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个性解放运动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人道主义思潮在这两个时期都达到了高潮,但是“五四”时期以鲁迅的人道主义为代表的人道主义和新时期的人道主义比较,却呈现了不同。
关键词:鲁迅 新时期 人道主义 区别
鲁迅所处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事隔半个多世纪的新时期个性解放运动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所占据的突出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人道主义则是贯穿于这两个时代中的重要思潮,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了不同。
一、人道主义的历史根据
鲁迅所处的五四时期,背后是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礼教的压抑:体现为儒学“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群体意识,扼杀任何超群、超前、超常的贰人的封建意识体系。在此背景下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科学”的旗帜,提出要“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斗争的焦点在于反对封建纲常伦理,陈独秀,吴虞等人撰文揭露三常五纲对人性的扼杀,向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学术思想,纲常名教,宗教迷信以及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弥漫着浓重的封建文化意味的背景下发生的。六七十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疑就是一次封建主义意识的恶性总爆发。十年“文革”,把“人性”驱赶得毫无藏身之地,在那段疯狂年代里所上演的无数人间悲剧也为人道主义的复归埋下了伏笔。1976年底,“文革”宣告结束,在这种空前慎重的历史灾难中,中国各个阶层尤其是思想文化层面对封建主义意识的严重破坏性,共同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最为深刻的反省。在国家领导层明确否定“文革”,将其用“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等词汇加以定义之后,中国的文艺界和这个国家一起开始了新生的努力,而“人”这个仿佛早已被遗忘了的话题也再次被热烈地呼唤和想起。从对政治的理性结构中建立的人道主义,并提出了“主体性”的概念。
思想文化界对人道主义问题的重新的重视和讨论。其涉及面之广,论证之热烈,切入之深广是此前的任何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所没有过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重新得到提倡和重视。《班主任》是对现代迷信的思想启蒙呼唤。《伤痕》、《啊!》、《记忆》、《被遗忘了的角落》、《大墙下的红玉兰》等等,在这些小说主题所涵盖的整体意义而言,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得到了最为真实的确认,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人道主义的观点
“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侧重于对个性解放,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倡导,以彻底反传统为主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有更为自觉和清醒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对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张扬人的反抗意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气概。面对西方的启蒙思想,经过思辨比较,鲁迅接受了尼采和叔本华的人本主义学说,并以“人”为思想中心写下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关于社会,科学和文学的论文。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以个性主义为核心,并且提出“立人”的思想。从鲁迅前期弃医从文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办法是在“改造国民性”,即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新时期的人道主义是中国近代人道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因为作为人道主义,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课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并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人道主义的讨论。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新时期文学思潮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但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复兴,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它的实际意蕴,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合法地位,恢复人的基本权利,肯定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现代化。
新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相互激荡中得到发展。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从对现代政治迷信的反叛到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反叛而得到成熟,并吸收了现代思维的成果,转向主体论,价值论等具体问题。《班主任》把人们的目光从精神异化的世界拉回到人的世界,使人们看到精神扭曲的危害。《伤痕》、《铺花的歧路》、《啊!》、《一个冬天的童话》等通过对普通人命运的描写把触目惊心的历史现实呈现到人们面前。《绿化树》、《芙蓉镇》、《人啊,人!》等则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反思”当代历史中的极左政治给社会和人生带来的悲剧。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标志着小说从政治伦理批判深入到社会伦理进行思索和探讨。
三、结语
“五四”时期鲁迅的人道主义与新时期的人道主义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高度。二者在人道主义勃发的历史根源上有所相似,在人道主义的观点上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延续。而后者对“人”的价值的挖掘和确认,在实践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刻。
参考文献:
﹝1﹞曹万生,《中国新文学论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艺研究,1980年
﹝3﹞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4-26
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04-26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探索04-26
探究初中英语之趣味教学法04-26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有效课堂04-26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04-26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英语教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