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从会计凭证的取得、使用,账簿的登记、设置,报表的填制、报送等各个环节的基础工作都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一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环节,少数会计人员未按规定使用记账凭证,用不具有记账凭证项目的自制“原始凭证整理单”代替,并且多笔经济业务集中记载在一张“原始凭证整理单”上,无法清楚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全貌;二是会计账簿登记环节,部分会计人员在登记账簿时不填写摘要栏的相关业务内容,从账簿中无法清楚反映出每笔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三是财务报表环节,普遍存在着会计报表的勾稽关系不对应的情况,比如在《收入支出总表》中“财政补助支出—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项目有支出金额,但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中“财政补助支出—基建项目支出”项目中支出金额为零。
(二)会计电算化工作不够规范。目前余杭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已统一启用财务核算软件记账,财务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管理,但在日常核算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能力、操作水平等原因,使得部分人员未能很好地使用核算软件,软件的一些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所生成报表的相关数据资料不完整、不全面,无法真实、完整反映整个财务情况。
(三)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在新修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出台后,余杭区卫生局对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调研情况看,仍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严格执行新财务会计制度,尤其在会计科目的设置、运用上不严谨,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不全面、不完整。如:按新制度规定,职工的各种薪酬均应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但部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除基本工资、季度奖金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体现外,福利费、值班费等其他薪酬则均未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归集,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未设置该科目,使得“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不能全面反映单位职工的整个薪酬情况。又如财政拨款的核算,部分单位对财政部门拨入的款项有的放“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有的放“其他应付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由于科目使用的随意性,使得财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整个财政投入情况。
二是沿用已取消的会计科目。如:新制定的会计制度已取消“修购基金”科目,以前年度余额应转入“事业基金”科目。但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保留“修购基金”科目,也未将“修购基金”的余额转入“事业基金”,其余额仍继续用于购买各类设备。
三是自行设置新科目,如个别单位擅自设置“科教基金”科目,将未用完的财政拨入培训费转入该科目。
此外,余杭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在财务核算未按新制度“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执行,如:在与病人或医疗保险机构结算医疗款时未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直接将病人或医疗保险机构的结算医疗款确认收入,未通过“待结算医疗款”和“应缴款项”科目进行核算,未等到完成上缴下拨流程后的金额再确认收入。
(四)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为更好地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新制度规定:对于财政拨款收支金额应设置“财政基本支出备查簿”和“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但事实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未建立“财政基本支出备查簿”和“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加上财务核算上的不规范,使得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各类财政资金的拨入、使用和结余情况,也无法对区财政和镇(街)财政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区分。此外,部分单位将财政拨入的培训经费、设备购置费等各类专项,未作明确的支出目标和计划安排。尤其是培训费用,大部分单位未能真正用于职工的业务培训,使得这些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低下。
(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松懈,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部分单位未及时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年终也未按制度规定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该报批核销的不报,该新增的不增,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比如,由镇(街)负责承建的办公大楼,虽然早已交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资产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上却未作任何反映,也未建立固定资产备查簿,形成巨额的账外资产。此外,资产核销存在安全隐患,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单位资产长期挂账,有的单位不符合报废条件的资产却已报废。在固定资产核销环节,无论是区财政全额拨入,还是部分拨款的,其资产核销相关资料除上报给所在镇(街)审批外,均未同时上报区财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使得资产核销长期游离于区财政部门监管之外。
(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于2006年开始执行。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机制。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机构未建立起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调研的几家单位都未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医疗机构负责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意识普遍不强,并未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二是收入结算起止时间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对下属服务站上缴业务收入未制定相关制度,除少数下属服务站做到日清日缴外,绝大部分服务站收入上缴时间比较随意,弹性很大,现金安全存在隐患。三是存在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情况。所谓不相容岗位,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岗位。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药品的采购、验收、入库、出库等环节均由同几人经办的情况,未建立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制度。四是未建立有效的药品盘盈和报损奖罚考核制度。部分单位药品盘盈、报废、失效未建立相关奖罚制度,随意性较大,未设置有效的内部监督程序。
(一)管理者认识不到位,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在2011年改制完成前,余杭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属于私营性质、机构中普遍缺乏管理类人才。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存在“重医疗主业、轻财务管理”的观念,片面地认为执行会计制度只是医院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医务人员无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没有形成一套内容完整、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是虽有制度却没有很好的将其贯彻落实。在具体会计岗位设置上,一般机构也只设立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且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疲于应付各种岗位要求,忙于赶场“救火”,无法安心做好财会工作。 (二)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被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的组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财务人员占比为81.82%,会计专业的财务人员占比为54.54%,具有初级职称财务人员占比为45.45%,未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财务人员。部分单位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原先并不是会计类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后来也未系统学习过财会相关知识。同时由于行业特点,单位领导往往更注重对医疗人员的培养和激励,使得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和评价机制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都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财政部虽已制订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但涉及实际操作层面,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情况不同,设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就比较困难,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日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在人事安排上往往会压缩本应相互分离的岗位,制衡机制不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很好地执行定期轮岗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认识不足的主观原因外,也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企业改制为事业单位这一客观原因,制度的建立健全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外部监管上,除了主管单位区卫生局对其日常财务进行监管外,缺少有效的第三方监督,对会计信息监管力度不够。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在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努力节约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确保经费的规范使用,力争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为有效的医疗服务效果。 (一)提高管理者认识,增强财会责任意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等环节。通过规范各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会计信息能客观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更好为运营活动和有效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单位要建立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在财务预算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主管单位和各级财政等部门要多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参加财务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区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区财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经常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要形成会计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自我学习,提升会计素养的激励机制。要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规则,不做假账”的诚信意识。要充分发挥会计继续教育在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方面的作用。同时主管部门要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分类、分层次地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一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培训,尤其是一些业务水平较弱的会计人员,要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基础工作进行一次培训,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夯实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二是加强对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培训,规范会计核算,要正确处理好新制度下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切实解决新旧制度衔接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修购基金”科目,应按照新制度及时转入“事业结余”;对于新制度新增设的会计科目,比如“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职工薪酬都归集到该科目。一些不能擅自进行变更的会计科目不能随意变更。一些项目资金以及往来款项等,应该依据不同的情况,按照个人、单位或者是项目名称等,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以便进行会计核算。三是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尤其是对目前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进行培训,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的业务辅导,按照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建立符合该行业实际的“财政资金支出备查薄”,清楚、明晰地反映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源、结转和结余情况,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地编制出资金使用计划、分配预算、收支预算以及效益预算等。同时,可以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内部审计组,并设立轮审制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轮流审计。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建议建立一个较为详细的关于资金使用的绩效分析评价系统,比如可以参照企业工商年检,要求出具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各单位财务状况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并做出奖惩。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效益。首先,要建立投入产出评估机制,做好固定资产项目绩效分析,投资绩效分析要考虑现有入诊人数和未来发展间的平衡,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固定资产的ERP管理,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最后,要规范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终端环节,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所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起区财政、镇(街)财政两级审核制度,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工作。对报废固定资产,做好技术鉴定工作,确保报废的是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完善监督程序。 相关文章: 从传统人事到现代HR04-26 怎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04-26 领导人才部署创造最大价值04-26 雇主品牌 企业人力战略的新王牌04-26 人力资本:企业经营的另一种境界04-26 浅谈“留人”和“用人”──人力资源管理之外的人力资04-26 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04-26 中小民企人力资源管理有七大瓶颈04-26 HR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04-26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P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