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国家货币国际化与区域金融合作分析

时间:2024-04-26 13:55:1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东亚地区 货币国际化 区域金融合作 一、东亚地区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益处及成本
  (一)货币国际化的益处至少体现为以下方面
  1、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国内贷款方(金融机构和公司)用本国货币借贷,可以避免收支平衡表中币种错配。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通过银行部门的收支平衡表恶化被进一步放大。也有争论认为,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货币国际化规避汇率风险的益处被弱化了。
  2、货币发行国可以征收铸币税。近期,有学者以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代替其持有的国际化货币进行研究后发现,持有外汇储备份额受到国家经济规模、通胀率、汇率波动程度等因素影响,但相关性并非表现为线性,这为系统外部性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这个益处并不显著。
  3、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在外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据预测,如果以本币发行的金融资产可自由兑换为外币,国际金融中介会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因此,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对货币的运用可以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
  4、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认为在本土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必要使其货币国际化。如韩国追求货币国际化旨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但货币国际化对金融中心的建立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建在了伦敦,而没有建在法兰克福或巴黎。新加坡的实践也证实货币国际化不是建立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专门的条例和税收条款支持外资银行发展离岸外币存款业务。同时取消了对善意资本项下交易的所有制度限制,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促进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形成。为了从根本上保护新加坡元不受外部投机性资金攻击,新加坡政府将汇率作为基本政策工具,限制新加坡元的国际化使用。其非国际化政策的核心是限制对非居民发放本币贷款,并限制居民将本币贷款用于国外,该项政策一直沿用至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货币非国际化政策仅对扩大使用信贷手段进行新加坡元投机以及对本币外流数量进行限制。
  (二)货币国际化成本也显而易见
  1、需取消对资本账户交易的限制,解除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管制。从现实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对于区分边际收益与国际化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成本不会太大。理论上讲,资本账户自由化能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深化资本市场、稳定长期消费、降低消费风险。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资本自由化带来的实际好处。相反,很多研究指出,资本流动急剧逆转会加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
  2、货币国际化需要培育离岸市场,因此可能加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波动。与国内经济状况看似无关的冲击可能会改变外部对本币的需求,从而导致汇率波动。但也有人认为,通过拓宽外汇市场,货币国际化可以促进汇率实现稳定。随着外汇市场深化,多元化资金渠道会维持外汇市场上本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稳定,因此交易单方行为不会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
  3、在国外投资者大量持有本币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可能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货币危机的脆弱性。如果遇到市场流动性紧缩,国外投资者会被迫抛售该国本币资产,导致货币贬值和国内资产价值缩水,反过来加剧市场抛售行为,形成恶性循环。货币国际化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货币投机工具。国外投资者通过发行本币金融债券有意举债,或持有本币短期头寸,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导致本币贬值,而当汇率进一步贬值时,国外投资者又通过降低债券价值获取巨额利润。
  4、货币外需增加会加大本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把握的复杂程度。若不考虑本币的外部供给,货币当局便不能将国内货币供给量控制在目标水平,这是德国和日本货币当局在货币国际化决策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有反驳观点认为,将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框架下,货币当局的操作目标是利率而不是货币存量,由于货币存量是内生因素,只要货币当局控制了目标利率,额外的货币需求对货币当局自动调整货币供给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虽然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但不能保证该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使用。除中国外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因此促进本国货币国际化使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金融中介方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对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必须认同经济结构及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为货币国际化的实施设定时间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货币国际化、区域金融合作及货币一体化br />  (一)货币国际化和东亚金融市场一体化
  1997-1998年危机后,大多数东亚国家部分出于抵御外部冲击的考虑,部分出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均加快了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监管,提升其综合管理及风险管理能力。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成为东亚地区建立区域危机防护系统以及推动金融市场和货币一体化的催化剂。基于这样的改革,《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及《清迈协议》两个制度化的区域协议相继出台,旨在通过融合东亚各个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促进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建立广泛的、畅通的区域性债券市场。而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受到统一的法规条例、国内清算体系、市场准则、评级标准、会计和审计准则以及跨国债券息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支持。因此,如果缺少区域清算体系、信贷担保机构、对冲机制、区域信贷评级机构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仅靠货币国际化也无法有效推动。很多东亚国家都致力于建立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但并非拥有国际化货币的国家就能成功地建立金融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推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拥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国家会崭露头角,成为亚洲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心。
  (二)货币国际化及东亚货币一体化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及《清迈协议》旨在维护成员国之间双边汇率稳定,但与汇率机制,或名正言顺的经济货币联盟不同,二者均没有直接推动货币合作。可以说,亚洲国家都在治其表征,而非除其病根,即货币自身的不稳定。
  东亚国家对货币合作重拾兴趣的原因与此次危机的教训有关。其一,衡量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在危机中是否充足是困难的。格林斯潘-圭多蒂-费雪规则指出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等同于短期外债规模的说法欠妥,因为没有将国外股权投资考虑在内。当一国被认为易于受到投机性攻击时,国外投资者可能会抛售其持有的长期债券,国内居民也有可能从银行提取存款兑换成储备货币。在这种困境下,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不足以满足投机需求。其二,储备货币供给方国家享有额外特权。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致使全球美元流动性严重紧缩,国际金融中介破产退出。尽管美联储积极为金融体系注入美元,但是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以及市场和政府都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全球美元投资重新流回美国,投资于美国国债更加剧了全球流动性短缺矛盾。由于东亚国家货币未达到作为储备货币的要求,无法通过发行货币弥补美元短缺,即使日元最接近国际交易货币,也无法用于弥补美元流动性短缺。
  金融危机周期性发作,使得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最后贷款人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确保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机构与储备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可能处在平等的竞争地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理智和实用的策略就是在东盟+3国区域内建立货币联盟,此次金融危机为建立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带来了机遇。然而,回顾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使用区域统一货币的过程会十分周折,当经济走出危机时,或许建立货币联盟的兴趣会被逐渐减弱。
  

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04-26

重视投资可行性分析 提高经济投资效益04-26

重置中国境外投资主题的战略思考04-26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04-26

改善现金流,提高运营效率04-26

人民币升值对出国留学产生的影响04-26

中国财务管理现状及发展展望04-26

关于强化军队财务监督体制的探讨04-26

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管理型会计作用研究04-26

浅谈具有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处理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