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偶合 文化差异
摘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如果违背了对方民族的语言习惯,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国用地道的北京话流利地问一位老人“你几岁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为大家从大山地道、流利的汉语口语中,自然认为他应该已掌握了“您多大岁数了,”甚至对他说出“您贵庚了,”。如果换个刚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用浓重的洋腔洋调问“你几岁了,”,我们就能够谅解他,因为我们认为他很可能还不了解中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汉语的“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由此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等。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打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appreciate it,等。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有些英语学习者常把politician与汉语的“政治家”划等号。实际上,politician这个词在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指的是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圆滑”之义,汉语“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WARM,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 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90-99.
[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6-62.
[4]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38.
[5]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04-26
浅议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探索04-26
试论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能力提高的途径04-26
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探究04-26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04-26
高一英语教学方法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