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新论——浅析《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

时间:2024-04-26 15:21:0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中国式批判;中庸;忧患意识;生死观
  摘要:对《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人生的研究很少,且主要运用丛林法则和城市理论等西方理论,把赫斯特伍德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城市化发展和职业特性的外因。本文用以中格西的方法,运用孔子和庄子的思想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发现赫斯特伍德心中的内因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文本中赫斯特伍德追悔过去,盲目幻想,做事极端,而且没有忧患意识,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认清其自身的生命价值,连死亡也不知怎样面对,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悲剧性人生。

  一、引言
  《嘉莉妹妹》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西奥多·德莱赛的一部早期作品。德莱赛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超时代的思想在他的每部作品中探讨人生的答案,大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嘉莉妹妹》也不例外。《嘉莉妹妹》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和消费主义理念使人堕落和淘汰的社会现实,强调了环境力量消费主义对主人公的影响。德莱赛这位伟大的美国现代作家一生都在寻找结束生活的悲哀和痛苦的解决办法,他毅然不顾社会道德传统的制约,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社会他比那个时代的任何小说家都更多地和文雅传统作斗争(蒋道超2003:69)。国外对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的研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由消费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思想到最新的城市空间观念和城市话语。如灵格曼的《城市之门,1871—1970年的美国小说》,哈库塔尼主编的《西奥多·德莱赛与美国文化新解》(方成2007:180)然而西方批评界对小说中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悲剧的研究却很少且仅限于如下几种论点,有的认为其悲剧是由他的职业所形成的性格决定的,有的认为他的悲剧原因是对嘉莉的情欲;有的运用了美国的城市化理论,认为赫斯特伍德一旦丢掉了他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他的悲剧便接踵而至。
  本文认为,以前关于男主人公悲剧人生的研究只停留在西方独白的状态,没有进行中格西的研究,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让我们重拾中华经典,让美国当代经典小说在东方古典思想文化的阐释下赋予新意,这对现代中国读者具有启示价值(何辉斌2007:14)。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道家的真人境界与儒家的中庸式批判
  庄子说真人(即得道的人)应当:“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庄子·内篇·大宗师1996)意思是说,出现了“过”(有过错)的情形不必以“悔”来弥补,出现了“当”(恰到好处)的情形也不必自鸣得意。如果用庄子的眼光来看,赫斯特伍德的思想有不少问题。他大半的烦恼都是追悔过去,不能把握现在。当他携款潜逃到加拿大后,“他心中的苦恼正在有增无减。他开始感到有一点儿淡淡的乡愁。”(德莱塞2003:314,以下仅提供页码)“他早已在怀念芝加哥喧闹的生活了。没有流光溢彩的豪华酒吧确实也使他精神上颓唐不堪。”“他动不动就把自己过去的境遇跟现在相比,得出结论是每况愈下,从而产生了一种经常忧心忡忡,或者少说也是沮丧的心态。…‘有悔恨产生的毒素对人体极其有害,最终导致体质明显的恶化。现在赫斯特伍德正是这样深受其害。…‘他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神采了,他的步履也不像往昔那么坚实有力了。最糟糕的是赫斯特伍德老爱沉湎于苦思冥想之中。”“他渐渐地沉湎于这样一种心态:他只要求让他独自一人待着,谁都不要去干扰他苦思冥想。”家“终于成了赫斯特伍德整日闷坐的地方。他老坐在摇椅里摇呀摇呀,只是看看报,苦思冥想自己的厄运。”最后还产生了幻觉,“他闷坐在那儿,低着头,浮想联翩,耳畔渐渐地仿佛响起了往昔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声响。”这样的幻觉经常发生,他自己也就好像有点见怪不怪了。在追忆的同时,他还在不断的梦想将来。“求职失败后他在百老汇大街上看着春风得意的过往行人,这一切使他看个不完,心里不禁大发奇想。”“只要我乐意找的话,我总会成功的。”“最后当他落魄为穷乞丐,沿街乞讨时他还在迷迷糊糊的期待着那不可知的时来运转。”一般的人都爱追悔,追想昨天,遐想未来,想要把握住现在,生怕把握不住,结果愈抓得紧,愈飞得快。赫斯特伍德也曾执着地想抓住现在,但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得不放弃。在嘉莉的冷淡和蔑视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出去应聘了,他趁着电车工人罢工之际,在布鲁克林的电车公司求得一职。此次“求职可谓历尽坎坷,但他还是发个狠心,定要坚持到底。当他亲历了罢工后,反而激起了他要坚持到底的决心。一门心思都扑在这么一趟车上了。”然而,他还能没有坚持下来,在几经罢工工人暴力冲突后受了点儿伤,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弃车而逃了。这是唯一一次赫斯特伍德与命运的抗争,他迎难而上毫不退却,看起来他不是个胆小鬼,虽然失败了,但他曾努力过,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是命运对他的不公。但从庄子的角度看,这不是明智的选择,反而是可笑的。庄子主张万事要顺其自然,硬着头皮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是有悖于本性的,注定要走向失败,即所谓力竭必衰。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支柱,用中庸的方法论来研究西方名著中的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被看作折中主义,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中庸并不是任何两点之间的中点,而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点,是新质的产生。庞朴先生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譬如,鲁莽和怯懦,是行为举止方面的一对对立,两者有着质的不同。但两者也可归结为自信的程度不同:自信程度低迷,不敢说话不感动,到了自馁,则成为怯懦;自信程度越高,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自负,便流于鲁莽。于是,鲁莽和怯懦之间,便有着一条由此即彼的自信程度的连线。……那处于鲁莽和怯懦之间的由适度自信所形成的新的质,……可以叫做勇敢。”(庞朴2000)因此中庸就是明确地坚持正确的观点,其原则性是很强的。以中庸的眼光看赫斯特伍德的行为总是走极端的,而达不到那个正确的中点。他要么心如死灰常常禁不住陷人对往昔的追忆之中,要么过于自大,幻想自己总能成功,会时来运转。布鲁克林的求职就是他走的另一个极端,尽管司机们的罢工袭击使他惊心动魄、如同噩梦一般,他还是下定决心硬着头皮坚持下去,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让他们见鬼去吧”“我真吃不消啦”这是他离开电车时说的话。如果从两个极端跳出来,并用中庸的眼光看,这是典型的过和不及。
  中庸是与变化相联系的概念。《易·蒙彖》有这样一句话:“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若要沿着亨通直道而行,必须把握适中的时机,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始终强调用中必须依“时”,是随时而用中,随事而用中。也就是说为了做到时中,就必须与现实一起变化,孔子把这种变化称为“权”,要达权之变。用时中的角度来看赫斯特伍德,其明显的缺点在于不能随着主体的环境变化来调节自己,从而不能做到时中。在大都会纽约,当赫斯特伍德失业后,他没有顺应这一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找工作,而是沉浸在个人的空想之中。他要么追恋昨天在芝加哥的风光,要么企图幻想凭空的时来运转,总是与现实保持着巨大的张力,并造成意念与现实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做到时中。如果他能适当的权变就很有可能摆脱厄运,而不至于落魄成一个人见人躲的穷乞丐。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了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无知足以及破坏。……若不能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罗素1996:7—8)罗素的话体现了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欣赏,对庄子主张的大道合乎自然,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推崇,否定了锋芒毕露的西方价值观。由此可见以中格西来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应当是发扬光大的。
  三、庄子的真人生命现象与孔子的忧患意识
  庄子认为得道的真人应当:“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庄子·内篇·大宗师1996)“出”指出世,与下旬“人”指人世相对为文。沂:“欣”字的异体,高兴之意。距:通作“拒”,拒绝、回避之意。引申的意思是说,被人重用即使留名万古,封侯拜相也不欣喜而自视清高;不被人重用也不会自叹自哀。然而,赫斯特伍德却与此相反,他对自己的失业求职深恶痛绝,而且怕见熟人,怕别人取笑他。“每天一想到必定出去寻职,马上心如刀绞似的;所以,每天都因为对寻职产生反感沮丧羞愧,从而不得不到旅馆大堂里去枯坐赋闲。”后来在大堂里遇到芝加哥的马厩老板卡吉尔,他“感到非常尴尬,眼里立时露出了窘色。……心里恨不得尽快躲开对方。”“真该死,我早该料到会碰上这样的事。” “过了一阵子,不料却又撞见了一个老朋友,他才觉得,闲坐在旅馆大堂里,心里还是很不踏实。”最后他干脆不去找工作了,养成了株守在家的习惯。从庄子的观点分析,正因为他做不到“其入不距”,只好躲藏在家中,枯坐在摇椅上赋闲,最后只得靠嘉莉出门挣钱养活自己,活得很窝囊,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庄子说:“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人心里头都有一股烦恼压在那里,无法跟别人讲,人活在世上都会求人的,活得很窝囊很委屈。赫斯特伍德不得不开口求嘉莉,她才给他家用开支,可他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嘉莉用鄙视的目光看赫斯特伍德,对他不相敬如宾了,她说的促狭话使他的思想道德震动很大,他的男子汉的傲气早就消失殆尽了,在嘉莉眼中他已经没有地位了,直到一看到这个懒汉就觉得腻烦,最终抛弃了他。赫斯特伍德的自尊心被扭曲和玷污了,心如死灰。正如庄子所说的鱼,“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赫斯特伍德犹如一条离了水的鱼,靠一点口水来滋养生命。而靠人家的滋养,永远是靠不住的。他在走投无路时有两次向出了名的嘉莉求助,但不是对方给的钱少的可怜,就是被看门人拒之门外。如果不积极的自救,最后连纽约城里的慈善团体也靠不住,赫斯特伍德只能以自杀了此残生。
  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996:340)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事先的谋虑,必定会有即时的忧患;也就是说,人应当居安思危,预防祸患的到来。忧患意识的重大特点在于事先的忧虑和防范,这对事业的成功是非常有利的。如果通过忧患意识来看赫斯特伍德的悲剧,就会发现,这位昔日酒吧经理的不幸结局恰恰在于他没有忧患意识。当他失业在家赋闲的时候,他一点也不考虑如果他不找工作他的积蓄会越来越少。当嘉莉离他而去后,他钱从20美元到10块钱,到只剩下半块钱,而这期间,他做的只是整天枯坐在寄宿的房间里闭眼幻想。当只剩20个美分——连明天的早餐钱都不够了时,他才去百老汇旅馆找活干,才意识到他不找活儿干可不行了。无奈这临时凑合的工作对他一点也不合适,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再也撑不下去了,得了肺炎,出院后接着就被人解雇了。后来,为了不饿着等死,他只好行乞度日了,在行乞时他非但不思危,反而还在迷迷糊糊的等待着那个不可知的时来运转。最后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慈善团体的偶尔的施舍,直到他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做出自杀的决断。由此可见,他的悲剧在于从不曾忧患过将来,只是梦想着那遥遥无期的好运的到来,盲目地扩大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的人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孔子的忧有着丰富的内容,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孔子时时放在心上的是自己的人格修养。他说:“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他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1996:458)可见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基本上不是孔子所忧的内容,他推崇简朴的生活,即使在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证、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的人生观也没有丝毫的改变。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里仁1996:83)君子能够安守穷困,而小人则会胡作非为。而赫斯特伍德从来就不注重内省与修身,他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爱情、金钱、权利,他“特别的癖好就是竭力攀附闻人名流”,“他就是极端追求舒适享受的化身。”在遇到嘉莉妹妹之前他还是善于克制自己的,但这种自重和对于声誉清白的维护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社会地位。当他一见到嘉莉后,欲火中烧,他的道德防线便不攻自破了,他几乎毫无保留地听信自己的欲望驱使,而回避责任。德莱赛在文本中开头便预言了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下场:许多男人“生来就是只想寻欢作乐,而回避责任。……他们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吃苦头是由于行为不端。……他们心里万万也不会想到,他们之所以受鞭打无非是自己一个劲儿要逾越穷困所规定的界限。……他硬是要抹掉社会的界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又一次被人误解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此人一直在跟社会作斗争,只有死亡才能中止他的抗争和恶行。”(138—139)从孔子的思想来说,赫斯特伍德的悲剧下场的根源在于不知道修身养性,导致了他后来的胡作非为。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子罕1996:304)意思是说,好色是人的本能,用不着大力鼓励,更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断地往道德的层面升华。如果人们无限制地纵容自己的本能需求,必然容易出现问题,而这些特性与动物性的距离也不是太远。在文本的结尾德莱赛把乞丐们描写成疯狂的兽类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犹如哑兽似的张望着,又像群狗那样哀叫着,骚弄着大门上的球状把手。……大门打开了。人们果真就像凶兽似的,一气不吭,猛地冲了上去,一下子乱成一团……。”可见德莱赛也有同孔子的智慧相通的地方。孔子所提倡的是把这些欲求理性的加以控制,并不断的上升到道德的境界,以避免物欲横流和天下大乱的局面。试想如果赫斯特伍德一开始就遏制住自己对嘉莉的欲望,注重修其内省,他也不会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而“嘉莉的爱情仅仅表明他又增加了那么多额外乐趣罢了。他尽情享受着这一新的便宜货的乐趣。”而为了这额外乐趣即使是言不及义,背离真理,他也在所不惜。这同孔子的人需要人格修养的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赫斯特伍德所犯的错误是很明显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往外的追求未必真的能带来满足感,人的幸福感难道不是更多地依靠内心的修养吗?人的救赎不在于物质的占有,而在于心灵的超越。

  四、庄子的生死观与人生之路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1996:137)这句话就是庄子对于生死所渗透的道理。天地给我一个形体,土地上的一切天地都照常负担着,天地给你生命就要你忙忙碌碌,老了让你休息,最后给你一个长假,让你长眠。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生命活着的方式,才知道应该怎么样活着。所以说,善于生活的人,才善于死亡,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人活着就是要忙忙碌禄一辈子,不忙碌的话,不叫生命。赫斯特伍德不能认清楚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活着。他失业了却不去找工作,整日在家枯坐,无所事事。刚开始他靠那一点点储蓄维持家用,后来靠嘉莉挣钱养活他,嘉莉抛弃他后,他宁愿靠那少得可怜的钱苟延残喘也不工作,直到身无分文了又靠乞讨和慈善救济团体活着,到最后连慈善团体也靠不住了,他才迟疑地决定了此残生。可见,他的后半生都在靠别人生活,唯独不靠自己,其实整日懒散的他早就没有了生命,等待他的无他,唯有死亡。赫斯特伍德意气消沉,心如死灰,他的内心早就没有了力量,他是心智上的残废,他的不善其生只能使他苟且偷安,得过且过,连死的时候他都犹豫,不知如何面对死亡,当他身子直挺挺的躺下安息的时候,只听得他还在低声咕哝着:“活下去还有什么用呢。”可见,他既不懂得如何活着,也不懂得如何死亡。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1996:44)庄子进一步用残疾人支离疏和丑人哀骀它的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个人即使外貌丑陋,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安享天年。也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何种境遇,世上总有路可走。让我们看看赫斯特伍德究竟遇到了什么逆境而使他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沦为乞丐呢?他在芝加哥携款潜逃后来到大城市纽约,他失去了往日高级酒吧经理的职位,离开了原来上层社会的圈子,仅此而已。而“赫斯特伍德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确实完全麻木不仁了。”他早就向命运低头了。在庄子看来,即使他在纽约这座大城市里是沧海一粟,他只要有抱负、有理想,也能活得很快乐,做个成功的小人物也是可以的,而不会沦落为一个人见人躲的乞丐,更不会自杀。由此可见,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人生虽然有外在原因,但是他内心的原因更是关键的,心态不同,生活的质量就会完全不同,生活的道路就会迥异。在庄子看来,我们应当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顺应生命的形态,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的慨叹命运的不公平,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恼。所以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良、弥补这种不足或敢于舍弃身外之物即舍弃那些不是我们的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才是我们应当采用的态度。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我们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境遇。赫斯特伍德只要认真生活、努力拼搏,他完全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即使比不了在芝加哥的生活又何妨呢。
  五、结语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庄子认为真人的特点是人有过错就过去了,不应追悔过去,幻想未来,主张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凡事不能勉强为之,否则力竭必衰。赫斯特伍德追悔自己的过失,沉湎于对自己过去的冥思苦想之中,甚至产生了幻觉,盲目憧憬未来,做着不切实际的梦。孔子的中庸之道的特点是中庸乃是做事的最佳境界,是人生的最高智慧,人要善于把握时机,顺应现实的变化,从而做到时中。而赫斯特伍德却往往走极端,要么闲散在家,要么突发奇想用力拼搏去工作,没有做到时中,他的理想总是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异。
  再次,庄子认为真人是不计较得失的,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与我无关。生活要靠自己打拼,别人永远是靠不住的。赫斯特伍德从怕与熟人见面,怕别人的蔑视,到足不出户,靠别人养他,但最终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孔子的忧患意识的特点在于人应当在困难还没有来临之前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人还应当常常忧自己的人格修养。而赫斯特伍德恰恰缺少这种忧患意识,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将来,得过且过。而且他的追求总是超越了道德的防线,从而丧失了人格,必然的死亡则是社会对他的惩罚。
  最后,庄子的生死观认为人要认清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的方向,只有这样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人活着就是要忙碌,否则就不叫生命。他还认为人的人生之路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世上总有路可走,心态是生活质量的关键。而赫斯特伍德却不知为何而活着,整日无所事事,所以他活得很悲惨,连死亡也不知怎样面对。他也没有用一颗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不幸,终日沉浸于幻想之中,他不能接受既成事实,不能理性地把握自己,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堕落和死亡。
  通过庄子和孔子的思想来解读西方的经典著作《嘉莉妹妹》的男主人公的意识,可以看到在西方视野中看不到的东西。本土视角和西方视角之间的关系是多元互补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多面性,感受到了中国思想文化之长处与西方文化之弱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呼应市场追寻现代——新文学烛照下的中国现代通俗04-26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04-26

美妙的咏叹感恩的礼赞——论当代女诗人蓝蓝的创作特征04-26

浅谈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04-26

关于生态文学的美学之维——论叶广芩的生态文学创作04-26

浅谈数字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力04-26

浅谈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与新农村文化建设04-26

试论从情感的角度谈文学是人学04-26

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山区文学创作04-26

用想象力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地天空——论析中国当前的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