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看路遥在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时间:2024-04-26 15:02:3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来窥探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关键词:路遥 《人生》 高加林 当代文学史
        一、路遥生平及《人生》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从路遥写作阶段看《人生》
        从时间上划分,路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着。
        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上发表,标志着路遥小说创作走向成熟。这篇小说通过对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开掘了现实生活中饱含的富于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揭露了生活中的丑恶和庸俗,强烈体现出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正因为路遥与众不同的创作视角,这部中篇小说很快就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轰动”全国。1982年后,根据小说所改编的戏剧、电影、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于舞台、银幕和广播中;评论小说和电影《人生》的文章达120多篇,其中专论高家林的就有30多篇[1],文学界形成了研究路遥的一个小高潮。
        关于主人公高加林的评论:
        那么高家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复杂人物形象?许多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陈骏涛认为:“高家林是处于人生岔道口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在高家林身上集聚了种种矛盾的性格……种种矛盾汇聚于一身,可能使习惯欣赏简单化人物的读者感到不可理解,但我们却通过这个人物复杂的性格,看到了像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2]阎纲认为:“高家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就是复杂到相当真实的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的崇拜者,城市姑娘黄亚萍觉得,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的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两重性,是人生社会复杂性、流动性的生动反映和深刻表现。”[3]
        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评论界的观点虽说有些分歧,但人们公认高家林是路遥为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史是当 之无愧的,这是现实主义的一次胜利。这对我国的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某种深远的影响。”[4]
        三、从《人生》看路遥的写作风格
        首先,“深沉”与“宏大”是其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 
        早在1983年,白烨首先注意到路遥的结构作品“不仅注意构筑大起大落而又环环相扣的外在情节,而且注意到铺设涟漪连绵的显现人物内心风暴的内在情节,并常常把二者交叉穿错起来,在波折迭出的矛盾冲突中层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明晰地揭示出促进人物行动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并指出路遥作品呈现出“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5]。到1985年,李星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深沉、宏大正是路遥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是他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所苦心孤诣追求的艺术目标”[6],这正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李勇还注意到赋予这种深沉而宏大的审美品格的精神支柱,是作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浓烈的情感色调和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理想的热情和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化了《人生》的悲剧主题,使之呈现出崇高、悲壮的审美特色”。[7]
        其次,评论者们还紧紧抓住路遥在书信与创作随笔里反复表述的“城乡交叉地带”的关键词,寻求解读其创作的钥匙。
        1982年8月17日,评论家阎纲在给路遥的信中首先谈及“城乡交叉地带”[3];王愚专门就此问题撰写评论,研究“在交叉地带耕耘”[8]的路遥的创作特色;而李勇称“‘交叉地带’这个典型环境和高家林这个典型形象,是路遥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他在自己的创作敏感区最重要的收获”[9]。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把握,为解读路遥小说创作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视角。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可以这样说,这一阶段的路遥研究,一是公认了高家林是“这一个”典型人物形象,二是把握住了路遥作品“深沉”、“宏大”的美学特征,三是明确了路遥善于在“城乡交叉地带”构建小说世界、表现审美理想的创作特点。
        四、从《人生》看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位置,似乎是出现了文学史家与评论家、读者评价相背离的尴尬局面。路遥的作品在发表之时,评论界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读者方面而言,路遥逝世后的这些年里,其作品因为具有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内在精神气质,在广大普通读者心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可是另一方面,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对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问题,基本采取一种漠视态度。在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里,仅把《人生》放置在“感应时代的大变动”一章里加以表述,称之为“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10]。而在华中师大组织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和洪子诚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均未涉及路遥。记得孙犁研究专家张学正先生曾讲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所谓定位,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作家进行随意的吹捧或贬抑,而是根据已存在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界、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的客观事实,对他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一种科学的文字表述;或者说,定位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作家作品的文学史实对作家的一种命名。”[11]那么,如何看待路遥,或者说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究竟有怎样的地位,这应该是当代文学史研究者要进行学理研究并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笔者认为,路遥的思想与艺术、人品与道德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说明研究路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确认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肯定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贡献,也是肯定他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而且也可以作为路遥写作一生的最好注解。
参考文献
[1]王西平 李星 李国平 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陈骏涛 对变革现实的深情呼唤[N].人民日报,1983-3-22。
[3]阎纲 给路遥的信[A].路遥文集(2)[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西平 李星 李国平 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5]白烨 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N].人民日报,1983-5-10。
[6]李星 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J].当代作家评论,1985(3)。
[7]李勇 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
[8]王愚 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J].当代作家评论,1984(2)。
[9]李勇 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
[10]陈思和 主编 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学正 说不尽的孙犁——孙犁研究的回顾与期待[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女儿性”在现代文学中的重现04-26

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04-26

试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04-26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04-26

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04-26

试论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04-26

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史料”与“史见”问题04-26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向浅析04-26

论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04-26

散文文体的“立”与“破”:“新散文”文体探索力度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