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其中六成是因融资困难所致。对于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问题更具复杂原因和特点,应予充分认识并及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成因
(一)自有资金周转不畅
外贸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畅主要表现于业务资金的占压和资金周转缺少规律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经营的业务性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鞋类、玩具、五金等出口加工制造业。加工制造行业本身就有占压资金周期较长的特点,而货物出口还要经历商检、报关、装运、议付、核销、退税等诸多中间环节,程序复杂,耗时也长,再加上迫于竞争压力而导致出口货款支付的延期,使得企业业务经营资金占压周期很长。据了解,多数外贸中小企业出口一单业务占用资金约需3到4个月之久。同时,资金周转规律难以把握的原因在于出口订单的数量、订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难以掌控,企业也就无法准确地前瞻企业资金未来需求和制定相应资金使用计划。
国际市场风险和复杂程度远非国内贸易环境所能比拟,涉及到政治、经济、自然等方方面面。我国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基本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般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竞争主体众多,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被动地受制于国际市场环境中诸多不可预见的变数。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在20%以上,进出口贸易规模翻了两番,稳居全球第三。然而,进口的扩大却带来了国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和管理层相应采取的宏观紧缩调控政策,出口的猛增所产生的连年巨额贸易顺差又招致国际上政治压力,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这些直接导致我们的外贸中小企业丧失成本优势,丢失国际市场,步入经营困境,尤其是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地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最终引发国内数万个外贸中小企业停工、倒闭。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所表现出的生存脆弱性,外贸中小企业亟待做大、做强,然而要谋生存、求发展,资金依然是基础条件。中小企业在事业起步阶段大多依靠个人资本投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中,内源性融资很难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便显现出愈加的迫切。然而,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状况远不足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化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实际上相对大型企业来说,目前的融资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是难言公平的。
(二)信用缺失制度乏力
目前外贸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商业银行整体尚处于转型阶段,其经营服务意识仍倚重于国有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存有偏见。这多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虽然贡献了60%的GDP、70%的进出口和80%以上的就业,却只获得不到20%的信贷支持这一现象。有数据还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负债率仅为18.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国内80%以上的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尚未建立任何信贷关系。尽管政府近来积极倡导支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商业银行在缺乏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往往迫于政策压力而应付于短期权宜性宣传,很难从实质上改善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股份制机构所固有的深层次代理症结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固定的结构性工作程序,构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的苛刻条件,也是银行金融服务缺少创新机制和多样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广大外贸中小企业来说,一旦国际订单增加,生产设备急需扩容、升级或改造,难免会有对外融资水远难求的感觉。 诚然,银行的这种消极姿态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不无关系。中小企业多处于创业阶段,经营规范程度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可抵押资本实力弱,对其绩效评估只能通过预测未来而不是审查历史,企业效益也欠稳定,尤其外贸企业的业务主要依赖于充满变数的外部市场,这些都构成银行放贷所必然顾忌的风险。银行的生命线在于其对广大储户和同业间至上的信用,而信用是建立在其经营的绝对低风险、收益的超级稳定性以及严格守约的业务实践上,银行业的这一性质决定其有别于风险投资机构,不可以在信贷业务上承担较大风险,同时银行业务人员也不具备类似风险投资家那样的专业分析和判断技能,只能在对中小企业放贷业务上依靠制度化的工作程序来小心从事,不惜错过某些好的放贷机会以取得最大化规避风险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银行在体制上应对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要求往往是难以胜任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贷方企业行为中潜在的道德风险直接关系到还款的安全性,而一些中小企业发生的不良贷款现象更是雪上加霜,让银行积极开拓放贷不足、谨慎“规矩行事”有余。从另一个侧面上看,这一现状实际上反映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在信贷业务上的信用缺失,而这种信用缺失的状态在现阶段又没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担保体系来弥补,分担银行放贷风险的集中性,势必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面对以银行为主导的信贷市场只能望梅止渴。于此同时,民间借贷尚未正式进入合理渠道,缺乏规范,难以形成规模。
此外,我国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与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远未成熟。股权交易市场上,近日开启的创业板和已经运行五年的中小企业板都偏爱高科技型企业,门槛过高;债券市场状况亦是高处不胜寒。虽然在管理层的诸多创新举措之下,2005年以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得以迅速增大,可是由于审批程序繁杂、条件要求苛刻、信用制度缺失,债券市场业务依然远不能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众多微小企业所介入,中小企业融资体制上的局限性亟待扭转。
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策略
(一)诚信自强,灵活融资,健康成长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首先要从企业自身入手,坚实地树立诚信经营和创新经营的理念,构筑信用基础,从根本上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融资体制的改善创造条件。诚信经营是建立在企业管理者正直、诚实、守信的品德基础上,在社会、企业、雇员三者之间的互动中,贯穿着责任和义务等职业道德意识的规范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包括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与信贷提供者和投资方保持合理透明程度的信息沟通、主动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督检查、杜绝发生任何恶意拖欠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等等。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它需要在时间、精力、物质等三个方面的切实投入,在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克服不正当利益的诱惑,才能够使企业逐渐树立声誉,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持久的回报。只有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才能够在信贷提供方和投资人中间建立信用,节约融资各方的业务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解决融资难题的根本症结奠定良好基础。而获得融资支持的中小企业便更有可能在赢利的业务过程中向社会多尽义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如果说信用是主观判断的抽象产物,那由核心竞争力所主导的企业经营状况则是融资提供方所重点关注的客观实际。创新经营就是要开辟或巩固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确保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新经营应着力于人力资源、研发、信息化等三个方面的战略性投入。人力资源是创新理念和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无论是经营策略、创新理念、核心技术,还是生产计划、服务质量,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性和职业技能,所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研发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依托,没有研发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调整产品结构或产品升级,企业自然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在研发上存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较大缺口,所以与社会科研机构联手的方式应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信息化是当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和经营不可缺少的智能工具,信息化建设不仅帮助企业捕捉商机,也有助于改善企业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素质,为企业日常业务决策提供便利。一个盈利性强、成长稳定的企业自然为外部融资环境所青睐。 伴随着在主营业务上的创新努力,外贸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资金运作上亦需要由内到外的多方尝试与实践。由于解决资金的需求问题主要依靠外部难于掌控的融资环境,鉴于我国目前融资市场的不利状况,外贸中小企业首先要拓展思路,勇于面对种种阻碍,对外部融资体系形成需求上的冲击,契而不舍地推进体制的变革,努力营造利于自身发展的生存空间,确保企业的健康成长。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离不开中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资本两个方面的保障。对于中短期流动资金的趋紧状况,可主要依靠间接融资来解决,通过调动内部可控资源和最大化利用外部有限机会,将贸易融资手段与交易的相关环节有机结合,盘活资金。具体方法依业务性质而定。进口业务短期融资方法基本包括:采用承兑交单等远期支付方式,同时力争下游企业的预付款,利用商业信用来缩短占款期;在必须使用信用证支付方式的情况下,应争取银行的授信支持,通过进口押汇、信托收据、提货担保等手段,以信用成本取代货款占压成本。出口业务短期融资方法大致有:获得汇付预付款并结合使用即期信用证,必要时可以考虑以适当的价格减让作为交换条件;利用信用证向银行做打包放款申请;将远期信用证即期贴现;凭即期信用证做出口押汇;寻找包买票据人做福费庭业务,或通过保理商做托收保付业务,卖断应收帐;利用出口发票向银行融资;尽早实现退税等。这些业务并非所有银行或业务关联方所能提供或接受,其中的一些融资品种在国际上也处于创新阶段,所以要求有短期流动资金缺口的外贸中小企业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从金融市场的需求一方有针对性地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促进信贷、货币市场的发展。
对于长期资本的需求,外贸中小企业应根据具体项目和企业成长情况考虑直接融资为主,其方式可以是股权召募或发行债券、租赁、无形资产运作、民间资金的利用等等。通常情况下,如果公司成长性很好或对所开发项目的成功性有很大把握,则应首选权益融资以外的方式。原因很简单:权益融资往往产生投资方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较大干预,决策程序趋于复杂,难免会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或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放贷方更为关心的是固定收益结果,而并非权益融资情况下投资人时刻关注企业或项目未来回报的最大化,因而不过多干预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且融资程序也较为简单,因而更具可操作性。
外贸中小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产品时,无论是为满足中短期还是长期业务需要,都要对其充分了解,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策略加以比较而审慎决策,让融资业务有效地融入并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拓展,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体制,创新服务,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作为弱势群体在融资问题上处境是不利的,单靠其自身努力难以较快而有效地解决,所以相应的体制呵护不可或缺。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融资体制应该具备健全的法律制度、优惠的政策扶持和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一方面是要强化信用方面的立法、司法、执法,遏制信用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现状,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最大化保护融资提供方的正当权益,为正常的融资活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要及时更新和细化公司法、合伙法、税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民间资金利用的相关法律,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搭建法律通道。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可包括设立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予以税收优惠、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构建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与指标体系、在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上变重视经营规模为重视经营效益和成长性、直接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贷款援助、鼓励风险投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等,类似的政策性措施在很多国家都有采用。
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呼吁关注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政策和措施还需加快落实。完善的组织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可靠的中小企业征信和信用评价系统之上,由信贷组织、资本市场、担保机构所构成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信贷组织要在现有的各大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扩大中小银行数量并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方便中小企业办理银行借贷的市场行为,资本市场则应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加快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无形资产融资;资本市场渠道的拓展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民间资本的合法化利用也有助于杜绝“地下钱庄”的犯罪活动,维护中小企业正当的融资利益。同时,担保机构在数量规模上的大力发展以及再担保机构的尽快组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至关重要的措施,其重要意义在于为融资供需双方搭建合作平台,有效分散融资风险和促进融资规模与效率。
服务创新首先要强化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职能,定期为中小企业组织相关培训和座谈交流,并作为中小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税务等部门沟通的接口,反馈企业的需求和促进外部机构服务的提升;其次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部门要加速向市场化、商业化的彻底转型,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撇弃传统偏见,以整体和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日渐显著的重要地位,用创新的服务抢占中小企业信贷、投资市场。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向中小企业了解需求和推介金融服务内容而不是坐等企业上门,用不断更新的融资业务品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二是开办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业务互动,改善工作效率,简化贷款等融资审批手续。三是设立专门业务科室,划拨相应资源,将中小企业业务提升至战略位置,横向联络行业协会和担保机构,广泛研究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抵押、质押、保证、信用等贷款手段,不轻易放过任何潜在的放贷机会。抵押贷款的抵押品可以延伸至企业股东的家庭财产;质押不一定局限于政府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和存单,提货凭证、知识产权等亦可操作;保证贷款既可以由银行协调和推荐担保机构,也可以利用与企业股东有关联的具有稳定收入的数个个人的同时担保;对于信用记录和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授信额度要给予相应增加,授信权利也应适当下放至基层银行网点,方便信用贷款的开展。四是针对外贸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自偿性特点,凭出口企业提单、商业发票、信用保险单、信用证等放贷或贴现票据;创造条件为出口企业做福费庭或托收保付业务;为进口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开立信用证,提供进口押汇等服务。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不但可以满足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自己也必定受益于后者的健康成长,进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其双赢意义显而易见。
结论
随着加入WTO和国家对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政府一系列“走出去”政策鼓励下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进而拉动总体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随着对外业务的开展,融资难却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瓶颈,其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中央在近期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六点举措中重点提到融资政策上的倾斜,足以表明政府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决心。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问题,还需要有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及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的支持、制度的完善和业务的创新,营造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和谐环境,才能最终加以解决,确保国民经济总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元,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宜.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科学出版社,2009
3.武岩,慕丽杰等.中小企业融资指南.金盾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建议04-26
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04-26
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04-26
完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对策04-26
应收帐款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及十条对策04-26
石化企业库存管理控制对策04-26
如何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04-26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财务管理改革的趋势04-26
餐饮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04-26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完善措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