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奴”到“女性”——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内

时间:2024-04-26 15:14:4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于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两种不同的称谓,两者之间无论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外在区别和内在联系。从“女权”到“女性”,所反映的是历史语境的变迁,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变,以及女性理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变化;从“女权”到“女性”,概念的变化意味着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男女平等
  翻阅当前国内几家权威教材,笔者发现,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称呼基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如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朱立元先生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另一种则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朱刚编著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朱志荣的《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而翻阅其他相关专着或论文,这两种称呼也是屡见不鲜,交相呼映。对同一种理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称呼?作为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否完全一致?二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就需要追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其来龙去脉的把握,揭示概念差异和演变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变化规律。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法语为F6minisem),用来表述患上肺病并呈现出女性特征的男性少年,但很快就成为“妇女解放”、“女权主义”的同义词。19世纪80年代,这个词首次在英语中出现(英语为Femi—nism),1910年后在美国流行,其内涵就是追求男女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但之后,它的意义就一直处于演变之中。20世纪初,英文feminism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有的音译为“飞米尼斯主义”的,称其意是“女权主义或男女同权主义”,有的译为“男女平等主义”、“争取男女平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等,但最具代表性的译法还是“女权主义”。从外文词本身来看,feminism原指女性,ism则被译为“主义”。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992年版)序言中指出,汉译文“女权主义”中的“权”一字是根据feminism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而译出来的,尤其是根据西方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汉语中“女权”的含义比较明确,用朱刚先生的话说是“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l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20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落实,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其涵盖面更广,意义更深,影响也更大。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曾提出过妇女文学发展“三阶段论”,把19世纪以来的女性创作分为“女子气的”(Feminine)、“女权的”(Feminist)、“女性的”(Female)三个阶段。有鉴于此,学界一般也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归结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导火线,也直接带来了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从而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文学与社会的性别迫害,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性主义者渴望在历史的线性时间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要求在象征秩序(即男性话语)中得到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剖析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揭示男性支配女性的方式,达到抨击父权制观念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尚处于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打破长久以来的菲勒斯中心文化价值体系和父权统治的社会格局,争取男女平等尤其是女性独立自主的权益,其核心目标应该是“女权”,其基本根本使命在于“解构”,在于“破”。可以说,女权主义所标榜的是一种政治立场,所以这个阶段在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称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探讨的重点不再限于男女平等待遇等权益的论争,而是更倾心于对语言、文学的论述和批评。女性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一个转向,一反初期注重争取男女平等等权益的策略,转而强调性别差异与独特性,并以差异性为名否定男性象征秩序。她们重新解读女性作家的经典作品,通过对各国和各历史期的妇女文学的大规模重新挖掘和重新解读,来追溯和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发展壮大,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在英美传播,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元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是“建构”或“立”的时期,女性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在此真正确立和明确,至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真正进入名副其实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把性别区分和女性心理置于意识形态的作用中深入探讨,发展成为一种跨学科、跨性别的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和研究。一方面把文学研究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相结合,并引进人文科学的新思潮、新方法,不断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则把视野从经典作家、作品扩展到大众作家和大众文化媒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跨学科、全方位的文化批评,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体系。这一时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超越前期女权主义阶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更加注重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内在逻辑的考察,从总体上看来,可以说,“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代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所反映的是历史语境的变迁,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变,以及女性理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变化。从“女权”到“女性”,概念的变化意味着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丰富内涵。由此,我认为国内理论界应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应将其作为同一层次的概念加以混用,翻译界也应该逐渐把“女权主义批评”改译为“女性主义批评”,这样一来避免了概念上的模糊和混淆,同时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
  西方女性主义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它伴随着妇女解放的政治斗争而诞生、发展,因此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从总体上看,女性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其批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对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掘出许多新的资料,在理论概括和阐述方法上也多有创意,无论在文学理论、批评史,还是在思想史上,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但无论英美派或法国派,还是黑人、女同性恋主义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她们都未把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政治、阶级斗争的层面,而且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因而带有相当程度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现实的妇女解放斗争真正结合在一起。
  诚然,在当今社会,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那种妇女权益的大规模运动已经难以再现,和其他批评理论一样,关注女性问题的主角由社会活动家转到大学教授,大学成了女性主义得以施展的唯一领地。在这里接受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熏陶的一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其女性觉悟空前高涨,进入社会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女性主义的实践者,这必将推动西方社会女性意识的不断深入。乔纳森·卡勒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冲击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对文学的创作、传播、接收、发展等过程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以外,其自身的理论建构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正如朱刚先生所言:“我们至多可以说尽管女性主义在艰难的向前迈进,它的发展是一条螺旋形的轨迹,充满迂回和曲折。但是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主义的发展更加平稳、成熟。女性不再会为一时的胜利沾沾自喜,也不会为不断碰到的障碍垂头丧气”。在当今后理论时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尤为值得关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04-26

试论英语本科专业渗透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建设04-26

为课堂留下美丽的背影——浅谈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的设计04-26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04-26

江苏省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的命题趋势探究04-26

让多媒体成为英语课上的好帮手04-26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贯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始终04-26

“教”到“不教”之路——杨思之行有感04-26

虚拟语气教学设计04-26

情感效应在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