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路遥;文学创作;城乡交叉地带;社会变迁
摘要:路遥创造了“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其作品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爱情描写真切朴实,路遥的小说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加上自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大众媒体的充分运用,使得路遥以为数不多的并不完美的作品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
在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上,散文、诗歌、剧本主要是作家早期的作品。从作品的数量看,路遥因为生命早逝,其小说作品并不很多,短篇、中篇、长篇一共有22篇小说(2000年版《路遥全集》只收录20篇,未收人《不会作诗的人》和《在新生活面前》),产生较大影响的只有《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有限的几篇(部);从创作时间看,自1973年作者公开发表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篇小说《优胜红旗》,到1992年去世,创作生涯共20年时间,相对于其他作家来说并不长。但是,从产生的影响和读者的接受层面来看,却是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作家。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读者人人皆知刘巧珍和高加林,关于他们的讨论与研究今天仍然在继续。路遥在短暂的一生中,凭借着为数不多的作品在读者中享有较高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自己的位置。路遥更因其对文学的献身精神得到读者的追忆与思念。
但是,路遥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与否定。时至今日,作家英年早逝的伤痛已渐渐平静,那些沉痛的往事也日益尘封,研究者开始以学术的、理性的目光评价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读者和研究者对路遥之所以有褒有贬,有扬有抑,是因为路遥在创作上有极其成功的一面,也有掩盖不住的缺点。本文讨论路遥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另文专门论述路遥文学创作的不足与局限。
一、开创了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生活与徘徊的场所,也是他创作的核心词汇,更是研究路遥的关键词汇。路遥是成长在农村的作家,他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传统性、乡土性。路遥又受到过现代的高等教育,他一步步从延川走向延安,继而生活工作在省会城市西安。一边是原有的熟悉的精神家园,一边是五光十色的都市洪流。作家在这两者之间常常处于无法协调、无法认同的焦虑之中。正如路遥所言:“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石天强也认为,城乡交叉地带“是作家边缘化身份的空间表达,是作家没有心理归属感的文化符号;它暗示着路遥心理世界中的边缘化心理空间,还有这个心理空间中特有的尴尬与焦虑。写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写中国千千万万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的经历,成为路遥的首要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他是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发展的缩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近代以前,中国少有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乡村社会成为中国最庞大、最基本、最典型的社会结构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了很多坎坷,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才逐渐走向温饱和富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以各种方式脱离土地,中国的城市人口开始急剧增长。不管是通过上学、招工、招干进人城市参加工作的,还是外出打工想要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状况的,他们离开原有的乡土社会进人都市生活,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身份认同带来的精神焦虑,都会体验到自身原有的乡村血统在灯红酒绿中的不适应。“像个农民一样!”一段时间成为骂人的口头禅。农民,这些支撑中国社会几千年发展,以自己的耕作为城市提供给养的人们,却成为落后、愚昧、可笑的代名词。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无奈的选择,正如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选择一样,是当前环境的两难选择。因此,“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是大多数读者熟悉的,即使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像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生活而挣扎、而奋斗的感受是每个年轻人都体会过的。因此,路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读者就不足为怪了,他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小说文本带给读者以温暖和鼓励
与高加林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为跨越城乡门槛而奋斗着,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又会有多少人像高加林那样经历着成长的伤痛,感受着在社会潮流中的渺小与卑微。高加林的故事在很多读者中产生认同,是因为很多很多的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故事。一位比路遥小20岁的文学博士表达了阅读《人生》得到的情感体验:
直到今天,重读((人生》,我仍然时不时为高加林那种痛楚的卑微感所灼伤。那种卑微的生活感觉,我曾经非常熟悉。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完成了那种超越,但我知道,我身后还有很多人仍为那种卑微所压抑着,也许永世不得翻身。
比起高加林的盲目和冲动,孙少平对理想的追求显得更坚持、沉稳、内敛。孙少平没有更高的学历,也没有过人的才能,他是普通的一位农村青年,城乡差别的鸿沟使他即使跃过了也不能走得太远。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孙少平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以及在这坚持中始终不变的信仰,相信自己最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美好的生活。孙少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怀着对世界的赞美,怀着对他人的宽容,他在用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是在劳动最艰苦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看书、学习,补充心灵的养料;在别人需要他帮助时,他会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孙少平追求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却是明确的、坚定的。
路遥时期以及路遥之后的许多人,都经历了诸如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理想而奋斗的时期,路遥小说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能找到很多的共鸣者和认同者,这是路遥作品被读者认同和接受的感情基础。
文学带来什么?是精神与审美的愉悦,还是短暂的享乐后留下的精神空白?是个人的自我宣泄,还是带给读者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李建军认为,路遥的写作是给予性的写作,而非占有性的写作。给予性的写作带给读者以温暖的鼓励,使读者获得生活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占有性的写作是把读者放在低于自己的地位上,自说自话,自我发泄,读者成为作家利用的工具。高加林的自觉与盲动,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受到的伤痛;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奋斗精神;黄土地上的人民在困难的条件下人与人之前的关怀与真诚,感动了无数读者,从而内化为读者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爱情描写真切朴实
爱情是文学的经典素材和创作母题,也是世俗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命题。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人生命题对于个体的难于选择。高加林在被辞回乡后的失意状态下碰到了巧珍,这个热情的农村姑娘大胆地追求爱情,主动向高加林表白。对高加林来说,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他这时无法拒绝巧珍的爱。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谁能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正确把握人生把握爱情呢?在高加林的潜意识中,已慢慢地认可了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与巧珍结婚,当一个普通的农民。如果真的是这样,得到巧珍的爱确实是非常幸福的,况且,巧珍曾说,“你在家里盛着,像国家干部一样工作七天休息一天”。然而,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当环境发生变化,高加林从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一位国家干部时,何去何从就成为二难选择。读者也很难对高加林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是指责还是同情?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则更显得悲壮。作为农家子弟,孙少平身上有着男子汉的近乎完美的人格: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多才多艺,体育文艺等方面具有特长,在郝红梅偷手绢事件中更显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这些品质吸引了出身优越的干部子弟田晓霞。随着两人感情的逐渐深人,城乡和出身的差别成为孙少平内心的隐忧。尽管田晓霞还深爱着他这个“掏炭男人”,但孙少平内心无法逾越这道现实和心中都存在的“鸿沟”。作家路遥内心也存在矛盾,是让他们结合,还是因为现实的差别而分离?如果走向结合,作家路遥认为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走向分离,似乎与他们两情相悦的感情相违背。最终,田晓霞死在洪水中,路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们的感情。
田润叶和孙少安的感情则令人惋惜和伤感。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青年人,有更多的理由走到一起。可是,明知润叶是真心的孙少安毅然选择了回避与退缩。孙少安心里清楚,田润叶是国家正式职工,而自己的身份是一位农民,现实原因使他无法选择润叶而选择同为农村人的贺秀莲。得知少安成婚,润叶内心的忧伤无法表达,只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无奈地选择李向前,过着无爱无性的婚姻生活。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陕北信天游一样,润叶和少安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忧伤与叹息。其他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故事,或是真挚,或是朴实,在爱情的选择中,显示了黄土地上儿女对生活、对黄土地的爱。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路遥所描写的爱情,不是城市青年的那种轰轰烈烈式的,也不是才子佳人缠绵徘恻式的。路遥笔下的情感世界是陕北人民那种内敛而坚韧性格的外化,这些爱情故事是朴素的、纯情的、真切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哀伤的,却不是颓废的、消极的。
四、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
路遥描写个体的追求与理想、爱情与亲情,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描写,力图在“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者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
路遥描写的故事与他的经历基本同步。从1973年至1992年,中国经历了很多大的变革。首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继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路遥的作品也有记录文革岁月的,但大部分还是描写农村或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活。1978年至1985年这段时间,文学的主流是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对于新生活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告别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而路遥没有简单地将自己归为他们的行列,因为个人浓厚的政治情结,他对社会生活和国家政策有着特殊的敏感,因而他小说中的理想与失落、现实与奋斗、爱情与泪水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薛峰(《你怎么也想不到)))为了留在大城市,与爱人郑小芳分手;康庄为了厨师的工作而甘愿舍弃爱人冯玉琴(《风雪腊梅》);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程忍痛与巧珍分手(《人生》);孙少安因为城乡差别拒绝与田润叶两小无猜的感情(《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小说成为我们了解并解读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份史料。卡车司机、供销社主任、单位采购这些在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点心、三接头皮鞋,这些代表生活富足的物质符号,无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感受到的刻骨铭心的饥饿以及农村子弟求学的精神压力,《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中五叔在不同时代的身份变化,田福堂孙玉亭这些“乡村政治家”的风光与失意,都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越来越多的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即使是乡村成长的人,与城市的交往与认同也在增加。新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听着安徒生和杰克逊、吃着肯德基和必胜客,在都市的、西化的背景下成长。各种媒体表现的生活也是富足的、小资的,似乎中国每个家庭拥有三室二厅和私家小车。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世的人们都在享受着这样的小康,这样的幸福,但是,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读者能否了解父辈的生活,知道黄土地上发生的这些故事?即使知道与了解,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同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新长成起来的作家们,描写的是《来来往往》《蜗居》《上海宝贝》等都市人的奋斗与情感,而真正身处农村的、城市底层的、处于低保水平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有多少人了解和描写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路遥的小说就显得更有意义,他不仅展示那个年代青年人个体的情感与追求,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五、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媒体的传播
从路遥小说的阅读、研究和评论以及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路遥小说至今仍然有很多的读者和市场。路遥的时代还是一个文学热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信仰相对单一的年代,路遥因其文学成就,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叠加、累积造就了路遥的影响与声誉。
首先,路遥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他在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一些读者喜爱和接受的元素,比如爱情、亲情、理想、政治斗争、社会关系等。因此,路遥是主流话语与普通读者都认同的作家,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路遥在读者中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正是路遥具有“宗教般的意志与初恋般的热情”他坚持六年,潜心创作,《平凡的世界》得以完整地留存于世。路遥是文学的牺牲者和殉道者,尤如倒在途中的朝圣者一般。“路遥有强烈的个人宣抒倾向,他很早就有勇气通过小说讲述自己的伤痛的往事”。《早晨从中午开始》更使读者了解到了路遥创作的艰辛与痛苦,路遥将视文学为生命的作家形象长久地树立于读者心目中,引发了读者长久的追随与缅怀。路遥成功地在读者中树立作家为读者写作、为普通民众代言的形象。“迄今为止对路遥个人形象的分析始终没有超出路遥自我设计的范围,具体来说,始终没有超出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塑造的文学‘圣徒’和文学‘烈士’的形象。
第三,路遥小说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传播方式涵盖了纸质、广播、影视各种媒体,只有网络没有涉及。如果当时网络普及的话,按照路遥的影响,触网实属必然。目前,通过网络仍然能够轻易地找到路遥小说的文本以及《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杨阳执导的《人生》电视剧即将热播,相信路遥作品的影响还将继续。
为事业付出生命、对人民付出关爱的人必将得到尊敬与怀念。我们要怀念路遥,纪念路遥。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力教学04-26
提高学生英语练习正确率的一点做法04-26
如何巧妙地进行新课导入04-26
浅谈语感阅读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04-26
在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04-2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04-26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04-26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04-26
浅谈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和谐教学04-26
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