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定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课堂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提示和引导的过程,是学生吸收的过程,而不是灌输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阳光下的“彩色泡沫”,而教师也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自我,成为课改实践中的一大误区。事实上,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容易发生偏离,思维难以深入,学习缺乏深度和广度,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引导方法,准确把握引导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何处“导”
1.导在课前预习时
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学生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学习新课的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一个初步学习和掌握的过程。预习做得扎实,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这种方法烦琐、枯燥,因而弃置不用。没有全体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得不迁就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英语单词、熟悉课文、介绍相关知识上,而难以集中精力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难以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首先,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预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今天回去预习一下新课”,而是要郑重地布置预习的具体要求,指明方法,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同时能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边思,把难理解和不理解的字、词、句勾划出来,记下来,能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例如,七年级上Unit 7 Section B 3a的这篇文章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我在上新课之前就布置了这样几个预习问题:弄清clothes的含义,它包括哪些衣物?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找出哪些介词?你见过一些商店的广告语吗?请用英语把他们表达出来。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预习,做到既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又能提出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时时检查预习,对认真预习、能与教师流利对话、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对疏于预习、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适当的批评。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当预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学习效率逐步提高时,他们自然会配合教师和教学,责求自己认真预习,使课堂学习更有成效。
2.导在合作学习中
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
合作前教师要抓好兴趣激发点,引导学生审视学习目标,正确估价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及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想学”的愿望和“能学”的自信。在合作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真正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开放型教学,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形成热火朝天的局面,此时也最易“跑题”,发现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例如,我在新目标九年级Unit 3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任务:If you are the headmaster of our school, what rules will you make? 学生们对此话题非常感兴趣,讨论非常激烈。但是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只顾用中文讨论学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互相发泄不满的情绪,特别是一些住校生拼命在谈论住校条件差等情况。于是我针对这些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If you are the headmaster,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problems? 这样,他们的思维又被拉回到课堂上。另外,教师发现学生讨论受阻时,要及时点拨;发现学生好的做法和想法,要给予肯定;发现学生提前完成任务,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继续思考。这期间,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情况,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而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敏捷,操作熟练,速度快但爱干扰人,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使“吃不下”的学生能够分享别人的长处,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学有所获,增强兴趣。合作讨论后,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根据讨论发言的情况,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精力集中到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实践证明,当学生心情好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3.导在环节过渡点
课堂教学是由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师在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重要作用。好的过渡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反之,则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必须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在过渡处引导,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过渡时可以采用各种引导方式。英语课主要是以语言的交流为主的,教师充满智慧的引导语是承上启下、引出教学新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手段。例如,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8,学了提建议的句型后,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I know most of you are sixteen years old. We Chinese children often have a birthday party at that time. Now your friend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 What should you get your friend? Why not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some suggestions? 学生于是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及评价,pairwork非常成功。此外,还可以借助各种道具来进行环节之间的过渡引导,主要在所教内容彼此联系不是很紧密时使用。比如,在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2的教学中,新授单词都是一些学习用品,教师在过渡到句型教学时就可借助学生的学习用具进行引导:This is a pencil.(手拿一支铅笔)然后问其中一名学生:Excuse me. Is this your pencil?由此导出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Yes, it is. / No, it isn’t. I think it’s her pencil.这样,学生容易明白,对话也比较自然真实。有时候教学内容的衔接也需要多媒体课件辅助。当我们要教的内容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时,我们便可以使用电脑创造出情景,让它担当过渡引导的“使者”。
4.导在难点突破上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准确把握难点,给以适当的引导,才能起到九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除确定教学重点外,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有的在语法上,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突破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呈现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操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如学习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5 Section B 的两段文章时,我先把文章中的难点句型呈现在幻灯片上:She plays sports every day. He doesn’t play sports, he only watches them on TV! 然后利用大量图片让学生不断练习这两个句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会感受到第三人称单数的确切用法,最后再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我随便指着某一学生问:Do you play sports every day? 然后问另一学生:Does he play sports every day? 后一学生就会利用前面学生的答案很自然地运用所学句型回答。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真正做到了用中学,学中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掌握所学内容。如学习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9 Section B 3a这篇文章时,学生既要理解课文信息,又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表述其他名人的相关信息,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从理解、操练到掌握,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进行引导:What’s his name /job?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What are his famous works?同时呈现图表(略),学生通过听答这些问题,不仅容易理解课文,也能用以表述其他名人的信息。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对难点的突破有不同的引导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践所学语言。
5.导在思维拓展处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当学生学会了课本知识后,思维活动并不应就此结束,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思维停滞处精心引导,有意识地向学生再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经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种引导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一篇精巧的文章,合理的空白能给学生的思维和再创造提供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中学英语教材中不少课文存在着这样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捕捉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进行了细致地描绘,而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补充这些插图空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扩散思维的能力等。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思维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延伸课文的内容。例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5 3a这篇课文的结尾是:There must be something visiting the homes in our neighborhood, but what is it?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e strange noises could be? 学生讨论后给出自己的想法,思维也由此得到了扩展。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就像画画有了摹本,习字有了字帖,习作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如何“导”
1.创造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创设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氛围。教师借助书本、学习资源和课堂等媒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断参与探究、思考,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探索语言规律,进行语言实践,实现语言习得。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11 Section A有关家务活的内容后,我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Do you think students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 Why? 于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S1: I think students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
S2: If I’m free, I will help Mom do chores.
S3: I think we shouldn’t do chores at home because we are busy doing our homework.
S4: It’s not my business. My mother should do all the chores.
听到这里我颇感意外,不过转而一想,不如就将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辩论。于是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 student says doing chores is his mother’s business.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Are you for or against doing chores at home? Why? 课堂气氛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更加活跃了。
Ss:I think we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 because my mother is too busy. I should help her.
I think it’s our duty to do chores at home, because I’m a member of my family.
Ss:We are also very busy. We have so much homework to do.
Mother should do chores for us, because we study for them.
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没有纯粹的对、错之分,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遇到个别偏激的看法,并不直接加以驳斥,而是把他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其他同学就此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同时更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让他们在讨论中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二是教师要创造学生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果只有老师问、学生答,长此下去,学生的智慧与灵气将磨灭殆尽。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好示范,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表述不当、前后矛盾等情况,不要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而是让学生在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指导或者请其他学生订正或补充。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英语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互动,让学生之间进行ask and answer 的操练,多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swer? Do you have any other ideas? 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敢于提出他们不理解的地方。
2.精心预设,适时调整,引导教学生成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预测和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呢?准确把握教材,预测“学情”,建构弹性化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堂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因此,这种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尽量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即兴创造”和“动态生成”留足空间,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从容接受并随机进行课堂生成。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10 Section A的教学内容是关于vacation的话题,而现在的家长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假期里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假期生活不一定会很丰富。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我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教学方案是: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vacation?让他们谈论自己的寒假或暑假生活,如果预设目标达不到(动词词组引导不出来),再用第二个教学方案:Where did your parents go on vacation?让他们谈论他们父母亲的假期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但课堂终究是动态的,生成的,对于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会使其回答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预设,又要从具体的教学情景出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10 Section A的课前导入教学,我本打算如果学生自己的假期生活不够丰富,就谈论他们父母亲的假期生活。可是当我问到第三个学生的时候,他的回答令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设。
Teacher: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summer vacation?
Student: I just stayed at home. But when I was in the primary school, I went to many places on my vacation.
他的回答令我突然醒悟,是啊,他们的小学生活肯定是比较轻松的,可以讨论他们小学时的假期生活!于是我因势利导: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vacation when you were in the primary school? 这个问题勾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学生兴致浓厚,争先恐后发言,涉及到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I went to summer camp with my classmates.
I went to the Yellow Mountain with my parents.
I went to Hainan with my uncle and played on the beach.
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了共同探讨、鼓励创新的氛围,容易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试想,如果按照预设目标上课,教师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的自主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可以说,当课堂真正归还学生的时候,已经远远不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所预设的那样,自己可以操纵课堂进程。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
3.善用资源,走进生活,引导真实交际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主要是用来交流的。因此,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的同时,必须摆脱对固定教材的依赖,以教材为依托,由师生共同整合生活资源,寻找到教材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结合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拓展训练渠道。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要让英语教学走进生活,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一切生活资源,创造生活情境,师生、生生在实践中进行交际,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有趣。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资源中找到生活与语言的融合点呢?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引导话题的展开。教师教学的场所主要在教室,这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地方。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也最容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天然的教具很好地进行交际情景创设。例如,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 Section A时,笔者在课前事先将某些学生的作业本放在几个不同的地方,上课之后,没有发到作业本的同学就会发问了,这时教师教给他们英语句型Where is my book? 然后让他们用它去问其他同学。老师扮演 Mr. Known,分别用几个介词 in, on, near, behind 告诉他们位置,让他们去找。这样,很容易就进行了实际的语言交际,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英语课堂教学本身的人文环境也能产生师生间的真实交流。例如,双休日过后的周一早晨,教师说一声:“Nice to meet you again! Did you enjoy your weekend?”就能引出一连串的话题,师生可以随意谈论各自的周末生活。
第三,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可开发的生机无限的“泉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自身的好奇心理,把自己作为“活”的生活资源,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融入教材,带入课堂。“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中有了教师的身影,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平等了,语言话题更轻松了。例如,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4 Section A时,我引导学生开展“猜猜老师的新家”的活动:What’s in my house? What’s in my bedroom? Guess! 由于出于一种真实的交际需要,学生非常自然地说出句型:Is your clock on the wall? Is your desk near the window? 等。这种资源的合理介入,以情感交流的真实自然性使学生有话想说,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状态下的交流。
最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也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生活资源。在语言操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点谈谈自己、说说家庭、聊聊朋友、畅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学生学习到生活化的语言。例如,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值日报告”,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如“某某同学过生日”、“准备期中考试”、“一件伤心事”等等。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自然就能敞开心扉,所学语言自然而然得以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策划者,起着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会话,使学生带着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从而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与外部世界隔绝。
四、教师引导需注意的问题
1.要做一名有智慧的引导者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向你提出异议,发起“刁难或挑战”。当学生能够参与学习时,其思维的活跃会令教师们惊叹。学生们的知识面很广,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英语教师。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而且要提升综合能力,扩大知识面,才能驾驭好课堂,真正做一名有智慧的引导者。
2.引导时切忌操之过急
学生活动的量和自主学习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的尺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一定要适时、适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对那些一时说不出正确答案、表述不甚连贯的学生,应尽力发现他的可取之处,做一些铺垫、点拨,引导他去析疑解难;对基础差、缺乏学习与思考主动性、暂时还比较被动的学生,则应温言相劝,婉转地告诫。教师如果急于代替学生回答,一味责备,学生就有一种受挫的感觉,这样的课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一个配角。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去加以引导,提示时可适当采用一般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来提醒学生。如:Is it … or …? Are they … or …? Yes or No? 或用疏导性的语言来鼓励他们继续想下去,如: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Think more等等。
3.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倾向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的见解层出不穷时,教师不停地说着“Good!”“Very good!”“You are great!”等夸赞之词,全然不顾他们的回答是否合理,结果使得课堂成了缺少共识的放马场,一任学生的思绪自由地放飞。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呢?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良好的品质是教师应尽的责任,无原则的肯定、一味的叫好,其负面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思维上出现不好的倾向时,教师应该给出恰当的评价,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提升。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对策04-26
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之我见04-26
怎样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04-26
课堂教学管理案例——Module 6 Unit 204-26
解读阅读理解04-26
指导学生课外泛读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04-26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4-26
优化英语课堂导入语 激发英语学习热情04-26
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探究04-26
英语高考中常见的“主动表示被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