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圆形批评是贯穿王先霈新时期以来学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酝酿到成熟,圆形批评为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为西方普遍主义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当前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学发展提出了一套整合性方案。
关键词:王先霈;文学批评学;圆形批评
王先霈多年来一直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出版了《文学评论教程》、《圆形批评论》、《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等学术专着20余部。他以圆形批评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一种新的批评观念,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
“圆形批评”作为贯穿王先霈近20年来文学批评学思想始终的一个核心概念,由酝酿到提出,先后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倡导独立性的文学批评学学科
1980年代以前,我国的文学批评长期被视为文学创作和社会政治文化的附庸,缺乏独立、自觉的学科意识。而在王先霈看来:“文学批评也需要批评,也需要专门的研究,作为对批评的批评或对批评的研究的批评论,不但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他率先出版了国内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文学批评学专着《文学评论教程》,成立了国内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倡导建立独立的文学批评学学科,并得到了认同。
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即“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州。王先霈对文学批评学学科的倡导为我国发展独立的文学批评学作了探索性的贡献。
(二)倡导开放性的文学批评方法
1980年代末,文学批评学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新方法热”中,西方近百年来的文艺思想蜂拥而至。紧接着,如何处理外来文论和本土文论的关系就成了摆在每一位学人面前的时代命题。在切实研究了不同文化传统之后,王先霈开始倡导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他在充分肯定社会历史批评这一具有民族性文论传统的基础上,还指出了一个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理应共有的理论品格——开放性。社会历史批评需要开放,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也需要开放,这种体现在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中的理论思维观念恰好是“圆形批评”所追求的“互谐”境界,只有具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开放性品质,方能在互谐中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倡导整合性的文学批评观念
1992年,针对当时各执一端的直线型文学批评、缺乏确定审美内涵的散点型文学批评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操作主义倾向问题,王先霈在其《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明确提出“圆形批评”观念。在他看来,文学的性质并非单一的文学批评学派、文学批评理论所能涵盖的,因为深刻性往往与片面性结伴而行,所以应该提倡文学批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的共存,且在各种角度中应始终把握住文学的审美特质,因为那种机械、琐碎、技术化、程式化的解剖可能背离文学批评的根本旨归。
于是,取直线型文学批评之周严的理性分析、散点型文学批评之鲜活的感性体悟及操作主义文学批评所忽略的文学之审美特质,王先霈最终提出了一种可以用来整合所有文学批评角度和方法的圆形批评观念,即要求文学批评克服孤立的、僵硬的、片面的、直线型的批评观念,通过批评主体的自谐及与不同批评流派、不同批评风格的互谐使文学批评走向一种批评的“圆形”境界。
二
圆形批评观念对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科学性学科观念、民族化批评思维和整合性批评观念三个方面。
(一)确立科学的学科观念
王先霈圆形批评观念的首要贡献在于他对独立性文学批评学学科的倡导,划清了文学批评学在新时期文艺学整体发展中所处的不同的理论维度,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且始终“走在学科领域的前沿,筚路蓝缕、拓荒垦新”,为我国文学批评学科的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匡正对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中的种种“误区”在我国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中,文学批评历来被视为“小道”、“附庸”,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这种观念严重束缚文学批评学的发展,致使我国的文学批评学建设在1980年代以前步履维艰。而圆形批评观念对文学批评学学科性质的定位进行了探索,实质性地推进了我国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建设。
2.廓清当时流行的文学批评观念1980年代文学批评中流行的两大批评观念,一个是以横向移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各种科学主义文学批评;另一个倡导“批评即选择”,认为批评是一种相遇的各种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这两种批评观念,一方面将文学批评从意识形态主宰的话语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自说自话、互不相容的存在也造成批评理论某种程度上的混乱。在这种时代境遇下,王先霈深人总结了这两种批评观念,指出文学批评既不是纯客观的“科学”,也不是纯主观的“选择”、“相遇”,而是“一种融合着艺术思维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试图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寻求某种契合的界定,无论正确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了弥合了两股思潮的极端性与片面性,为文学批评学的继续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
3.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学建设仍具重要启示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文艺评论队伍中有些人奉行“一切向钱看”的准则,大写广告评论、有偿评论,以为生财之道,还有的人急于成名,耐不住寂寞,追新猎奇、哗众取宠,贩运一些域外文化中的词语,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等等。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社会批评这一重要的思想维度,其价值因此而大打折扣。面对此种现状,王先霈对文学批评性质和功能的定位,无疑是对当下流行的各种错误的文学批评观念最深沉的批判,也是对未来文学批评健康发展最真诚的告诫与期盼。
(二)圆形批评观念的思维特征
圆形批评观念理论为新时期文学批评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周严而又洞达,缜密而又玄远”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仔细体会古代文学批评思维在稚拙、朦胧中的灵动”和“细致鉴别现代文学批评思维在琐细、生硬中的精确”的基础上,返本开新,成功实现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灵动和现代文学批评的精确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1.非直线型思维他用传统哲学、美学中的圆形观念来涵纳各种批评维度和批评方法,倡导多个思维角度、多种思维方法的和谐共存,进而以一种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思维方式引导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这一新的思维模式有效地避免了文学批评中单一视角的局限性,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线性思维模式。圆形思维倡导的圆形批评是把对作品政治、道德意识内容的挖掘和韵律、辞藻、句式等形式的剖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弥合各种尖锐之说自身理论局限的同时,以圆满、周全地解释原本就内涵丰富、意韵无穷的文学现象,从而彻底颠覆所谓“深刻的片面性”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传统,做到“把握对象周严而又洞达”。
2.非散点型思维在文学批评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运用适当理论思维来传达相对确定的审美内涵,注重文学批评理论自身感悟性与思辨性的有机统一,即“思考推论缜密而又玄远”。在文学批评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关系问题上,圆形批评观认为:“如果把批评家的艺术直觉作为思维活动的起点,那么,它一开始就具有向理想提升的动势,而深刻的理性洞见总是与精细的艺术直觉如影随形。
如果把某种理论见解作为思维活动的起点,那么,理论见解一开始就努力吸取艺术直觉的充实和修正,活跃微妙的审美感受总是与清朗缜密的理性互融互渗。”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西方现代思维模式缺乏审美灵性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弥合自身理论建构乏力的局限,进而在固守民族批评思维传统的同时,完成自身现代化进程中自我价值的重建。
3.非固化思维圆形思维并非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以及批评过程中一系列内外部因素之间简单的、静止的、机械的相加,而是指各种批评因素在文学批评活动整体中的良性互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个部分里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每个单一的圆圈,因它自身也是整体,就要打破它的特殊因素所给它的限制,从而建立一个较大的圆圈。因此全体便有如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环节之中。”黑格尔的圆圈哲学在这里为我们很好地描述了圆形思维的运动轨迹,即从史的角度来看,圆形思维是一种螺旋,螺旋运动本身意味着否定之否定,不断的发展与更新构成了一切有深度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个体自谐与整体互谐中求得某种良性互动的最终动力,而整个文学批评史则在这种若干次无始无终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推演、前进。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圆形思维模式在充分了解中外文学批评思想的长处与短处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各家批评理论的门户之见,使各家之长在互补中互融,同时使各家的局限性得以消解,使审美的智慧和科学的智慧相互融汇,从而使文学批评的世界无限丰富多彩。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圆形批评观念的整合性特征
圆形批评观为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学建设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辩证、更富统帅性意义的批评观念。
1.方中见圆,圆中见方从横向共时性角度来看,圆形批评“并不是要把多种多样的文学批评消融于某一种大一统的文学批评,而是倡导各种文学批评彼此独立又彼此渗透”,倡导多种批评因素的对立统一。所谓“对立”,即“方”,指圆形批评观念并不否认某一个别批评思想或批评学派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个性和棱角在圆形思维中仍然存在,尖锐的批评和瞬间的感知也并未被谋杀”。所谓“统一”,即“圆”,指圆形批评观念在倡导文学批评“自谐”的同时,还积极主张多种批评因素、多种批评方法的“互谐”。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在专攻文学某一侧面的同时,还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单一的批评学派或批评思想都不可能脱离批评整体而完全独立存在,而且也只有在某种“互谐”中才能获得自身长远发展的可能。所以,“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就是要实现文学批评的自谐与互谐,促进文学批评的整体和谐发展。
2.螺旋上升从纵向历时性角度来看,“圆形批评是一种螺旋,而螺旋运动本身就意味着否定之否定”。这是圆形批评观念对文学批评发展规律的界定。所谓的“圆形”,“一是在过程中实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研究活动之中,经过正、反、分、合趋向圆的境界;二是经由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对立、争论和交融而实现。”各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和不足。圆形批评就是要在这种差异性之中,通过争论和交融达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而整个文学批评就在这样一种一正一反、~分一合的运动中不断地趋向于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3.无始无终从整体态势来看,圆形批评观念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圆形”批评境界。这一批评境界从某一横断面上来看,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点、圆,或是不断趋向于圆的弧段,它们在共时性层面上不断地吸纳各种批评方法、批评学派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文学批评始终保持鲜活的理论姿态,与时代同行并进。而从纵向发展历程来看,圆形批评中的每一个彼此独立的点、圆,或者不断趋向于圆的弧段又在彼此的冲撞与交融中完成更高层次的递进与推演,整个文学批评就在这种否定之否定式的运动中不断地扩大和完善批评整体之“圆”,恰恰是这一历时性维度使文学批评的发展最终指向一种螺旋上升状的无始无终。
三
(一)圆形批评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意识到198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学学科建设缺乏独立、科学的学科意识,王先霈开始倡导建设独立的文学批评学学科;意识到如何处理本土文论与外来文论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每一位中国学人所必需面对的新课题,王先霈结合古今中外的“尚圆”观念,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学建设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意识到多元化语境中的当代文学批评格局中各种直线型文学批评、散点型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向操作主义倾斜等问题,王先霈提出了一种更富统帅性的先进观念——圆形批评一即用传统哲学中的“圆”来辩证地、全面地整合各种彼此孤立、相互诘难的当代批评流派,从而为当代文学批评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建设性主张。纵观圆形批评的发展过程可知,问题、烦恼之于王先霈及其圆形批评,正可谓“菩提烦恼,名异体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总是在最烦恼的地方闪射出智慧的光芒。
(二)圆形批评论研究的民族意识
这种民族意识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王先霈将其放置到文学批评的“全球意识”大背景下进行体认,并努力寻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某种互动。如他在《国学举要·文卷》中对古代文学思想中文学功能的阐释,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以文为用”、“以文为哭”和“以文为戏”三个方面,其中,“以文为用”和“以文为哭”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性、伦理性和抒情性,而“以文为戏”则强调了文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性。这一独特的阐释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即传统的力量不在于它的位置和被供奉的程度,不在于我们以捍卫传统的名义和抵抗流俗的姿态去拒斥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或者拒斥不了就要到远古的思想中去寻找可以与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观念、方法相类似、相匹配的对应、原型,等等,而在于我们要在当下的文化语境和现实中不断地对它有新的理解和阐释,使其真正的扎根于现实。
(三)圆形批评论研究的开放意识
其研究的开放意识主要体现在批评客体、批评主体及批评主客体之间所构成的开放性批评境遇当中。批评客体的开放性是指文学文本的意义构成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位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多层次的构成、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批评主体的开放性是指面对开放性的文学文本,批评主体应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批评观念,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的学术心态;批评主客体之间所构成的开放性批评境遇,即圆形批评在横向共时面上融合各种先进的文学批评思想,不断扩大文学批评整体之圆,在纵向历时面上通过争鸣和论争,扬弃、淘汰那些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文学批评流派或方法,从而推动文学批评整体之圆的螺旋式演进,这样,文学批评的整体就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生成状态之中,无始无终。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意识使王先霈的圆形批评始终保持着它与整个文学批评学发展的血脉联系,及时吸收最为先进的时代性学术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完善自身的理论建构,并随时通过各种内部构成因素之间的论争和探讨完成否定之否定式的辩证发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文学社团与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04-26
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04-26
浅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视域下的当代维吾尔文学研究04-26
试论鲁迅精神对萧军小说创作的影响04-26
试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04-26
试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04-26
论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04-26
母辈家庭教育与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关系探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