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的犹太母题解读

时间:2024-04-26 14:58:1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只争朝夕》是犹太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中篇小说的代表作,描述了主人公威尔赫姆在一天内的生活遭遇。他的遭遇无不透着“父与子”、“悬挂”、“流浪”、“受难”等犹太文化母题,体现出犹太宗教伦理的核心思想。威尔赫姆对生活的希望,突显了犹太教鲜明的责任伦理特性,唤起了人们对美国社会的强烈思考。
关键词:索尔·贝娄;《只争朝夕》;犹太母题
 《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又译作《勿失良辰》,1956年)是犹太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最杰出的中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失去工作,与妻儿分居,被父亲抛弃,被朋友欺骗的中年男子汤米·威尔赫姆(Tommy Wilhelm)在一天内的生活遭遇。这一天里,威尔赫姆一生的苦难达到了顶点。一大早他和父亲共进早餐,希望能从父亲那得到资助,却遭到父亲的拒绝。而后,他与特莫金医生碰面,希望能依靠他在期货市场的投资解决经济困境,然而,当投入商品交易市场的仅剩的七百美金也化为乌有,而特莫金医生却突然神秘失踪,父亲又袖手不管之时,感情与金钱损失殆尽的威尔赫姆在一个陌生人的葬礼上放声大哭。
 文化母题是“被认为在文化历史中具有恒定意义的品质结构,这种品质结构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业已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范式。”[1]“父与子”、“悬挂”、“流浪”、“受难”等犹太文化母题在该部小说中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父与子、夫与妻、朋友等人物之间形成一定的伦理关系,构成作品的基本冲突,体现出犹太宗教伦理犹太伦理与美国实用主义伦理之间的冲突。威尔赫姆对生活的希望,突显了犹太教鲜明的责任伦理特性,唤起了人们对美国社会的强烈思考。
 一、“父与子”主题
 “‘父与子’的文化母题在犹太文化历史上有其恒定的结构品质,它贯穿于漫长的犹太文化史程,并以种种特定的方式呈现在文化的诸形态之中。美国犹太文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这一文化母题并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主题模式,而且对这一母题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生发”。[2]贝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父与子”主题,其中在《只争朝夕》中颇具代表性。小说中出现了“两个父亲”,一个是生父,一个是精神上的父亲。小说描写了艾德勒医生(生父)和威尔赫姆(儿子)之间的冲突,威尔赫姆拒绝犹太传统,有书不读,改名换姓,去好莱坞报考电影演员。众所周知,姓名作为犹太教传统宗族延续的一种象征,在少不更事的威尔赫姆那却轻易地被改掉了,意味着对祖先的背叛,因此惹恼了父亲。而威尔赫姆的明星梦并没有成就,在婚姻和事业双重受挫失败后,渴望得到父亲的支持与理解,然而父亲表现出的漠不关心,使他备受打击。正当其精神无处寄托时,出现了“第二个父亲”特莫金,他于是把骗子特莫金当作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在威尔赫姆寻求身份认同而失败的过程中,艾德勒医生与威尔赫姆之间的父子亲伦关系在美国社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其道德冲突的核心就是个人利益与亲情的较量。[3]120当儿子向他大喊“我期求帮助”时,他却说:“我在这儿也见过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同他们那些没多大出息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供养他们,不遗余力地把他们扶养成人。但是我不打算犯同样的错误。你没有想过,在我死了以后——一两年以后——你还活着。我的确认真思考过这件事情了。”[3]67“我不能给你钱。这种事一开头,就没完没了。……我不愿意再做什么人的牛马。滚吧!而且,我想以同样的话劝告你,威尔基。不要做任何人的牛马”。[4]67-68父亲面对儿子的求助,表现出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而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枯竭。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5]作为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艾德勒在成功寻求美国梦的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美国社会中人情的冷漠,而他也潜移默化的受到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当他儿子给他留下便条,祈求帮其支付房钱时,他会说“对天发誓,我宁肯看着你死,也不会让你如愿以偿的。”[4]128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悬挂”主题
    “悬挂”主题作为犹太主要母题,集中反映了犹太历史境遇。犹太民族曾生活在“隔都”之中,长期处于被隔绝的边缘状态。而后来散居在各地的犹太移民也往往为主体社会所拒绝而成为典型的边缘人。贝娄在该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威尔赫姆这个“悬挂者”形象,“悬挂”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从辍学去好莱坞报考演员到明星梦的破灭,从在乐嘉芝供职十年之久到离职失业,从与不爱的玛格丽特结婚到分居闹离婚地步,从投资投机生意到破产,威尔赫姆一次又一次地被悬挂起来。
而在此过程中,他一直遭遇孤立无援的境地,精神十分空虚苦闷。在他和父亲艾德勒医生共进早餐的一幕中,艾德勒医生发现他显得特别邋遢,心神不宁,而且由于吸烟过度,眼圈红肿。他在剥蛋壳后,手指在蛋白上留下了几个隐约可见的污斑。他这种不修边幅,对前途感到迷茫,其实充分地体现了其精神面貌。他渴望获得帮助,“啊,上帝!”他祷告苍天,“让我摆脱种种烦恼吧!让我断绝一切私欲吧!让我有所作为吧!我为失去的时光而。让我逃出魔掌而走向新生吧!因为我已经被弄得昏头昏脑的了。可怜可怜我吧!”[4]36但是现实社会是残酷的,主人公对现实社会感到束手无策,失去自我,处在边缘化,他无法与外界交往,甚至无法从父亲那得到理解和帮助,陷入极度无助的“悬挂”状态。
    三、“流浪”主题
    由于自身的家庭不断迁徙,父母先由俄国移居加拿大,而后又迁到美国芝加哥,使得贝娄在创作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犹太人的流浪意识。在《只争朝夕》中也不例外。小说中叙述了主人公威尔赫姆的流浪过程。“流浪”主题体现在他身上,有双重含义,既指他形体上的流浪,更突出他内心深处的精神流浪。这也是贝娄笔下流浪者与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区别所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威尔赫姆并非没有家庭,在成年之前,他有个还算完整宽裕的家庭,但他为了追求自由权利,辍学改性,跑到好莱坞去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他在结婚生子后,组建了新的家庭,但因其和妻子不和,离家出走,又开始流浪,而后又跑到纽约城和父亲艾德勒一起生活在格老瑞安纳旅馆里。那里的房客基本上都是过了退休年龄的老人。而在精神层面上,他更是一直在流浪,甚至在他身上出现了“两个灵魂”。他在反复思考、动摇和争辩之后,他必定会采取他早已经舍弃过无数次的行动。在他断定去好莱坞是一个严重错误之后,他偏偏到那儿去了。在他决意不肯同玛格丽特成亲之后,他却偏偏同她一起外逃而结为新婚夫妇。在他打定主意不再和特莫金医生一同投资做生意之后,他偏偏又送给了那个人一张支票。[4]33在听了特莫金关于“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真假两个灵魂”的说法后,他终于找到了解释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正确答案:他认为他改名换姓去好莱坞报考电影演员、娶了一个他原来就根本不想娶的老婆以及匆匆忙忙与特莫金做股票生意等这一切,都是为他胸怀里那个“假灵魂”服务的,也就是说,他这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影响和支配下出于个人虚荣心才干出来的。
    四、“原罪-受难-救赎”主题
    威尔赫姆的更名换姓和对婚姻的背叛,使其必须面对和承受苦难。他的受难倾向体现出“原罪”的犹太宗教伦理观。“原罪”伦理观源于《创世纪》中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与上帝的契约,偷食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致使他们自身及后代世世代代受难赎罪,因此人生而有罪的思想成为了犹太人的基本宗教伦理观。“威尔赫姆抛弃了他祖祖辈辈的姓氏,而且对他父亲的意见也置之不理。这是——他知道这是他争取自由权利的尝试;在他个人的心目中,“艾德勒”是一种分门别类的名称,而“汤米”则是他个人自由的象征。”[4]35
他为了争取所谓的“自由”,就得为自己犯下的“罪”承受苦难。
 受难是犹太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因子,也是贝娄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作为“上帝的选民”必须承受苦难,这种受难意识一直传承在犹太人的思想中,并转化成为他们在无数次困境中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并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3]118威尔赫姆在不断的受难中,反复自省、反思,但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他挣扎的心灵里渴望被拯救,渴望得到新生。当特莫金说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威尔赫姆对自己说:“我可是要活下去,千方百计地活下去。……让我后退一程,再重新开始吧!”[4]116
 犹太宗教伦理中包含人在社会生活中“善”和“责任”的伦理思想,威尔赫姆正是由于骨子里有这种“善”和“责任”,才使得其在受难后能够得到自我救赎。他很孝顺,一直想要翻修母亲的坟墓;他虽然痛恨妻子玛格丽特,但从没忘记作为父亲的责任,最后在赎罪日那天,在一个陌生老人的葬礼上,他泣不成声。此时的眼泪就如艾德勒建议儿子去做清水疗一样,眼泪使他实现了自我救赎,获得了新生,使他认识到他必须把自己身上那颗假、丑、恶的灵魂彻底剪除,而让那颗真、善、美的灵魂健康成长。这颗灵魂不再使他为他父亲的不仁不义而备受折磨,也不再诱导他做出其他种种错误决定,如他中途辍学而投奔好莱坞、跟玛格丽特结婚和与特莫金合伙做生意等。威尔赫姆从他父亲和特莫金那里没有获得任何帮助,但他从他父亲和特莫金那个阶级之外,找到了朋友和亲人,得到了体恤和温暖;因此他在眼泪汇成的巨流里的沉没正意味着他的“新生”。[4] 
参考文献:
[1]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9.
[2]刘洪一.父与子:文化母题与文学子题———论美国犹太文学的一种主题模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2(3):38—44.
[3]刘兮颖.贝娄与犹太伦理[J].外国文学研究,2010(3): 114-122.
[4]贝娄.只争朝夕[C]//索尔·贝娄全集.王誉公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中西文学创作中的写景差异管窥04-26

走在人群边上的理想主义者04-26

试析劳伦斯的救世主情结04-26

湘西风俗画秋水明月心04-26

“干预生活”作品的突破与局限04-26

关于汪晖时期《读书》杂志办刊理念探析04-26

试析动画、电影、小说中奇幻风格未来发展的预测04-26

关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自我寻找与救赎04-26

《春风》塑造的别样林斤澜04-26

标点符号在鲁迅作品中妙用之浅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