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计划的不足
教学计划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国高校的目标是培养 “厚基础、 宽口径、 高素质、强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 在落实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 —教学计划方面, 还存在以下不足。
1.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不协调。 公共基础课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 自然和社会领域的、 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主要包括 “两课” 、人文素质、 外语、 计算机基础、 体育、 军事理论和大学必修的基础课程等。 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相近相关专业打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 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 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业课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或为加深某专业方向或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它分为专业理论课、 专业技术课、 专业实验课三大类, 集中反映了各专业的特色。针对大部分财经类院校所确立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和目前会计就业形式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明显偏高; 而面对 “厚基础、 宽口径” 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又明显偏低。
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不尽合理, 内容趋同。 科学的教学计划一定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与结构, 在内容上论文格式衔接紧凑, 循序渐进,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素质, 这也是培养 “厚基础、 宽口径” 人才的根基之所在。 “厚基础” 是指教学计划中应该定位为具有符合学生专业所应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基础, 有这样的专业基础才可能在将来发展为 “宽口径” 。从 2006 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来看, 会计的职能已由传统单纯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 延伸和扩展到参与经营决策, 规划企业资金、 成本、 利润, 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 由此可见, 会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会计和财务知识, 还应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 金融、 法律、 外语等知识, 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 一方面, 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设计不仅少且迟滞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学基础中会计科目的变化跟不上经济社会和相应会计规范的变化。 另一方面, 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科目, 在内容上的重复性仍然相对较高,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率甚至达到了 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等问题。
3. 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起着桥梁与枢纽的作用。 目前, 会计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一般很笼统,实践教学的内容、 时间、 组织方式不够明确, 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课时在会计总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偏小。 由于大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以致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随意性很大。 另外, 由于高校在管理与控制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和数量的严格监控措施和标准, 从而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 主要是校内的实践课和毕业前的实习。 对于实验课, 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院系的手工或电子模拟实验室走走过场, 熟悉一下会计记账的流程和简单方法; 对于毕业实习, 学生也多选择在校内进行。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真实会计工作和环境的直观感受, 不利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结合。这也是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教学计划雷同, 创新较少。 虽然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内容的连贯性, 但这并不是说不根据社会形势与经济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更新, 不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特色。 据调查, 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不仅在院校内部的调整变化较少, 而且在不同院校之间也显示出较大的雷同性, 创新性与特色性不够显著。 会计专业的特色与创新集中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科目设置上。从所搜集的资料来分析, 专业基础课的重复率达到了 90%, 核心专业课程有93%是类似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 改革教学计划的建议
1. 合理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根据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 《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的通知》 等文件精神, 整合、 完善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 在公共基础课中结合 “两课” 教育, 设置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 ( 财经)法规、 会计诚信教育等课程, 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 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就有机会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会计发展,可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内容。 同时, 教育部 2007 年根据形势的变化, 也提出了 “两课” 教育内容缩减的计划, 这也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提供了条件。
2. 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形式, 它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 因此,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目前高校所实行的最后一学期集中安排实习的单一模式。首先, 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穿插安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 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目前大部分院校集中进行实验, 教学场地紧张的窘境。 其次,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 学校可以根据自愿原则, 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在第三学年分批在相关的实践基地进行短期轮训, 既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与氛围, 也可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 可进一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指导性的思路。 最后, 进行集中的校内毕业实习, 目的是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会计流程的前提下, 集中进行拾遗补缺、重点突破。 这样的实习设计既改变了传统的实习模式, 也充实了校内外实习的内容。
3. 增设专业基础课课程和选修内容。 学分制的灵魂在于其选课制。 目前, 财经类院校由于扩招、 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
相关文章:
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与措施04-26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探讨04-26
试论税务职业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04-26
浅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与管理网络化04-26
试谈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04-26
浅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04-26
我国境外投资现状与宏观管理框架构建04-26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及其防范04-26
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