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胀预期形成与防范研究

时间:2024-04-26 14:41:0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扩散,世界各大经济体遭遇经济严冬。在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整个2009年经济呈现“V”型反转(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这一趋势的是银行的天量信贷、资产价格的飞速上涨,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物价水平上扬。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的数据显示: 2009年11月份CPI上涨0.6%,是自2月份以来,连续负九个月后的首次转正,12月份上涨1.9%,且PPI在12月份首次转正,当月上涨1.7%(见图2)。

CPI与PPI转正信号再次说明:通胀预期已经形成。随着通胀预期加剧,人们开始普遍担心资产缩水,不少投资者开始找寻通胀的避风港。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因此把握经济增长规律、形成稳定适度的价格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通货膨胀预期理论基础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家庭、企业、政府在作出跨时期决策时会对未来收入、价格、GDP等经济变量作出某些预期,这些预期会影响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而影响未来经济走势。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名义工资变化、预期通胀和失业联系到一起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对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有三种主流观点:适应性预期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过去的价格变动来预期未来的通胀①;加速主义②支持者则认为,政府当局对自然失业率稳定的维护会让经济扩张遭受不断上升的通胀率;而在理性预期者看来,经济主体合乎理性地把预期建立在他们的经济模型之上,他们能利用所能得到的全部信息形成对通胀和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判断。因此只要政府决策者建立“信誉”即反通胀的政策是可信的,就能在没有产生损失的情况下实现零通胀率。在实际决策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可能既有“后顾”也有“前瞻”,无论是哪种途径,都表现出过去、当前的价格水平以及政府决策当局的政策动向对经济主体的预期有直接影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本轮通胀预期的成因br />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上的两大目标,政府当局希望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着稳定,然而,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是不完全和谐的。一方面,经济增长会导致物价的通胀;另一方面,稳定的物价并不一定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很容易理解,在经济上升阶段,在需求拉动与供给能力增加的双重作用下,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当其接近充分利用时必然会促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投资品、消费品价格上升。这时需求的膨胀只能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实现,随着货币发行的增加,通胀随之产生。从历史经验来看,适度的、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恶性通胀有害于经济增长。因此,深刻认识当前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持经济稳定高速运行的必要手段。

(一)货币供给的扩张

本轮通胀预期形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增幅比上年末高9.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0万亿元,同比增长32.35%,增幅比上年末高23.29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7%。

从上表不难看出:我国货币发行量以及M2的增速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经典的货币理论认为:在稳健的经济增长中,货币的发行速度应该与GDP的增速保持一致。就目前来看,2009年GDP的年增长率为8.7%,而货币发行增长率在2009年10月份已经达到12.5%③。这势必会带来的4%甚至更高的通胀率。这一数字与我国CPI在09年的表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不一致。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增大的货币供给很大部分进入了资产市场,从逐日飙升的房价不难看出房市所积聚的资金量,而真正进入CPI价格构成④的货币量尚不明显。

货币供给的增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为了阻止由进出口持续下滑、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引发的经济疲软,我国政府在2008年推出在2010年前总投入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投资需求迅速高涨,资产价格飞速上涨。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整个经济体需求的实现必然依赖有力的货币信贷支持,相应的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明显扩大,远高于2002至2008年度同期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使得中国市场别具吸引力,大量外资涌入。截至2009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 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增长预示着我国央行被动货币投放增多。

货币供给的增加以及2004年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得经济体流动性充裕,而且信贷规模由于货币派生机制的作用的影响很难确切控制住,大部分资金进入资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2009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8%),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预期。
(二)输入型成本推动

在全球“去美元化”以及美元贬值趋势下,美元弱势带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随着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各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也加快其价格上涨。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原油从年初的44美元上涨到目前75美元。金属和工业原料价格也出现较大涨幅。以铜为例,我国铜的消费主要源自电力行业,消费占比超过40%。一方面我国铜矿资源稀缺,约占全球6%左右,因此供给紧张;另一方面国家在2010年对电网投资规模增至4 400亿元,这使得铜需求快速增长。中国的铜需求占全球1/3,需求增长与供给的紧缺使得铜在2009年的价格涨幅达到133%。这一上涨的价格传到国内势必增加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下游企业,并最终体现到消费品价格上。

与此同时,2009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⑤达到56.6%,从指数水平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均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上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四种产品类型企业均高于50%,尤以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接近60%。这说明国内经济复苏强劲,需求旺盛,大宗商品价格水平上涨容易传导到我国产品市场,推动工业品价格上升。

(三)某些商品造成的短期供给冲击

2009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较多的极端天气,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农作物收成。进入11月各类食品、食用油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在CPI的构成中食品上涨最为明显,达到3.2%。由于季节性因素加上冰雪灾害,国内农产品供应的相对短缺,蔬菜、猪肉、水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加上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12月份食品涨幅达到5.3%。此外,成品油、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以及电价的上调使得PPI降幅收窄,且在12月份首次转正。这些因素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扬。 但长期来看,以上因素造成的供给冲击不具有持续性。由于早期农业丰收⑥,因此粮食和猪肉价格在今年不会有大幅上涨的动力。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半计划定价的经济运作中,农产品价格长期被扭曲,资源能源价格低廉。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农产品、生产要素价格调整而上涨。这种调整是市场化过程的必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造成严重通胀。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推动本轮价格上行的因素主要是信贷扩张、投资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输入型成本推动和热钱的流入。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的资产泡沫,虽然还未造成CPI的大幅上涨,但加大了公众的通胀预期。

三、政策与建议

(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投资消费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经济体内部协调、内外均衡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因此防范通胀风险之时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当前过度的投资需求一方面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推高资产泡沫,且大量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造成效率损失。促进经济良性增长当务之急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性需求、增加有效供给。而扩大内需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具体的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投入;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水平和效益;逐步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严防资产泡沫

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投资需求高涨,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热钱”流入,资产泡沫急速膨胀。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已经不能有效遏制投资过热。信贷的快速扩张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下降,加上贷款集中度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大。因此针对当前的资产泡沫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胀风险,除了通过微观审慎地监管防范单个机构金融风险,还要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以及投机冲击。宏观调控中应注意宏观监管与财政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实施“逆周期”措施。财政方面应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量入为出、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货币方面应稳定汇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此外,加强对跨境投融资活动的监控,防止境外“热钱”冲击我国市场。

(三)提高决策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

从主观上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当前的价格上涨。首先,在经济的上升轨道中,合理的价格水平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部分能源资源价格向上调整属于市场化水平的回归,这是物价上升中的合理因素。其次,针对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并非无可奈何,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进行防范。此外,政府当局要增加政策透明度,增强公众的“政策信心”,降低通胀成本,只有充分了解政府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公众才会相信总需求政策与通胀政策是否一致,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通胀预期。
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br
[1]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d/file/p/2024/0425/1.click.com.cn />
[1] Sachs,J.D.,Larrain,F.B.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晓第.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3] 李扬.中国近期物价走势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

相关文章:

新时期的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探讨04-26

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04-26

关于或有负债问题的会计处理04-26

浅议企业投资和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04-26

我国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差异协调策略04-26

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下企业的纳税研究04-26

简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04-26

BT项目的财税处理04-26

浅谈我国电子预算管理的发展04-26

税收策划质量实现纳税优化减少税务风险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