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该方法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创新点是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并且当税率或计算基础变动时,按照预期税率对递延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其优点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资产定义,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强,更符合决策有用观。针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很多文献资料及相关学者总结了详细的核算程序,包括: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并用未来可税前列支金额分别确定资产、负债导致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额;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然而,由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概念,致使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对核算程序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正确理解是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拟将对上述程序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一、计税基础
税法与会计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了所得税会计的出现。会计核算依照企业会计准则操作,而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税时却是以税法的相关规定为基准。由此使得会计上确认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确定的不同。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照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进行再调整。一般而言,资产在初始取得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相等,只是在后续的处理中由于会计和税法很多规定不一致导致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按税法规定以前期间已经税前扣除的累计金额。这里的“已经”,是指按税法规定过去和现在已扣除的金额。扣除后的余额代表按税法规定,就涉及的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或累计摊销额后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一般等于账面价值, 但从费用中提取形成的负债,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有可能不一致。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未来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注意这里的“未来”, 是指按税法规定现在不能在账面价值中扣除, 等 “未来”也就是实际发生时才可扣除。如按照会计规定确认的某些预计负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对暂时性差异的定义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取消了旧准则中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仅提到暂时性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即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还包括一些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内容。如企业并购中的折价或溢价成本;资产被重估并调整了账面金额等;另一方面,永久性差异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虑,不会产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即不形成暂时性差异,对企业在未来期间计税没有影响,不产生递延所得税。笔者认为,虽然准则中未提到永久性差异,但在教学或实务中必须正视这类差异的存在,并且要将其和暂时性差异分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直接计入其中。常见的永久性差异:国债利息收入、“三新”技术费用、捐赠、工资调整、超过税法规定扣除范围的业务招待费、工资和其他不能在税前扣除的各种开支等。
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按照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包括: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不包括特殊项目);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包括: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不包括特殊项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将来产生应纳税金额的差异,表示将来要多交税,现在应少交税。将来要交税,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现在少交税就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将来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表示将来少交税,现在应多交税。将来少交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形成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现在多交税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上。另需注意特殊问题。(1)可能影响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资产或负债。税法与会计准则相比,在下列会计事项(不限于)有不同的规定,有可能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预提费用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2)特殊项目: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如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后,应当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的原则确认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是时点指标而不是时期指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不仅反映当期发生额而且是一个累计额。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其计量依据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为新增额,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为转回额。同时应注意,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两账户的余额应为扣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商誉以及营业外收入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
四、所得税相关账务处理
企业除应设置“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这两个科目外,另需增加资产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事项(这里的纳税调整事项主要包括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说明:公式中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不包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交易的所得税影响)。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例〕某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为2400万元,该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本期发生与所得税核算相关的情况:2007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的一项固定资产,成本12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净残值为0,会计按双倍余额法计提折旧,税法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其他规定与会计相同;期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向关联方捐赠现金400万元;违反环保规定罚款200万元;期末对持有的存货计提了6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处理过程如下:
2007年应交所得税:
应纳所得税额=2400+120+400(捐赠)-600+200(罚款)+60=2580万元
应交所得税=2580×25%=64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60(存货跌价准备)+120(折旧差异)=180×25%=4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600(交易性金融资产升值差额)×25%=1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645+150-45=7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 7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45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
递延所得税资产意味着企业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其应支付的部分,因而可用于抵减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也应减记其账面价值。对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设置“备抵计价”科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的减项列示。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应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计入“营业外支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明细科目。笔者认为,也可和其他资产一样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的减值直接计入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关文章:
管理会计理论应用研究04-26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研究04-26
新会计核算制度下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04-26
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04-26
作业成本法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04-26
论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与企业定额编制04-26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利润空间的影响分析04-26
物流成本会计研究初探04-26
会计学视角下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刍议04-26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损溢批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