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审计为什么应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1、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市场体制的特点决定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工作的常态, 搞市场经济就不能不搞宏观调控。近几年来,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热、 生产能力过剩、 房地产价格飞涨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暴露出来, 中央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宏观调控的对象不仅仅是某个职能部门、 某个行业领域, 它的有效性不完全取决于财政、 税收、 货币单项政策的设计及其精准度。宏观调控是否达到经济稳定、 协调、 持续性发展, 关键在于社会经济实体包括具有经济职能的政府部门、 金融机构、 微观企业间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是否到位, 社会各方利益的变化是否得到充分的政治表达。反过来, 也就是说, 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 出台配套的调控措施只是宏观调控工作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 而最终目标的实现, 需要来自政府、 企业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提供市场供求资源的机构等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审计署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 在经济调控管理工作方面肩负有理所应当、 不可懈怠的职责。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三个机构通过制定和调整财政、 税收、 货币政策, 从而达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管理; 与之相比, 国家审计则是根据国民经济所面临的重大、 突出问题, 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 行业和项目, 针对性地制定审计项目, 收集具有价值的、 真实的材料和数据, 客观全面地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并作出公正公允的评价, 提出具有科学性、 合理性又兼具实事求是原则性的建议和意见。国家审计的工作重点立足在为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出谋划策, 有效保障传导机制运作的通畅, 实时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 及时反馈宏观调控工作的成果。所以,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市场体制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部门在宏观调控管理工作有效、 有序、 有力开展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举足重轻的作用。2、 国家审计对公共权力的经济监督服务于宏观调控一般来说, 宏观经济管理采用以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经济手段为主,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模式。然而,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部门、 执行部门、 实施部门在运用上述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和行使公共经济权力时, 并不能排除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如果宏观调控的矛头直接影响到它们原有的利益, 或者迫于来自外界的某种压力, 在利益格局重新洗牌和各方利益纷争的情况下, 政府很难保证自身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允性, 一旦发生不符合宏观调控方针、 政策的做法, 都有可能导致公共经济权力的行使与公共经济利益相悖, 进而导致宏观调控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国家审计一经写入宪法, 不但确立了其法律地位, 还赋予了对部分公共权力尤其是公共经济权力予以经济监督的重要职能。作为公共权力的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拥有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主体资格, 行使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权, 自身具有的独立性、 客观性、 公正性、 专业性等多方面的权力监督因素, 是社会审计、 民间审计及其他经济监督部门机构所无法比拟、 不可替代的。国家审计通过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对宏观调控政策制定、 执行、 实施主体行使必要的经济监督, 依照宏观调控方针、 政策, 检查并规范行权行为的合规合法性, 追究违法违规行权行为的法律、 经济责任。因此, 在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中,国家审计行使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职能, 积极推动宏观调控的工作进程, 有效监督违反政策法规的行权行为, 确保调控政策及时有效地被贯彻落实, 是国民经济调控管理的必要保障手段, 在宏观调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 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与宏观调控的管理范围相一致国家审计将审计力量和重点放在国民经济管理所关注的重要部门机构和行业企业上, 加大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对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金融部门的审计监督, 关注财政银行资金是否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的部门、 行业, 使用管理是否合法合规; 对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监督, 关注国有资产是否得到保值增值, 企业的经营管理、 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由此, 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和宏观调控的管理范围相一致的同时, 监督重点也紧跟宏观调控的精神导向, 充分体现其权威性、 统领性、 全局性。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加强, 国家审计也在积极探索审计监督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力求站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 对国民经济所覆盖到的地方进行经济监督, 整合不同经济行业领域的信息资源; 力求从财政、 金融、 企业多角度对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解、 调查、 研究、 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管理提供从宏观到局部、 局部到微观相结合的、 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建议。4、 国家审计的指导思想、 审计内容、 审计方式、 审计方法符合宏观调控的发展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调控的深化, 国家审计在指导思想、 审计内容、 审计方式、 审计手段等四个方面确立了适应社会发展、 经济需求的定位和方向。首先, 从指导思想上, 贴近宏观调控 “以经济稳定增长、 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保持经济持续、 稳定、 协调增长” 的主要目标, 树立了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精神, 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 协调、 持续发展” 的指导思想。其次, 在审计内容上,“通过对资产、 负债、 损益及财务收支真实性、 合法性、 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 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 重大损失浪费以及突出的财政金融风险等问题” , 为宏观调控在实现对国家财政、 货币、 外汇等收支科学、 合理、 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再者, 在审计方式上, 执行实施 “统一组织、 统一方案、 统一实施、 统一处理、 统一考核” 的 “五统一” 原则, 发挥了审计力量的集体凝聚力、 审计工作的高效性、 审计成果的统一性, 符合宏观调控对经济宏观管理的统一性、 全局性要求。最后, 在审计方法上, 大力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审计, 采集来自财政、 金融和企业多个经济层面的经济信息, 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并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 确保了审计信息成果的全面性、 宏观性、 时效性, 使宏观调控目标所力求达到的科学、 客观、 合理、 效益有根可依、 有源可汲。5、 国家审计对财政、 金融、 企业的审计监督推动宏观调控管理体系的稳健发展宏观调控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通常做法是调整国家财政、 税收、 货币政策, 出台配套的经济法规, 通过市场传导机制来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可见, 国家财政、 金融等政府职能部门和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企业就构成了宏观调控管理体系的核心。那么, 国家审计履行审计监督, 维护政令统一, 是如何遵循宏观调控的导向, 紧扣这一体系的核心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呢? 根据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 国家审计对监督重点的定位、 目标内容的细化、 审计力量的分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如今, 形成了以财政、 金融、 企业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三加一的审计格局, 而其中对宏观调控起更大作用的是财政、 金融和企业审计。对财政的经济监督, 涵括了各级人民政府部门、 财政、 税收、 海关等部门, 审计以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为基础, 揭露公共财政管理中低效配置资金、 违规使用资金等问题; 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强化分配约束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 力求对宏观调控领导者、 政策法规制定者行使监督, 规范财政政策的制定行为, 最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的配置和使用能够及时、 有效地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金融的经济监督, 涉及到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 证券、 保险等机构, 审计以资产质量为主线,揭露资产质量不实、 违规放贷经营、 国有资产损失等问题, 重点关注违法违规操作、 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这样, 不仅督促了金融机构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尽可能地降低投融资免受操作风险的概率, 与此同时, 约束金融机构制定政策、 执行制度的操作行为, 保障了货币政策功能及作用的正常发挥, 维持和保护了金融市场秩序、 金融安全。对企业的经济监督, 包括了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家重点行业、 重点项目等, 审计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真实性、 合法性、 效益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对企业的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 可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估,提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利因素;审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提高未来经济发展效益, 另一方面在于落实调控政策在企业中执行情况, 分析企业受宏观调控影响的利弊, 将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实体间产生的经济现象相比较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如果在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中, 财政、 金融、 企业三者缺少了其中任何一者, 那么调控政策措施都是一纸空文。与之相仿, 国家审计格局中剔除了任何一者, 也就不成为所谓的具有权威、 宏观、 统领等特性的最高层次、 最高级别的行政型审计。对财政、 金融、 企业为主要监督对象的国家审计, 将这三个方面的审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享信息资源和审计成果, 从宏观经济的高度, 整合财政收支、 货币收支、 外汇收支等方面情况, 为宏观调控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提供参考依据, 也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保持经济持续、 稳定、 协调增长的主要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需指出的是,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控完全不同, 宏观调控面对的不是个别企业, 而是所有企业;促使企业自发地改变经济行为, 遵照宏观经济管理的精神并正确地实施调控措施, 需要政府行使有效行政约束和监督职能;其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来完成。国家审计被赋予的经济监督职能、 特有的审计模式正好和宏观调控所需不谋而合。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作用br />
国家审计已经逐步走上规范化、 法制化、 制度化的道路, 而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也初步形成了以计划、财税、 金融部门为主, 以间接手段调控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国家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 在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以下作用:1、 预测预警作用。国家审计的对象涵括国民经济的职能机构和企业实体, 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掌握它们的财务收支、 经营运作、 资产管理及使用等不同层面情况, 客观分析经济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决策实施效果, 对其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科学、 合理的预测, 对经济行为所暴露的问题在即将产生不良后果之前给予及时的预警, 从而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 提出预案。这样, 宏观调控接受到预测、 预警信号, 及时对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对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合理预期, 制定并采取具体的对策, 防止局部性的或苗头性的问题转变为全局性问题, 规避国民经济受到不良的影响, 化解经济风险或者使其降低到最低程度。2、 监督防范作用。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效果性需要有检查监督机制的支持配合, 具有最高经济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承担并履行了检查监督的职责。依照宏观调控的精神和具体政策措施, 通过对各级政府部门、 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监督审计, 检查相关部门机构是否贯彻执行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定, 企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还需强调的是, 对如财政、 税务、 海关、 金融等经济执法部门、 监督部门的再监督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同时也将国家审计的监督力度发挥到最大。所以, 只有将国家审计和宏观调控紧密结合, 才有助于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而不会使宏观调控流于形式。3、 落实效果并提出建议。审计机关在对相关经济资料数据进行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 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进行重点审计, 也就是 “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 , 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执行情况, 分析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效果, 形成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更高参考价值的审计报告。在开展正常审计工作的同时, 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分析研究,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 撰写宏观性分析报告, 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 并提出客观、 合理的审计建议和意见。4、 纽带桥梁作用。宏观调控决策管理部门与具体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履行宏观调控措施的本 论文 出自 无忧论文网部门机构、 企事业单位之间往往缺乏直接、 及时、 有效沟通, 使宏观调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 高不可及的感觉,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调控的领导者和调控的实施者之间形成了真空地带。解决上述局面的方法就是在两者间加入桥梁纽带, 从国家审计被赋予的职能、 法律地位来看, 它完全能够做到把宏观调控决策管理部门的意图、 想法通过具体政策措施的下放落实和执行监督传递给具体实施者, 而具体实施者所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审计固有的信息反馈机制得到有效的表达。
三、国家审计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宏观经济现状展现出乐观可喜态势的同时, 其中潜在的风险、 存在的问题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有效手段, 还是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 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国家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 应当将综合性、 行政型的经济监督制度不断深化和发展下去,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展开, 来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1、 审计体制的改革。国家审计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统领性、 时效性, 是因为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审计法将审计监督的指导思想、 根本目标、 内容、 方式及方法等进一步明确化、 具体化。在这种前提下, 国家审计为保障经济正常运行, 通过履行监督职能, 对调控政策的制定、 调控精神的贯彻落实、 具体措施的施行、 体现于市场的反馈等宏观调控的全过程进行制约和行政干预。这种常规的做法能否达到宏观调控的要求, 能否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是建立在审计体制, 包括基本规则、 决策程序、传导机制等要素的制度化、 法定性。国家审计要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紧跟宏观调控的步伐, 首先就要从审计体制入手, 必须由原先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逐步转型。只有采用法律手段和方式来逐步稳定和规范原有的审计体制, 才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时时有法可依、 处处有法可据, 监督职能更具权威性、 强制力, 最终实现更有效地为宏观调控服务。2、 审计立项和专项审计调查的强化。宏观调控历来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准则, 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 不断调整方向、 重点和力度。那么, 审计工作也应当在完成政府交办的规定项目同时, 紧紧把握经济的脉搏, 审时度势, 主动及时地编制自定项目, 从而响应宏观调控的导向, 贯彻调控政策的精神, 积极配合调控工作的开展。以前项目对审计覆盖面的定位, 往往过分求于全面, 最好是百分之百。从实际操作实施来看, 不但审计人力有时难以保证, 而且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 导致审计战线拖得过长, 审计成果的时效性无法体现。而专项审计调查使得审计机关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计划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项目, 对宏观经济发展现实潜在的、 存在的问题以及宏观调控所关注的重点行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调查, 从而强化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并由微观及局部、 由局部及宏观分析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与审计项目具有同等的、 不容忽视的重要性。3、 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实践。效益审计指对被审计对象履行职责、 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利用资源的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从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关注来自财政、 金融、 企业的国有资金、 国有资产低效配置、 使用的问题。我们也已经意识到,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已经不能简单用国民生产总量、 财政收支总量、 货币收支总量等经济数据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 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资源配置功能是否充分发挥, 经济资源是否处于有效的被利用状态, 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一新型的审计模式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它们也领导了效益审计探索和实践的道路。可以说, 效益审计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 国家审计引入效益审计模式, 不仅符合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为宏观调控开展务实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开拓了视野, 激发了活力。目前, 效益审计在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 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 在实践中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但是, 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国家审计事业的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地位一定会日益凸现, 在国民宏观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势必会不断加强。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初步形成了以财税、 金融等部门为主,以间接手段调控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 调控管理不是为调控而调控, 而是着力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 不健康因素,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而国家审计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观, 遵守着 “五统一” 的要求, 致力于审计监督宏观经济管理重点关注的部门、 行业和问题, 着力服务于制定经济管理政策、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税收调控力度、 发挥货币杠杆作用, 力求全方位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为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究竟什么是宏观调控
2. 袁东.宏观调控. “行政手段” 还是 “市场手段”
3. 孙永君.论政府审计的公共性
4. 陈波.关于公共财政制度下财政审计的几点思考
5. 张溥.浅议商业银行效益审计
6. 崔利国.浅议企业审计向服务型的转变
相关文章:
论述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04-26
中小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解决对策04-26
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04-26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健全措施04-26
出版物成本控制再思考04-26
图书出版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措施04-26
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04-26
集中与协同——网络财务的精髓04-26
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04-26
浅谈ERP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