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伤逝》 子君 悲剧成因 能力缺失
摘 要:小说《伤逝》中子君的悲剧究竟是怎么造成的,虽说社会有之,涓生有之,但本文认为更多是子君的盲目和无能造成的,子君只有选择爱情的勇敢和坚决,却没有承担选择后的能力。人必须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子君缺失生存能力,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子君的悲剧对今天的爱情至上者有着警示作用。
爱情真是没有时代之隔,没有社会之分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总是那么的相似。当我再次品读鲁迅先生的爱情小说《伤逝》时,竟恍若读到的是现代社会的爱情小说,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凭着对“爱情”两字的一知半解,高喊着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口号,不管不顾地舍弃一切,到头来却又竹篮打水一场空,该走的走了,留下的都是那些为了“爱”而发狂,为了“爱”而死去活来的“至上”者的自生自灭,悲剧一出又一出。《伤逝》虽然是鲁迅先生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却与今天生活中的爱情至上者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这不禁使我在品着这凄美之文久不能释怀的同时,不得不为子君的死亡深感遗憾;又不得不让我再一次去思考和探究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然而关于子君的悲剧根源,前人几乎已经为她定论为社会的迫害、子君个性的软弱、涓生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但我却认为,前人说的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同样的社会,同样的时代,为什么别人没有成为悲剧,偏偏她成为悲剧了呢?这只能说还是个人的原因更多,是子君太盲目,又无能,勇敢而坚定地做出了选择,却没有承担选择后的能力。即使是现在,子君式的爱情至上者碰到类似子君的遭遇,悲剧也还是难免的,因为她们只会选择,却没有承担选择后的能力。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解释爱情时曾说:“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这就是说,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说人只会选择,而没有能力去独自承担选择后果的能力,那么这种选择无疑是盲目或无意义的。
子君曾经被涓生所吸引,也被“五·四”新思想中的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吸引。于是她跟随涓生离家出走,并毫不犹豫地与涓生过起了同居生活。她以为只要能与涓生在一起,就获得了爱情,获得了幸福。其实她根本不懂什么叫爱情,更不知道选择的代价。
子君死心塌地爱上涓生,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涓生,这是子君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错。因为子君并不真正地了解涓生。与其说子君是被涓生宣传的“五四”新思想所吸引,倒不如说子君更是因涓生的滔滔不绝而崇拜。无知者容易崇拜知识渊博者,头脑简单者容易崇拜有思想者。子君与涓生相比,子君单纯、不见世面,又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把握。涓生却懂得很多,他接受过外国文学和西方思想的熏陶,他了解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他随便就能在子君面前滔滔不绝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子君在听了这些之后“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看得出,面对涓生的滔滔不绝,子君除了对涓生产生崇拜感,根本就没有能力与涓生就此话题讨论,也很少与涓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所以说,子君选择涓生就完全是为了逃避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那点好奇和崇拜。
子君的第二大错,就是在与涓生同居的日子里,她也根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选择爱情时的这番话,听上去倒像是“五四”新女性的独立宣言,颇有点女性自强自立的个性张扬,可是生活中的子君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自强自立的女性,其实她选择涓生也就是希望靠着涓生,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过上像那些个官太太们一样悠闲的生活,所以当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趣味渐渐变成了照料涓生的生活、饲养四只小油鸡和一只巴儿狗时,她就“逐日地活泼起来”,安宁和幸福包围着她,“人也胖了,脸色也红活了”。至于这时的涓生在想些什么,涓生对爱情的态度的变化,她根本就没有去关注过。她生活在自得其乐的氛围中,当涓生提醒她“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时,她虽然“领会地点点头”,其实她哪里能真正地领会涓生的话呢?她的所谓的领会点头也就是习惯动作而已,就像听了涓生滔滔不绝地谈外国文学和新思想时“笑着点点头”一样。涓生的追求新异,涓生的爱思考问题与子君的天真单纯盲目正好形成对比,涓生与子君同居不过三星期,就“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以及“她的灵魂”,并发现了与子君之间“真的隔膜”。而子君对之可以说是全然不知。她依然陶醉在自己安逸的生活中。她把涓生视作自己生存的靠山,只以为自己也是官太太们一般的人物了,面对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比涓生更能扛得住,而且是“大无畏的,全不关心,只是镇静的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与其说这是子君的勇敢,清高,倒不如说是子君的得意忘形,一种在官太太们面前的显示罢了。其实子君是一个面对困难束手无策的女性,当涓生失去了工作,经济出现困顿的时候,“无畏的子君”一下就“变了色”,变得“较为怯弱”和“凄然”了。她非但不与涓生一起想办法,共渡难关,反而时间都被她那油鸡和巴儿狗给占了,心疼油鸡和巴儿狗甚至超过了对涓生。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这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待遇,涓生那“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巴儿狗和油鸡之间”的感觉,实在也是导致涓生提出分手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涓生其实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爱思考的,也是愿意不断追求的青年,而子君却是一个比较单纯、盲目、自私、无能的女性。她只知道顾及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失去了养活她的人,便没有任何自己活下去的想法和能力,除了回家,也就没有别的,这样的一种女性怎么可能走好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真正获得幸福?相反,涓生面对困难,倒是积极应对,对爱情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涓生是一个非常务实又颇有责任心和奋斗精神的青年,子君只是一个“捶着人衣角”生活的无能女性。所以子君最终失去涓生的爱,走向死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鲁迅在与许广平告别离开北京时,也正是他们俩经济困顿的时候,但是他们比较理智,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从鲁迅对待爱情的问题上的处理,看出了鲁迅的观念,小说中涓生最后的反省和认识,未必就不是鲁迅对类似子君这种爱情至上者的一种忠告。
鲁迅先生写文章是比较讲究对社会的“疗救”作用的。《伤逝》一文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像子君这样盲目,不切实际,追求虚幻爱情的女性来说,无疑也还是有一种警示作用的。小说通过子君的悲剧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女性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既然是两厢情愿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主,那么生活就应该由两人共同去创造,感情也应该由两人共同去经营。爱情和人生是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应该有能力去承担选择后的结果。只有这样选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最后我们还是用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澈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属于自己的话语04-26
试论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04-26
人性断裂的救赎04-26
乡土乌托邦的追寻04-26
试论战后的无赖派与太宰治文学04-26
论鲁迅的爱情与鲁迅的小说04-26
谈论《边城》中的守望精神04-26
多元与包容:雅园诗派的新格律诗观04-26
论从母亲到杀人恶魔04-26
论人性的力量与美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