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据生态教学理论,结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于构建课堂生态的作用和意义: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得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成为可能、实现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构建师生共塑。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课堂生态
引言
从20世纪初,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借用、移植、发展,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 W. 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就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个概念。1976,美国学者劳伦斯· A ·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道德的、生理和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开拓了教育科学的新领域,从宏观上启迪了外语教学的新思路。
国内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很快, 并出版了一系列论着。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刚刚起步, 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教育研究的宏观层面,即把教育生态简单理解为教学环境的营造; 涉猎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探讨课堂生态问题的学者不多。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远远不够深入或者完全忽略。本文将依据生态教学理论,结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于构建课堂生态环境,促进课堂生态平衡的作用和意义,以期对构建和实施生态化网络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1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课堂生态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关注、研究课堂问题。多伊尔(Doyle,W.)和庞德( Ponder, G.)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 根据这一观点,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就是由英语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所构成的“网络” 即微观生态系统, 所以对课堂生态某个或若干因子的研究总是关注这三个因子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 同时某一因子又会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因子互相关联。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一种动态和谐的自然与人工互补的生态系统,以一种整体、和谐、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呈现。其中教师与学生是系统中最主要的能动因素和主导因素,双方的良性互动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系统中的生物因素;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即课堂环境是课堂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包括物理环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氛围等,这些非生物因素不仅仅为外语教学提供基础,还是促进教与学的重要外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由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教学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因子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了生态因子中举足轻重的构成要素。
生态后现代主义(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主张生态世界观, 即世界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 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 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这个整体中, 作为关系者的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都是真实地存在着的, 任何一物的变化必然引起这些复杂关系网络的变化。这种相互包含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实体与实体之间机械的外在相互联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三个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他们在合作与共生中使大学英语课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共同完成“生命发展”(育人)的功能。[如果其中一个因子被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失衡,呈现不和谐的局面。反之,利用某一生态因素的能动作用,也可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失衡问题, 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 促使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 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2 网络多媒体教学下的课堂生态
一般认为,网络多媒体教学是指以学科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同时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方便的人际交互环境和工具,针对不同个体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自由的课堂或课后学习活动,并引入互动讨论、分组协作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
2.1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得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成为可能
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中,学生处于重要的生态位,他们是课堂学习行为的实践者,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生成者。所以大学英语课堂的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网络多媒体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封闭、单向、单一等弊端,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实现课堂生态化的一个能动因素。
2.1.1开放多样的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外语教学由传统的封闭式和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使学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学生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实现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有机整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花盆效应,达到生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很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2.1.2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信息搜集与加工型、人际交流型和问题解决型。学习者在此环境中进行学习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学习材料,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助手、学员和学伴,体现出应有的主导作用: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交际活动一方,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主体培养学习责任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生态因子的可持续发展。
2.1.3和谐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
“教育生态学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互动”。 网络多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超越时空的立体互动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为多元、共生,教师以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身份,学生以求知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身份平等交往;同时,生生之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也在实施双人、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等有意义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师生、生生之间的这些直接、频繁的交往和紧密合作决定了英语课堂的和谐性;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减轻焦虑,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其他生态因子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社会、自身及自然的和平共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2.1.4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因而,传统评价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网络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网络环境使得进行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坚持他评和自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倡成长袋评价和面对面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2.2网络多媒体教学可实现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将网络环境引入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全新的经历和课题,它要求教师不仅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或一些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还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一些趋于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寻求适当、良好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角色定位。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中的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一样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深层意义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符合生态发展的根本目标。
2.3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构建师生共塑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空前直接与频繁的交往互动状态,课堂教学活动也相应地成为师生双方互惠共生的价值活动,他们共同策划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态主体之间既注重生命个体活动的自由和独立,又注重互相之间自然而流畅的交流,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以动态生成的方式达成目标,实现价值,形成师生共塑的良性循环。师生关系由此变成了平等交流、互相促进、相互质疑的伙伴关系,在知识与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发展。这也正是课堂生态研究的终极目标:基于和谐的关系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3 结语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看到,在科技、信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技术介入自然课堂环境,使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成为可能、实现教师生命个体的持续发展,给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中其他两个生态因子分别带来了积极影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塑造、共同发展,使语言教学中的各种要素都整合、能动起来,促进更好的学习过程。与此同时,根据生态学的整体观和协变原理,我们也不能孤立地强调英语教学的某一方面,而要全面地分析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忽视或过分强调其中一种关系,都会导致英语教学生态的不完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探讨如何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网络多媒体技术对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发挥应有的功能,实现生态个体的持续成长,让大学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将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大有可为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3]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3).
[4]转引自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围城》的文化批判价值04-26
浅析傅斯年的自由主义思想04-26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04-26
浅论《朝花夕拾》的文化批判04-26
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04-26
分析萨特早期文学创作的选择观念04-26
试论民族儿童文学在发挥优势中前行04-26
浅谈鲁迅笔下的“狗”形象04-26
浅谈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枯竭期’出现原因04-26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