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作为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人类学家Kluckjohn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人类保存和传播文化主要通过实物、示范传授、语言讲述、文字记载、文学等方式,直接间接都通过语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Halliday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符号系统(文化)的部分。语言是种潜在的意义系统(potential meaning system),由音位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组成。三者互相实现:词汇系统通过语音而得到实现,语义则实现文化(社会结构)。所以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我国学者束定芳也认为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环境。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内涵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外语的文化差异表现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国内学者谷启楠教授根据K.Chastain提出的十四类文化项目和Charles Morris对语言的三分法(符号关系、符号意义、符号运用),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文化表层结构适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文化的深层结构适用于高年级学习。文化的表层结构包括日常交际所必须的项目、礼貌用语、手势语言、日常各种场合的典型会话等,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社会制度、世界观及人生观、价值观念(如对于成功、幸福、金钱等问题的看法)、禁忌等。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英汉文化在广义文化即外语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差异性,有利于外语教师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理解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内涵,从而为实现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打下理论基础。
语言知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两者需要通过社会载体进行学习与传授。文化通过语言直接或者间接地记载了使用语言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语包含着各种丰富、繁杂的文化信息,词语的兴衰从而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必然学习相应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制度、价值观等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通过语言相应的结构形式加以反映,所以学习外语也必须了解相应的文化和文化本身。
三、外语教学本质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人们借以传达他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需要交流的各种内容的工具。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交际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由于语言所具有的作为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的特征,不了解该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种语言。
外语教学是从听、说、读、写、译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是在一种语言的实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双语教学,因此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外语教学的任务在本质上就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知名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重视跨文化因素其作用在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超语言行为都能得体,能符合交际所在环境的要求,从而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正如英国专家L. G. Alexander所言“……我们为之奋斗的是有效的交际”。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意识提升,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世界意识。
四、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目前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把握所学语言含义的同时接受英语国家的不同文化,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综合目的与结果。
跨文化交际强调重视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性,作为文化教学主渠道的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和注意所学语言的文化,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不应歧视甚至厌恶对方文化,而是在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准则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其次,从交际处着眼处理语言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因素,即把非目的语言民族的文化与目的语言民族文化相提并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1、情景法。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高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特定文化背景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惯用的言行交际方式,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人们的行为。
2、第二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限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引导,通过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所以教师应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实物、报刊杂志、影像资料,通过展示、交流、讨论、表演等灵活有趣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学习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和手段。
3、文化专题。通过以国家为专题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的深入介绍,选择有代表性、深入性的话题加以讨论,达到深入浅出介绍彼此文化差异的目的。
4、有效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学的载体通过教材予以呈现,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文化背景知识配合课文加以讲解,使文化知识与语言素材融为一体。或是有针对性地将称呼、问候、约会习俗等分散在教材中的文化交际信息编成小对话或小短文,让学生在进行对话或阅读时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对比,使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灵活地处理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将面临的各种情况。
5、在进行外语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少用母语,鼓励学生用外语交流、思考。对于非语言交际形式,如握手、面部表情、交谈时的距离、手势等,应能恰当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
五、结语
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要注重国际意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语言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多的了解目的语所属文化,培养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最终使外语教学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研究状况及创新构想04-26
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04-26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04-26
在她面前,他就是一个孩子——汪文宣悲剧命运根源的另04-26
浅析丰子恺散文中消解人生困境的几种途径04-26
关于理想与孤独的共生性04-26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经久不衰的原因04-26
浅析戴望舒的西方诗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04-26
简述走下圣坛的爱情——试论池莉和方方作品中的爱情观04-26
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的现实意义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