜悦的生活,可是喜悦是短暂的。不久老太太要搬家了,冯二成子主动帮着去收拾东西,主动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回家路上,他脚步沉重和心灵空虚,“他感到比送他亲娘还更难过。他想:人活着为什么要分别?既然永远分别,当初又何必认识!人与人之间又是谁给制造了这个机会?既然造了机会,又是谁把机会给取消了?” 在回来的路上,冯二成子看到许多劳动着的人们:都是在活着的,有赶车的、拉马的、割高粱的、推手推车的、挑担的、卖豆腐脑的,他们都忙忙碌碌。“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完全是这一类人”。冯二成子看他们,“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他用各种眼光批评了他们”。一而再的情感挫折终于激发了他人性的进一步觉醒,从心底迸发出对人的命运的质疑与反思。他用各种眼光批评了周围的人,这是对人性的主动反思,是人性的深层次的觉醒。
  “他找到一片小树林,他在那里伏在地上哭了一袋烟的工夫。他的眼泪落了一满树根”。“他好像失了魂魄的样子,回到了磨房”。磨房里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他打算再工作起来,但是他未能做到,他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好像是被人家抢去了什么似的。他没有拉磨,走到街上荡了半夜。” 这是破天荒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他隐约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自己要掌握,他好像失了以前的魂魄(以前的如“驴”的魂魄),他准备脱胎换骨为“人”了。他开始了抗争行动,他没有拉磨,他在试图摆脱那种如驴的生活。这是有意识的人性抗争的开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冯二成子回家时街上的人大都睡了,王寡妇家的灯还未灭,冯二成子叫门想进屋歇歇脚,没想到王寡妇热情招待了他,并与他倾心长谈了一回。“他所说的,她都理解得很好,接着他的话,她所发的议论也和他的一样”。酒喝过了三更以后,冯二成子起身回家,他的感情宁静多了,他也清晰得多了,和落过雨后又复见了太阳似的。“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他的心境自由得多了,也宽舒得多了。”远近的人家差不多全都睡了,只有“老王的窗子仍旧是亮的,他不自觉地又回到老王的窗下,他终于敲了她的门”。“这夜,冯二成子就在王寡妇家里结了婚了”。他和王寡妇结婚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王寡妇的一席话,使他更加觉醒,更加坚定了抗争命运的决心。两个孤苦无依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婚礼不热闹但很庄严,“庄严”意味着冯二成子在王寡妇那里找到了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皈依。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冯二成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冯二成子从“驴”变成了“人”。冯二成子主动选择了这一切,这完全是抗争的结果。
  命运对冯二成子是残酷的,“又过了两年,孩子的妈妈死了”。“不久,那孩子也死了”。可后两三年,不知多少年,后花园的园主也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冯二成子又丧失了人的感觉,又回到以前的麻木状态,他由“人”又变成了“驴”。
  
  三
  
  冯二成子最终看似一无所有,但绝不是白走一遭。“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③在冯二成子的人性轮回中,长期像驴一样的机械重复单调寂寞的生活以及长期沉重的文化压制使他人性压抑而麻木,使得他从“人”变成“驴”。冯二成子从麻木到觉醒,表面看是偶然的。其实人是具有超越性的物种,对生存的不断超越和提升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他的觉醒又是必然的,在他的潜意识中很早就有的。他对人生的疑惑与追问,从犹豫不决到奋起抗争,他自己的努力使他从“驴”变成了“人”。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能继续抗争下去,他又从“人”变成了“驴”。
  冯二成子从人性觉醒到复苏到抗争,最后的结局归于失败,这很可能被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人从生至死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脆弱是人的天性,孤独是人生的本真状态,虚空是人生的真实遭际。冯二成子作为外乡人,没有朋友,更无亲人,他分外孤独。为了排遣这种孤独的心情,他拼命敲梆子,要通过尽乎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根本没人注意他。小驴是他唯一的伙伴,赵家姑娘、赵家老太太曾是他一厢情愿的精神寄托,可先后离他而去,遭遇“老王”后,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凄寒而温暖的家,可妻儿也相继抛他西去。命运使得他似乎悟到了什么,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谁弃我于世而又不再关怀我了呢?他不断地思索着,他始终疑惑着。他顿悟了这人世的孤独与虚空,又在这孤独与虚空中静默地消解着生命。虽然生而孤独,求却空虚,但生命的意义首先要活着,否则一切归于虚无。冯二成子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活着,他具有超强的对现实生活的承受能力。冯二成子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总是能够默默承受命运的摧残,坦然面对人世间风雨侵袭,并且坚强活下去,慢慢展开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生命提升的大境界,人生之网本是由许多悲剧扭结连缀而成,与其悲惨地撕心裂肺地号哭,不如默默地面对苦难。这是一种人生的深沉,以深沉的生存方式去抗争孤独,去抗争虚无。
  冯二成子在经历了对赵家姑娘美丽的空虚后,便有意识地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常常主动和赵老太太攀谈,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他主动争取到了喜悦的生活,虽然喜悦是短暂的。他送赵家老太太走后,在回家途中从心底迸发出对人的命运的质疑与反思,这也是主动的。他开始了抗争行动,他没有拉磨,试图摆脱那种如驴的生活。冯二成子叫王寡妇的门进屋歇脚,起身回家后又回到老王的窗下敲她的门,与王寡妇结婚,这一切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两个孤苦无依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冯二成子从“驴”变成了“人”,这一切完全是主动抗争的结果。但是面对接二连三的厄运,他抗争没能坚持下去,他又从“人”变成了“驴”。
  冯二成子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主动抗争,就能使自己从“驴”变成“人”;如果不能坚持抗争,自己从“人”又会变成 “驴”。人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主动抗争以外无任何希望,生命不息,要抗争不止。只有这样,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意义。萧红将冯二成子人生的病态与心理异化这一血淋淋的事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思考:这样麻木非人的生活,这样痛苦无聊的人生,早就该结束了!人应该努力摆脱这种非人的状态。小说结尾,冯二成子的旧主人老死了,暗示他的以往的非人的生活也结束了。他换了新主人,一个“爱漂亮、爱说话”的“常常穿了很干净的衣裳来到磨房的窗外,看那磨倌怎样打他的筛罗,怎样摇他的风车” 的年轻人。冯二成子的新主人年轻有朝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预示着冯二成子的未来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严峻乐观主义的具体体现。
  萧红生长于落后的东北乡村,古老的乡村不仅是无声无息的,而且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都是自我封闭,各自隔绝的,人们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已经彻底丧失了人类进化的生命激情,异化到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纯自然的动物般的存在。她深深地体会到家乡的野蛮和愚昧,现实是严峻的。在萧红童年的记忆中,她的母亲是冷漠的,并且过早离世,父亲是专制的,她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郁积着痛苦与哀愁。可在萧红阴冷的情感记忆里,始终有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她的心,那就是祖父对她的爱,这种温暖和爱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尽管受尽欺凌也没有堕落沉沦,而是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这也是萧红作品严峻乐观主义的情感根源。
  萧红又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年代,成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之家,从小就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成年后,她流亡上海,又受到了鲁迅等新文化先驱的引导。她在命运多舛、漂泊不定的人生旅途中,感受着“五四”的时代思潮,以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创作态度写出了麻木的灵魂在物化世界的生存状态。“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学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④她能够自觉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对偏远乡村落后的生存意识做历史审视和文化批判,从而希望这种毫无保留的揭示,来寻找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力量。她从对生命的关怀入笔,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考察,去寻找人类的出路。“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但“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⑤。萧红是生命的歌者,她在真实冷峻地描写人非人的生活时,思考的是人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健康正常的生存状态这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唤醒人们应该强化主体意识,追求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打破那个可怕的生命怪圈,获得彻底的解放。这种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现状的焦虑与反思,正是萧红作品的根本意向。她的作品传达出对人生意义的苦苦思索,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①所有原作引文均出自:萧红《后花园》,《萧红小说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②转引自: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③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④米兰·昆德拉(捷),《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载《文艺报》1989年1月7日。
  ⑤周国平:《悲剧·执着·超脱》,选自《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CAI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4-26

浅析中职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04-26

高中英语课的智力开发04-26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04-26

高三英语阅读教学探究04-26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策略04-26

让英语学习“热”起来04-26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4-26

初一英语书面表达浅谈04-26

对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的一点体会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