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绝对优势,并提供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GDP值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小企业创造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科技进步也有很大贡献。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面临着普遍的融资困境,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业主的内部融资和商业信贷,外部融资的比重较小。由于国内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平均78%的营运资金和82%的新增投资款项,均来源于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和历年留存利润,而银行提供的资金仅满足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投资需求的10%。其中,大约60%的银行贷款为短期贷款,借款用途多为流动资金,而且大部分贷款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另外,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更小,它们所提供的资金仅仅占企业资金来源的1%。而中小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尤为困难,其90%的资金要从企业内部筹集或者向家人、朋友借贷。从CPDF的这个调查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内源融资,获得外部资金的能力和机会较小。
(二)在外部融资中,间接融资发展很快,直接融资的规模很小。中小企业在外源直接融资方面的困难首先是面临严重的资本缺口。资本缺口表现为中小企业在已有的股票主板市场上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学者计算约为5%),而二板市场(创业板)则尚未成立,因此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此外,在外源直接融资的另一方式——债券融资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呈现“股热债冷”的局面,债券市场的规模非常小,我国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额也非常有限。
(三)在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银行贷款中,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较低。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渠道,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仍有较大的障碍,贷款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由此可以推断,私营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更低,属于最难获得货款的群体。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其进一步扩张与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障碍。无论在直接融资上,还是在间接融资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体制障碍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对中小企业来说,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应该是利用银行融资,然而在现在的金融体制下,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而他们服务的对象多数为大中型企业。其他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能力上都不能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国家也没有建立起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结果导致民营中小企业想利用银行间接融资,十分困难。再次,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担保、抵押制度,也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金的流入。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从理论上讲其融资的渠道有多种,企业可以用留存利润来融资;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利用商业信用来融资;用发行股票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等等。但实际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通过自我积累用留存利润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利用租赁,易货贸易等商业信用形式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银行的政策导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条件非常苛刻,很困难;而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融资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不仅仅是缺少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缺少融通资金的渠道。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开启不足,没有在加强资金融通方面采取优惠的扶植政策,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其融资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有资本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民营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管理不善,责任约束力弱,管理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低,资信普遍不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致使起筹资有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与发行股票,债券融资,银行贷款的要求都不相符,所以很难得到各方的支持,是融资难的深层原因。
三、我国私营企业外源性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苦练内功,重塑形象,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化解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困境,必须内外互动,而努力重塑形象,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又是其中的关键和重点。一是加快产权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发展新机制。要根据贡献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尽快理顺内部产权关系,调整产权结构,促进个人资本的公众化、社会化。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从制度上消除企业运作可能因个人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并以此在融资上获得商业银行和社会投资者的信赖与支持。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要摒弃小而全的低水平发展模式,找准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着力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以当地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深加工的增值型和与大企业协作的配套型产业,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三是树立诚信意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规范资金运作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密切银企关系,自觉接受银行与社会的指导和监督,努力构建良好的企业信用。
(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现实表明,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难表面上反映的是融资渠道狭窄,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化银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与完善,尽快构建起适应私营企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一要打破国有金融垄断,积极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的中小私营银行。从近期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还要依赖于银行,但现有的金融业国有格局却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融资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中小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特别是要抓住当前国家注资改造农村信用社的有利契机,新建或重组一批以民间资本为主、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尽快构建起“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 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全力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二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步伐,突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应根据“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平等地对待各种经济主体,而不能对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经济主体持歧视性态度。因此,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中小经济的认识,抛去“恐私避嫌”的想法,切实做到多支持、少责难,多服务、少设障,多引导、少干涉。在信贷过程中要坚持“唯效益论”,而非“唯成份论”,充分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在贷款审批、办理手续、贷款延期以及贷款利率等方面消除对中小经济的一些歧视性做法,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选择。因此,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是舒缓我国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与环节。首先,进一步放松管制,制定并执行统一的股票市场上市标准,赋予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平等市场主体资格,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方式借“壳”间接上市。其次,加快“二板市场”即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使成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均能及时上市融资或变现退出市场;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并积极着手在中小企业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设立若干个区域性“三板”柜台交易市场,使更多不具备上“二板市场”条件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柜台交易市场兼并重组或进行产权转让。第三,开放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四)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效防范与化解融资风险。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完善贷款风险缓冲机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各地也相继设立了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是由于我国担保业才刚刚起步,业务管理和经营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有法可依、规范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与充实信用担保资本金,有效解决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管理,从体制上尽量确保各类信用担保,特别是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效率标准有效运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信用担保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五),拓展融资渠道。各中小企业必须努力培养与银行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良好的银企关系可以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放宽对资本市场的限制,各类企业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事各类股权融资活动,企业到境外融资的方法有多种,既可以到国外上市,还可以通过债权、股权或以知识产权入股,与外国企业合伙成立上市公司。也可以尝试通过国内的担保机构向境外的银行、财团贷款。另外,风险投资、租赁融资、交换股权等融资扩张方式也越来越流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融资渠道。
相关文章:
跨年度费用报销的财税处理04-26
自营工程物资增值税核算浅见04-26
“营改增”后企业运费的涉税风险处理04-26
带息应收票据贴现账务处理思考04-26
巧用临界点进行所得税筹划04-26
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04-26
物流业“营改增”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04-26
BOT业务收入确认问题探微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