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徐志摩;三个女性;文学创作;当代意义
【摘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性的出现是浪漫诗人徐志摩生命进程中的必然。爱是徐志摩生命的动力。他的才华与成就,都是由爱所激发所建立的。徐志摩之所以是现在的徐志摩,是与他浪漫的婚恋经历分不开的。对于徐志摩来说,爱是他的精神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主题,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是他个性的鲜明标志。三个女性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来思考徐志摩与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备受瞩目,那就是被称作“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被指认为‘末代’的诗人”徐志摩,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一生,其诗歌创作也追求着美的思想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爱”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对浪漫之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为自己的理想所激荡,为自己的勇气所感动,他把追求对象美化成理想的化身,可以不受世俗约束,不顾众人非议,虽有恋爱不可得的痛苦,也永不放弃。徐志摩希望用无拘无束之笔创造出美好的形式以自由地表达理想—充满真挚感情的人生与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如果说徐志摩的思想力量全部来自爱来自性灵来自生命,那么诗人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
徐志摩在杭州一中读书的时候,被当时金融界和政界的名流张嘉傲看中,张就主动托人向徐申如(徐志摩父亲)求亲,以其妹张幼仪相许。徐家很快答应了这门亲事,送了聘礼。两家的联姻,对于实现徐申如的家庭产业繁荣之梦,当然是一个强有力的依托。是年志摩刚好二十岁,妻子张幼仪刚满十六岁。这桩婚姻自然是父母的意愿,也是父母一手操办的。对于徐志摩来说,他并不了解张幼仪,婚前见面也只有一二次,在二十岁的志摩眼里,张小姐不算很漂亮,但很文静,淡妆浅抹之下,透出青春少女的天然美丽,虽然父亲也征求过他的意见,但在他看来,他没有什么理由不同意父亲的安排,婚嫁是人一生中终归要经历的事,他没理由不可以与张小姐成婚。在亲友的一片赞美声中,他也觉得喜欢上了张小姐,甚觉这该是一个人的缘分。新婚燕尔,自然如胶似漆。妻子对公婆的韵顶,对丈夫的体贴,使志摩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安逸。婚后不久,志摩就转人上海浸信会学院(上海沪江大学前身)学习,又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三年之后,长子如孙生于狭石,乳名阿欢,名积错。一九二二年徐志摩二十六岁时次子德生(彼得)生于柏林。一九二O年秋,徐志摩在英国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徐志摩与林氏父女的情感关系,是奇妙而独特的,而这种奇特的关系的发生,是和他们的性情秉赋与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林徽因的青春美貌与聪慧大方在徐志摩心中激起阵阵波涛,很快,林小姐的倩影便在徐志摩心中生下了根,再也抹不掉了。他很快地开始了热烈的追求和表白。正是这一系列因素的促成导致了徐志摩的婚变。据说,林徽因当时提出,徐志摩必须先离婚,才能和她相爱。徐志摩冲破了现实的重重阻碍,解除了与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却还是并不明朗。而他们最终不能结合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1、即便林徽因当初有过这样的承诺,但一旦事情真的发生,并且在海内外亲友中反响如此强烈,作为未婚少女就难免有退却之意。2、徐、林相爱在前,而张幼仪赴英在后,很可能林在见张幼仪之后。对张作为一个女性有相当好感,至少应该认为她是一个好女人好妻子,所以便不忍夺人所爱。知道张幼仪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德生之后,当时林徽因的心理一定十分矛盾复杂,既有对徐志摩的怀疑甚至反感;又有作为一个女性的对张的同情之心,还夹杂著作为一个恋人的嫉妒心;3、作为朋友,徐志摩无疑是林长民所满意的,但作为女儿一生的依托,林长民就会采用不同的眼光了,志摩的聪明、热情奔放、风流潇洒,则不一定成为长处被看待,相反,持着稳重,精明干炼倒可能是他的择婿标准。他总想给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家,志摩虽然是个富家子弟,但毕竟不是大户人家,与林家自然不相对称。徐志摩对林徽因失望之后,在交际场上结识了陆小曼,并为她的风韵所吸引,不久便又陷于爱河而不能自拔。陆小曼与志摩相识那年年届二十二,早已是北京交际场上的名媛。陆家原是常州一带世代书香的望族。小曼是一个聪慧美丽,多才多艺的女子。她舞跳得好,是交际舞会上的一枝花。她还唱一口好京戏,是当时北京的名票,尤其还擅长绘画,所作颇能得名家称赏。她的文笔也很漂亮,写过小说,后来还与徐志摩合作写过剧本,得到的评价是:文字流利、绮丽。才情潇洒、卓然,描写细腻,技巧新颖,读之令人恍人其境,且富有戏剧意味。她天生丽质,清秀端庄,朱唇皓齿,婀娜聘婷,举措既得体,言语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以伦比。”小曼十七岁时,奉父母之命嫁给了比自己大七岁的无锡人王庚,他既习武又能文,以二十四岁的年纪就担任驻外武官,可谓前程远大。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愉快。喜爱游乐交际的小曼与不是工作便是读书的丈夫在性情方面有很大的距离,王庚对陆小曼倒也十分宠爱,不过那像是一个大哥哥哄小妹妹.爱护多于温情。反过来小曼对于丈夫,自然也是敬多爱少。命运铸定了徐志摩要在追求浪漫之爱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止。结识陆小曼之后,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久已渴求的东西。在徐志摩眼里,陆小曼是符合自己理想的完美之人,而陆小曼面对风流灵秀又热情如火的志摩,就像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可信赖的知己。陷于爱河的一对人儿,一时间是根本听不见来自两人世界之外的声音了,他们只倾心地注意着对方的心息,只要拥有对方,只要两个人的完全的融合,这世界就是完满的了。志摩想象自己与小曼在静穆的乡村住宅里每天相伴读书,为小曼朗诵自己新就的诗作,傍晚时分,两人相携乡间的小河边或者山野的溪水旁漫步,看满天七彩的云霞,听一地醉人的音籁,闻遍野流淌的花草馨香·一然而,对于浪漫之爱的追求一旦需要现实的兑现,即要与其所爱的女子在现实社会里结合时,真正的冲突便再一次出现了,养尊处优的陆小曼,过去在北京就是出了名会花钱的小姐,婚后,她在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挥金如土,尽情享受,生活十分墉懒、贪玩,这样的生活对一个敏感的诗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堕落。原来这个美丽可心的陆小曼不见了,徐志摩越来越感到失望与难过,憋闷使他变得寡言少语,笔下也更近于枯涩。于是在《眉轩琐语》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爱是建设在忍耐与牺牲上面的。
二
崇尚激烈的情感使徐志摩在个人生活中以天真、热烈而持续的感情先是追求林徽因,后又追求陆小曼,因为她们不仅仅是他生活中相遇的两个人,更是他生活中不可分缺的部分,是他的原则典范。可以说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性的出现是浪漫诗人生命进程中的必然。尽管他所追求的女子事实上并不像他所认为的那样白璧无瑕,但这对于徐志摩来说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从不冷漠、从不节制、从不妥协和畏惧的追求本身。他在对浪漫之爱的赞颂与追求中,与其说是为爱的对象所感动,倒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无畏的勇气和炽情所感动。
“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徐志摩的这段话,即使撇除浪漫作家常有的夸张成分,用在他自己身上还是十分贴切的。如果我们把他的崇尚的爱以及爱的产物都考虑在内,那么,徐志摩的才华与成就,都是由爱所激发所建立的。浪漫之爱的炽热体验可以使人性中最美好的潜能得以发挥,闪耀出炫目的光彩,诗人的许多美妙的诗作就是明证,而爱的挫折,同样引出诗人生命的无限哀怨……“说起我自己的写诗,那是再没有更意外的事了……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憾,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托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在这段表述的背后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触发了他创作的欲望。这些“缤纷的花雨”就是他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在这个诗集中徐志摩以跑野马式的浪漫热情抒发了爱情的快乐与勇气、失望与怀疑。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他写了《笑解烦恼》一诗,副题为《送幼仪》,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健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i}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忠地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四千年史镂不绝,脚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l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咳!忠孝节义!徐志摩冲破了现实的重重阻碍,解除了与张幼仪的婚姻,然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却并不明朗,这使得志摩陷人了更大更深的痛苦之中,“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一种深沉的孤寂紧绕着徐志摩,一晚又一晚,徐志摩出神地倚在桥栏上向西天凝望;一-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俄倚暖了石栏的青苔,清苔凉透了我的心坎……这时候的徐志摩,不自觉中已开始用分行的句子描述他对那游丝似轻妙的情景的感受:
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
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嗅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
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雀儿在人前狠盼襄语,
人在草处心欢面赦,
我羡他们的双双对对,
有谁羡我孤独的徘徊?
孤独的徘徊!
我心何尝不热奋震颤,
答应这青春的呼唤,
燃点着希望灿灿,
春呀!你在我的怀抱中也!
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是颂扬自由,人道,青春、爱情和自然,其中多数带有凄凄楚楚的忧情、恋情、悲情与惨情,但在这伤感情绪的背后,并无悲观绝望的影子,相反却蕴含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豪情。在诗歌《夜》中他这样说:
你要真静定,须向狂风暴雨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和谐,须向混沌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平安,须向大变乱、大革命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幸福,须向真痛里尝去;
你要真实在,须向真空虚里悟去;
你要真生命,须向真危险的方向访去;
你要真天堂,须向地狱里守去;
……
痛苦的煎熬,寂寞的难耐,终于使他决然离英返乡,去追寻林徽因的足迹。离英前夕,他满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一百二十行的诗歌《康桥再会罢》以寄其离别愁情,尤其在这里有过他痴迷的恋情,如今佳人已去,睹景思人,能不思绪万千?
……生命的经纬脉络,血赤金黄,
尽是爱主恋神的辛勤手绩;
康桥!你岂非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当林徽因从徐志摩的情眼中悄然远逝时,他写下了《希望的埋葬》、《情死》等诗篇,表达对生命尽情加以毁灭的疯狂希祈。
诗人爱上了小曼,并已开始相恋,新的希望又如花团锦簇般呈现在诗人的眼前。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
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怀揣着一个浪漫理想,而与现实决不妥协。在积极乐观时,诗人就像雪花一样地快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甩,飞庵,飞肠—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他们爱得热烈、大胆,爱得毫无保留:
昨晚上,
再前一晚也是的,
在雷雨的猖狂中,
春
生人残冬的尸体,
……
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
我在更敏锐消受,
你的媚,吞咽,
你的连珠的笑……
一时间,陆小曼成为志摩诗情的世界,灵感的发源。《多谢天!》、《我有一个恋爱》、《鲤跳》、《天神似的英雄》···。一首首情艳意深的诗歌从他的笔底流出,记录着他们爱的狂喜的体验。
而当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爱沿着洒满鲜花的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步人苦涩悲凉,似乎是情断意绝的危崖境地时,他写了小说《花城》以及《生活》等诗: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雨道:
一度陷人,你只可向前,
手扔索着冷壁的粘潮
……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相形之下,康桥则从来是他梦魂萦绕的地方,旧地重游,景物依然,人事已非。徐志摩再也觅不回当年那一种狂放的喜悦,只好把这一份深情默默地珍藏。于是,这样的旋律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流出: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
今天,当我们重新来审视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关系,就会发现,徐志摩之所以是徐志摩,是与他浪漫的婚恋经历分不开的。为了“爱、自由、美”他的婚变为当时道德所不容,而在今天却成为一段佳话。他虽然为这样的爱与自由倍受煎熬,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正由此“苦难的历程”,他的诗作才源源不断,情醇意真,神采飞扬。现实的沉重和黑暗致使他无法从根本上驱除内心苦闷,却并未击倒他,他仍坚持写诗、做文、办刊物、教书,仍向往着、追求着美好和光明,《杜鹃》中他将自己比作多情的鸟,心头怀着爱,怀着苦,为着光明终宵唱着歌,唱到口滴鲜血也不停下来。这是苦难的逼迫,也是勇敢的进取,正若哲学上所说,动力来自压力,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正是这压力,催生了徐志摩留给我们至今仍脍灸人口的几多美丽的诗篇。
作为一个历来就有争议的诗人,徐志摩的非凡天才,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尖锐激烈的见解,引起了几十年来批评界的愤怒的抗议或者热烈的赞扬,而在更广大的读者中间,徐志摩之所以为许多人谈论,是因为那些华丽,流畅又包含着淡淡哀愁的诗歌,以及记录了他的浪漫恋情的日记与书信,而他的浪漫经历本身更是打动了他们。在中国“五四”一代的作家当中,乃至于中国新文学史上,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的思路上走得更远。他一生对浪漫之爱的终其一生的追求,使他的个人经历带上了绚丽的色彩,也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的品格,也就得到了鲜明而完整的体现。诗人浪漫之爱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他对爱的推崇备至和无所畏惧的追求,正是在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法传统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崭新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本身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气息,但在整个时代大潮之中,它的意义却远远地超越了个人。他自信地唱道:我有我的方向!正是他的拼抵一切的气概,使他在短暂的生命中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而使他的人生呈现为一个二十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典型。把一个完整统一的、赤裸的自我作为一个活的象征,投人时代与社会,以自己的生活及其创作,竭其终生之力倡导和高扬着他对爱、对自由、对美的无限追求。而这一切,是跟他一生中的三个女性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他生命的进程中出现了三个女性,是他追求爱与自由之生命的必然,那么,三个女性与他生命进程的纠缠与发展,同时刺激了他创作的灵感,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并在这现实之爱之痛中生发荡人心魄的诗句和增厚诗歌语言的内涵与张力,便是我们今天重新来认识徐志摩创作与三个女性关系的当代意义。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教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04-26
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初探04-26
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04-26
让课堂评价语发挥魅力04-26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浅谈04-26
更新教学观 走出创新路04-26
论启发式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4-26
关注解题技巧 迎战中考英语04-26
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英语学科高效课堂04-26
浅论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