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小说,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有着强烈艺术魅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鲁迅的力作。本文试图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伤逝》进行解读。
一
鲁迅的小说创作从来都表现出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独创性和深刻性,他探索着同时代人所未曾探索过的新课题。开创时期的五四新文学普遍地倾向于小资产阶级自我表现,唯独鲁迅,描写着“老中国的儿女们的灰色的人生”。其中懒散苟活的孔乙己,有负着生活的重担的麻木的闰土,有自欺欺人、可怜又可笑的阿Q,有临死前怀疑有无灵魂的祥林嫂,有模模糊糊、随随便便的吕纬甫……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组成了一幅辛亥革命前后“大中国的人生”图画。《伤逝》虽然是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生活的,在思想上,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独创性和深刻性。
《伤逝》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揭示了森严的封建宗法社会、封建习惯势力是如何吞噬了涓生和子君这对年青恋人,吞噬了他们的爱情甚至生命。小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但是《伤逝》并没有停留在反封建这一点上,鲁迅在《伤逝》里表现出来的思想,远比同时代手术室爱情生活的作品要深刻得多。
《伤逝》把爱情和人生理想联系起来。爱情,这本来是使人获得精神力量的一种美好幸福的感情,真正的爱情使人看到世界的美,看到生活中的诗意。但是,如果人们把他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只缩小到爱情这一点上,单单寻求个人的幸福,那么,生活必将给他残酷的惩罚。涓生和子君就只是争取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在反抗旧势力斗争中,他们也曾是勇敢和无畏的,但得到了爱情后,便一切满足,不再前进了。当涓生失业,生活失去保障,就连一点点的个人幸福也失去了。在现实生活的残酷打击下,他们无力再与环境抗争,成了人生战场上败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揭示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真理:如果我们的生活目的仅仅在于个人幸福,而个人幸福又只在爱情这一点上,那么美好绚丽,使人心醉的爱情就会转化,就会变成阴暗空虚的荒原。
五四时期,从西方传来的个性解放思想,曾风靡一时,许多年知识分子把它当作通往自己幸福世界的金桥,涓生和子君便是这样的青年。在反对封建势力、争取自由恋爱的斗争中,个性解放这一思想武器,确实给了他们无比的勇气。尤其是子君,勇敢地宣称:“我是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个性解放思想不在有灵效了,涓生痛心地自白:“这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附丽。”可见他已经有所觉悟了。当子君死后,涓生表示“悔恨和悲哀”。这悔恨、悲哀并不是对去短暂幸福的留恋,而是悔恨自己和子君走错了路,为子君的无辜牺牲而悲哀。此时涓生虽然还不知道新的生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迈上新路,可是,他有着向往新的生路跨出去的决心。“伤逝”的意思既是对过去的伤悼,也是和过去生活的诀别。然而,女主人公子君却没有这种认识。为什么用顽强的斗争换来爱情那么轻易地就失去了?这是子君至死也不明白的。不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和祖国的人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幸福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之所以产生,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懂得这一真理。这里鲁迅对个性解放思想的批判是多么深刻!在鲁迅看来,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搬来的个性解放思想武器,在古老的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社会里,并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一贴良药。
从个性解放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把爱情自由、人生理想和控索社会解放和道路联系起来,引向一个崇高的生活目标。这是鲁迅在《伤逝》里表现出来的美学理想,从而造成了崇高的艺术境界。
二
《伤逝》是一出爱情悲剧。鲁迅本来可以正面描写爱情的欢乐,象同时期许多作家那样,为青年许诺了那梦幻般的未来,描写他们在热恋中的喁喁情语,让主人公喊出对光明的渴求和希望。然而,鲁迅没有这样写。他是赤赤裸裸地揭露旧社会的浓重的黑暗,无情地甚至残酷地把人世的苦况揭示出来。
鲁迅曾经给悲剧下过一个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这句话揭示了悲剧的本质。恩格斯说过,悲剧反映“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也就是说,悲剧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两种社会力量尖锐地冲突,而落后势力暂时压倒了新生力量。因此,悲剧往往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激励人心的崇高美。鲁迅对悲剧美是十分赞赏的。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他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许多闲功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他们即使要悦目,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结实,用不着什么雅。”由此可见,在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人们的美学趣味是倾向于艰深而宏大的悲剧美。鲁迅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正是致力于表现这种美。这种悲剧美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激励人们去掀掉旧社会的人肉筵宴,去探索真理。正是基于这一美学观点,鲁迅写《伤逝》也用了悲剧的形式。
于是小说里展现出来的是浓重的黑暗包围着的男女主人公,这里不仅有子君威严的父亲、蛮横的胞叔,还有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雪花膏的小东西猥亵、轻蔑的冷眼,有路人的讥笑、探索的眼光。在他们周围,甚至找不出一个同情者。他们奋斗、挣扎,在生活的重压下,消磨了意志和理想。他们被旧势力击败了。最后一个走进了一座“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另一个在会馆偏僻的破屋里,让空虚和寂寞包围着他,悔恨和悲哀咬啮他破碎的心。一切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部逝去了。”年轻可爱的生命的毁灭,理想、美好的希望毁灭,这就是《伤逝》里表现出来的深重的悲剧。
在这浓重的悲剧的气氛中生活着、挣扎着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地位显赫,意气风发,心性高傲的风流才子,绝色佳人。他们没有做出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们的爱情也不是那种生死不渝的永恒爱情。涓生和子君是在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消磨了理想和意志的“小人物”。因此,鲁迅写的悲剧和西方传统的古典悲剧完全不同:《伤逝》既不是性格悲剧,也不是命运悲剧;既不是“好人倒霉,达到净化”的英雄悲剧,也不是“坏人遭报,引发快感”的悲剧。按照鲁迅本人的说法,《伤逝》应该是一种“几乎无事的悲剧”。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鲁迅在三十年代,从果戈里、陀里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发现了一种新的悲剧形式,他把它叫做“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认为“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在这个时期,即写《伤逝》时,鲁迅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悲剧形式,但他在自己艺术实践中已经开拓了新的悲剧领域。鲁迅敏锐的洞察能力,使他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琐事里,发现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沉闷的社会里,鲁迅看到了,有多少悲剧发生的时候,人们都无动于衷呵!于是他写下了封建礼教吃掉祥林嫂的悲剧,写下了阿Q成为辛亥革命无辜牺牲者的悲剧,写下了孔乙已潦倒的一生的悲剧,写下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鲁迅告诉我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永远的悲哀。这种美学原则——在普通的、常见的事物中潜伏着深重的悲剧—是和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分不开的,是同鲁迅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革命理想紧密相连的。这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美学情趣,而是时代,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决定的。在苦难的旧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他必然是描写普通人的普通悲剧,哀其不幸,促其抗争。
三
《伤逝》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深刻性,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深入地刻划了人物的心理。他的笔如同一把无情的解剖刀,把人的灵魂深处的秘密,赤裸裸地呈现地读者眼前,可以说,鲁迅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鲁迅无论写什么,都有一个明确的艺术目标,那就是“反映国民的灵魂”。他在谈到《阿Q正传》创作目的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鲁迅也成功地到达这一目标。他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剖析人的灵魂而著称,《伤逝》也正是因为显示了人的灵魂而产生了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
鲁迅这种对开拓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视,无可否认,曾经受到过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他对这位专门鞭挞人的灵魂的作家十分称赞。1926年《穷人》译成中文后,鲁迅向读者介绍了陀思妥耶夫的作品,并且指出了他的作品十分独特的一点,那便是“他写人物,几乎无法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鲁迅认为这种将“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十分明显,鲁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赞赏就在于敢于正视残酷的人生,将“灵魂显示于人的”这一点上。鲁迅在自己艺术创作中也下是吸取了这一长处。鲁迅在开掘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也曾经受到过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现代派的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在艺术手法上,他是博采众长的,甚至对象征派印象派,也不一笔抹杀。他曾经是很喜欢俄国作家安特莱夫,认为“安特莱夫的创作里,又都含有有严肃的现实主义以及深刻的纤细,使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的境地。”这个“现出灵肉的境地”,也是鲁迅在艺术上所追求的。然而,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革命家和思想家。“显示人的灵魂”,对鲁迅来说,并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追求的,他是从改造社会的高度来探索这个课题的。鲁迅曾经沉痛地说:“中国人不敢正视人生,至少对于社会的现实,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他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灯光”。基于这一目的,所以他一直在试做“穿挖掘着灵魂的深处”的工作,以便“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的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走上了新生的路”。由此可见,“显示人的灵魂”,在鲁迅看来,应该是出必须是和他唤醒民众的目的一致的。
《伤逝》是鲁迅“显示人的灵魂”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的范例。小说有两个鲜明特色:首先,冷静地剖析人物的心理。用茅盾的话来说,就是“老实不客气地剥脱我们的男男女女”。鲁迅为了便利心理剖析,写《伤逝》时采用了用记的形式。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称记录者就是主人公自己,便于为读者打开那一扇灵魂深处的门。于是小说通过涓生的描述,展示了他“一年前”是如何在寂寞空虚中等待着子君,热烈地爱着子君;然后,爱情在安宁的生活里凝固了,在贫困面前消失了。这个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主人公自己的叙述,使读者窥见了他灵魂深处的隐私。在这里,鲁迅以冷静的态度解剖着主人公,就像一位严历的法官在审问着犯人。试看小说在写到涓生向子君表白了不在爱她发后的心情:“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一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一方面涓生有自责感情,可是不能掩饰他为了能够摆脱子君而感到轻松的心情。当子君回到父亲家里以后,涓生又一次想到她的死,并承认自己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后来君果真死了,正因为涓生前两次想摆脱子君而想到她的死,此时他的痛苦和悔恨就更加强烈。这个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坚持前进的,然而摆脱不开自私利已“鬼影”的知识分子形象,不是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吗?我们不但认识他,也了解他,甚至和他一起欢乐和痛苦,一起在地狱的孽风毒焰中寻觅子君。鲁迅就是这样地揭示了五四退潮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灵魂,他是那样冷酷无情,然后又是惊人的真实。就是对子君,这个温柔腼腆的少女,无辜的牺牲者,,鲁迅也毫不客气地“剥脱”,审问着她的灵魂。怪不得说鲁迅的特色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不管你包得如何严密,他只要是看到你这个赤裸裸的人。”这种冷静来自他严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来自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高度责任感受,因为鲁迅的冷静,是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干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的冷静。冷静是外壳,而冷却了的外壳里面是一团炽热的火。其次,在剖析人物心理时,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一方面是客观的冷静,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观色彩和抒情,这不自相矛盾吗?而《伤逝》正是这两种看似极端矛盾的色彩的奇异的统一。鲁迅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地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这种无情地解剖自己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篇小说里,形成了鲁迅所独有的抒情色彩。如果鲁迅在解剖人物的灵魂时,如同站在云端的超人,冷漠地指责世人的愚笨和卑劣,那么他的作品也不会那样感人。不,鲁迅在鞭挞着别人的灵魂时,也鞭挞着自己的灵魂。当然,涓生不是鲁迅。作为思想先躯者的鲁迅,绝对不能和迷失方向的涓生等同起来,他远比涓的思想要高得多。但是,涓生的痛苦经历,他对个性解放思想的怀疑,对新的道路上下求索的坚毅精神,不是也反映了鲁迅当时思想的某些侧面吗?
正因为这些,全篇小说自始自终响彻著作者主观抒情音调。小说抒情音乐的主调就是“深沉的悲哀”,有时像潺潺的小溪低声倾诉着,有时又像奔腾的大河愤怒咆哮着。这里,我们感觉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炽热的心,他的主人公一起痛苦,一起呼号,有时又痛心地指责主人公的弱点。这悲凉的声音穿透时空,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在我们的心灵里震荡回响,使人震惊,便人觉醒,召唤人们不断地向新的生活踌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解析邹韬奋“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报刊思想04-26
分析《红岩》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场景的写作04-26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04-26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04-26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特殊作04-26
探讨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用04-26
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黑暗的心》04-26
韦勒克外部研究透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