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演化
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至今,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100年间,管理理论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著名管理学家孔茨(1961)曾将其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而且在他看来,当时的理论研究洪流裹挟着一个充满巨大差异和明显混乱的波浪,这也许正是管理理论处于天真烂漫青春期的表现。
孔茨通过对当时管理理论发展演化的分析,梳理出六个主要流派:管理过程流派、经验流派、决策理论流派和数量流派、人类行为流派、社会系统流派。之后的1980年,孔茨教授再次审视管理学科的发展时,不仅没有看到不同流派的融合和主导流派的兴起,相反看到的却是管理理论丛林更加茂密和庞杂,经过20年的发展,管理理论丛林已演化为十一个流派,以往的六个流派中有的流派已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分支流派,如人类行为流派分裂为人际关系学派和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流派分化为协作型社会系统流派和社会技术系统流派;有的流派名称已改变,如管理过程流派;原流派中仅留下了三个流派,分别是经验流派、决策理论流派和数量流派,同时,管理理论丛林中又演化出了三个新流派:系统观点流派、权变或情境化流派、管理角色流派。
(二)管理理论丛林形成的历史背景
各种理论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经济政治背景,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过渡已经逐渐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膨胀,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了许多大型企业。企业家发现如果仍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将十分低下,生产效率亟待提升。许多长期在生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线从事与企业管理工作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于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就产生了,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由此可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看管理,都明显地带有时代烙印,是特定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即管理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丛林现象带有必然性和客观性,是管理百年历史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急剧扩张,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规模的扩大,新兴产业、经济危机的出现,人作为管理要素被发现并纳入了管理研究的范围;二战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日趋完善,管理研究逐步跳出了单个人和事物的管理,开始将目光聚焦于系统管理的视角,尝试通过系统角度来研究组织,试图达到协同效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研究者发现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地借鉴和融合大量来自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学科成果中找到能够融入管理理论并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有效因素,管理理论的跨学科特点逐步显现,并成为了一种趋势。
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分析
定义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孔茨教授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侧重于主观层面上分析。
一是语意的丛林(the semantics jungle)。关键词汇意思的不清晰往往引发基本问题的争论,这是学术界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管理学领域十分明显和突出,甚至连什么是管理以及人们对组织、决策、领导力等许多管理中的关键词汇,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理解。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不统一,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是导致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是对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管理学定义存有误解和认识偏差(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s)。孔茨发现,有些人为了自我的名利而否定已经确立的管理原则。一些人把应该是自名之理和真理的管理普遍原则看为毫无价值的东西。更有甚者是不顾管理原则的整体框架,而只是抓住在实践中看到的与某一原则的差异进行证明。这样的做法已经遭到了通用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完全不了解理论的框架结构,缺乏对理论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误认为看到了管理的“真相”,事实上只证明了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三是管理界学者之间不愿意相互理解。这种不情愿可能来自经过训练而形成的专业“墙”,也可能来自对新的发现会侵害自身专业与学术地位的担心,还可能是害怕专业与知识的贬值。因为不同管理理论学派的研究者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论背景,理论背景的不同使得他们都各自从自己可以理解的现象出发、从自己所受过的专业教育出发来对管理现象做出解释,因而依其学科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相同或类似,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研究学派。
相关文章:
四点联动,推进“营改增”全面实施04-26
小规模纳税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探讨04-26
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会计处理分析04-26
“营改增”试点的免抵退增值税核算04-26
混合控股之合并分录解析04-26
高附加值项目混合销售税务实践中的难点04-26
“营改增”期间特殊项目的会计处理04-26
商品移库的会计与税务处理04-26
会计错账更正法之我见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