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Solow(1987)发表著名的IT“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观点之后,对于企业信息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并从财务视角、经济学视角、行为科学视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特别是Hitt(2002)研究发现:多数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将经历一个短暂的绩效低谷;但伴随着低谷期的消退,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普遍将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效益。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大量增加,企业日益关注信息化对于绩效的影响,也就是信息化投资是否会带来企业绩效的相应提高。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借鉴Hitt(2002)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003—2008年284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的比较分析,发现信息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体系
信息化思想起源于Damal hell(1959)提出的“后工业社会”概念,其中的“化”是变革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性的转变。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达到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变革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经营活动及企业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体系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而逐渐完善。从企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划分,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商务。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
gement,SCM)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所有交易与合作流程的应用系统。SCM所涉及的并非企业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整个系统中所有的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外的所有信息集成整合为一个数据库,并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与该数据库连接起来,以便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和合作。ERP集成与企业整个运行过程有关的采购、存储、生产、营销、融资等各种相关功能在内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运行过程能够更加有效地协调起来。3.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
nagement,CRM)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客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为顾客提供信息的服务。SCM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来建立忠诚且双赢的客户关系。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一种应用于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解决方案。PLM通过培育期的研发成本最小化和成长期至结束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来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目标。5.协同商务(Collabortive Commerce,CC)是将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通过整个经营周期中的信息共享,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CC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以及提供获利能力。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信息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观点综述br />
我国企业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和商业挑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理念,正逐渐得到我国企业的认同。根据CCID的统计,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70亿元开始,到2005年底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了5-6倍,并在2006—2008年信息化投资以20.7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2009)。“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8年度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0万亿,同比增长30.20%,相当于当年GDP的38.60%(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9)。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信息化投资回报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与探讨,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信息化“生产率悖论”。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分析,信息化投资回报与战略实施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但信息化的高风险性和高失败率,导致“生产率悖论”,即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率增长与信息化投资可能并不呈正比关系。Solow(1987)最早明确提出信息化“生产率悖论”观点。基于制造业的研究结论主要有:Loveman(1988)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产出没有作用;Weill(1990)认为交易类型信息化提高了生产率,战略类型信息化没有提高生产率;Siegel and Griliche(1991)认为行业信息化投资额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基于服务业的研究结论主要有:Harris and Katz(1989)认为信息化与各种收益率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Strassmann(1990)认为不同的信息化投资率与产出之间没有相关性;Parsons and Gottlieb(1990)认为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常低的,甚至是负面的;Roach(1991)认为对企业信息化的大量投资伴随着产出下降。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缺乏显著正相关关系,至多只是存在弱正相关关系,甚至有时表现为负相关性。Loveman(1994)收集了1978—1984年6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采用物料支出、非IT服务购买支出、总劳务支出、非IT资本、IT资本等参数,最后得出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信息化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Stewart(1996)通过1985—1995年的数据分析,指出1985—1995年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率接近1%。李治堂(2005)通过1998—2003年27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认为:上市公司信息化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问题,信息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饶艳超(2005)通过1992—2004年实施ERP系统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认为:ERP系统的实施并未带来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相反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另一种观点是信息化“增值论”。Malone(1991)的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极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加工处理成本和企业协作成本;Clemons(1992)、Bakos(1993)认为企业从信息化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降低协作成本;Namchul Shin(1997)的研究表明信息化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协作成本,提高企业产出;Bharadwaj(2000)采集了在《信息周刊》中于1991年至1994年至少两次排在信息化领导地位的56家信息化企业的样本数据,以考察利润和成本的多个变量为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得出高层次的信息化投资成本与企业的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rynjolfsson and Hitt(1993)利用国际数据集团(IDG)的企业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信息化改进生产率;BrynjolfssonandHitt(1996)采用1987—1991年期间367家大型数据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出信息化投资对企业产出有巨大的统计上显著的贡献;Brynjolfsson、Hitt and Yang(2002)考察了1987—1997年11年间的1 216家企业,发现1美元的信息化投资与企业超过10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而1美元其他有形资产投资仅仅与大于1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化投资可以获得比其他投资高得多的超额收益。
三、信息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数据分析
依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3—2008年间连续6年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了298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其中剔出14家,包括农业(3)、金融(5)、综合(3)、房地产(3),选取5个行业284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分析样本,涉及的行业分别为工业(254)、公用事业(9)、建筑业(2)、商业(11)、综合(8)。本文基于财务评价视角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参考Hitt(2002)的研究成果,采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四个常用财务指标作为主要的绩效衡量指标。通过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库,提取了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2003—2008年284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1 378、1 465、1 460、
1 543、1 657、1 711;2003—2008年统计样本公司有效家数分别为:260、277、284、284、280、280。
基于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绩效提升越高的假设,为进一步分析信息化水平对绩效的影响,从284家信息化统计样本公司中选取了连续6年进入500强的上市公司26家(均为制造业),确定数据分析样本18家进行绩效分析。18家连续排名公司当年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的平均排名为:244(2003)、237(2004)、231(2005)、203(2006)、221(2007)、217(2008),总体平均排名226。
(一)每股收益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847,统计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2735,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48.05%;连续排名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4065,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48.67%。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如表1所示。
(二)净资产收益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948,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9966,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0.28%;连续排名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1393,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3.06%。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如表2所示。
(三)资产报酬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236,统计样本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402,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70.72%;连续排名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446,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108.95%。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资产报酬率如表3所示。
(四)净利润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433,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461,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6.47%。连续排名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563,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利润率23.09%。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如表4所示。
四、结论
通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与284家统计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投资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绩效明显高于市场同期平均绩效,其中平均每股收益超出48.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出150.28%、平均资产报酬率超出70.72%、平均净利润率超出6.47%。通过2003—2008年18家连续排名公司与284家统计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信息化水平高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显著高于投资信息化一般的上市公司绩效,其中平均每股收益超出48.6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出83.06%、平均资产报酬率超出108.95%、平均净利润率超出23.09%。通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绩效明显,分析结果与Bharadwaj(2000)、Brynjolfsson and Hitt(2002)的研究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br
[1]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d/file/p/2024/0425/shu.html />
〔1〕 梁梁,周垂日.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4(3):37-41.
〔2〕 李治堂.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9):2-7.
〔3〕 李治堂.上市公司信息化与公司绩效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05(24):78-80.
〔4〕 饶艳超.ERP系统实施对企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4):133-144.
〔5〕 赵勇,陈冬.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因果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100-103.
〔6〕 姜建强,乔延清,孙烽.信息技术革命与生产率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2(12):43-47.
相关文章:
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04-26
企业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现状及思考04-26
资源整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探讨04-26
中小企业文化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分析04-26
中小企业的战略导向04-26
义乌市苏溪镇衬衫企业品牌策略刍议04-26
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04-26
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问题思考04-26
初探组织内部竞争的负面影响04-26
论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度基础观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