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感到疲劳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疲劳若不得到及时恢复,不仅会造成作业效率下降,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诱发事故的发生,而且还会蓄积起来形成慢性疲劳,甚至是过劳死、过劳自杀的隐患,因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流企业都十分重视疲劳的调查和研究[1]。在我国过度劳动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产业疲劳问题尚未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成果也相对匮乏[2],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日本虽然与我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很大区别,但作为邻国和制造强国又有相似之处。因此参考日本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的过劳防止综合对策,旨在引起我国企业和社会对过劳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一、过劳概述及日本过劳概况
“过劳”(overwork) 即过度工作而劳累,一般是指超出自己能力和精神容量的业务,包括时间、压力等。一般而言,工作中产生的疲劳通过适当的休息可以解除,但若得不到有效恢复,疲劳渐渐蓄积起来,就会形成累积疲劳和慢性疲劳,严重时甚至导致过劳死。所谓“过劳死”(death from overwork)一般是指由于强制性的长时间加班、没有休息日的上班等造成精神、肉体的负担,引起脑溢血、心脏麻痹等突然死亡的现象。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其定义为:“过劳死是指过度的劳动负担成为诱因,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病或虚血性心脏病、急性心不全等的发病,导致永久性不能劳动或死亡的状态”。其常见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等。
据日本官方统计,2003年由于过劳原因申请劳动工伤的有705件,认定312件,其中认定过劳死157件。从工种看,运输、通信最多,占1/4,从年龄层看,40、50岁占7成。而2002年因过劳申请劳动工伤的有819件,认定317件,其中过劳死160件,是前年度的2.8倍。从工种看,劳动时间长、工作不规则的驾驶员最多为72件;管理岗位71件,运输通信业62件,营销等岗位57件,系统工程师等专门技术岗位41件。从年龄层次看,50岁128件,40岁90件。从性别看,男性301件占95%。另据2005年文部科学省的估算,过劳死的经济损失估计有1兆2千亿日元。过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使作业效率下降,诱发事故的发生,也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工作家庭的失衡,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日本过劳防止对策介绍
(一)制定背景
日本社会在二战以后,劳动者一直通过长时间的劳动来支撑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发展。日本人的长时间劳动似乎成为日本国民勤勉的代名词,而与此同时日本的过劳死现象在发达国家中也比较突出,甚至出现直接用日语“KAROSHI”表示过劳死。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过劳对策的研究,通过产、学、研、官紧密联动的方式,一方面加强技术性研究,一方面从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卫生管理角度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对策和方法,以推动企业加强劳动管理。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2年制定了《防止过重劳动引起健康损害的综合对策》,并于2006年重新修订公布。同时考虑到过度劳动而引起的健康损害,不仅有企业的责任,劳动者自身也应该要把握自己疲劳的程度,以加强个人自主健康管理,于是200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劳动者疲劳蓄积度自测表》。自测表在厚生劳动省或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JISHA)的官方网站上公布,劳动者随时可以登录或直接下载使用, 进行疲劳蓄积程度测试,使劳动者能简便地判定工作负担度。
(二)制定依据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对策和自测表依据医学研究结果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日本产业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外劳动(指1周超过40小时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的部分)不仅增加工作负荷,而且减少睡眠、休息的机会,所以认为它是疲劳蓄积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脑出血、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与时间外劳动有密切关系:时间外劳动在月45小时内,风险较低。随着时间增长,风险慢慢增大,1个月的时间外劳动超过100小时或2~6个月平均每个月均超过80小时的,风险很高。
(三)主要内容
200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重新修订公布的《防止过重劳动引起健康损害的综合对策》,从企业应当实施的员工健康管理内容和要求、劳动基准局开设的窗口服务及指导内容、如何实施该项活动的监督指导以及防治有损员工健康的疾病重复出现等不同侧面提出预防疲劳诱发员工健康损害的综合对策建议。其主要内容有:
1、削减时间外劳动。该对策规定,为了有效管理劳动时间,劳动者有必要记录自己的工作日、上下班时间等,以准确把握劳动时间;企业要严格遵照劳动基准法36条规定,控制加班时间,努力将月加班时间控制在45小时之内等。
2、进行劳动者的健康管理。该对策规定,企业对劳动者必须确保一年1次实施定期健康检查;对经常从事深夜劳动的劳动者还必须每6个月之内实施1次特定业务从业者的健康检查;发现问题要多听从保健医生的保健指导和建议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促进带薪年休制的取得。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确保员工取得年休制。
三、日本过劳防止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过劳状况的现状和特点
据2006年6月韩国的一则消息报道,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进行的关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的调查,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上海目前有42%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拼命加班”成了职场“潜规则”。调查还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焦虑、失眠、记忆力衰退等症状。为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却是严重透支的健康。
与发达国家过劳主要集中于白领阶层相比,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过劳现象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制造业劳动者为代表的体力劳动者的过劳。我国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了世界制造大国。但由于目前我国制造业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和来料加工型企业,为了压缩人工费,提高效益,往往通过超时劳动和超强度劳动来提高生产量,劳动者也通过加班加点计件工作制来增加收入,造成大量体力劳动者的疲劳,再加上不完善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进一步使疲劳恶化。这种疲劳不仅会造成作业效率下降,诱发事故的发生,还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也严重违反了国际劳工标准。
2、以城市白领群体为代表的脑力劳动者的过劳。这其中又以高科技行业、IT行业人士以及公务员、新闻从业人员、教师、科研人员等知识分子更为突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和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城市中感到身心疲劳的中产阶层越来越多。从病例结果看,目前过劳死病人正在不断上升,而且以知识分子、精神劳动强度过大者等脑力劳动者居多。
3、从年龄构成看,以四、五十岁年龄层的中年为主,有向三十岁年龄层扩展的倾向。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青年人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受的影响大,承担的责任也重。中年人主要承担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负荷,工作压力加上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负担和矛盾,如夫妻关系、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照顾等,成为不小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房价高涨等原因,使年轻人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二)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长时间劳动引起的过劳不仅对个人、家庭,也对企业、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政府层面:
(1)转变劳动观念,倡导健康工作新理念。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下,全社会要倡导积极的工作生活方式,兼顾工作和家庭,保障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要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经验,制定政策和制度来预防因过劳引起的健康损害,同时政、产、学、研要结合,从多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政府要严格监督劳动法规的执行,严格限制长时间、频繁的时间外劳动。
2、组织层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遵守《劳动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劳动。要努力削减时间外劳动,促进带薪年休制的取得,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对劳动者进行综合性的健康管理,实现劳动的人性化。
(1)减少时间外劳动。工作时间过长是疲劳蓄积的重要原因,因此避免长时间的劳动是预防疲劳蓄积的有效措施。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都对工作时间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应严格遵守并执行这些法规,尽量减少时间外劳动,并限制加班和深夜劳动的次数,保证劳动者充分休息。
(2)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充分而有效的休息休假是消除蓄积性疲劳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劳动法》、《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等劳动法规都对休息休假作了规定。因此,企业在确保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确保员工休息日、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的实行,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3)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加强对员工综合性的健康管理。企业要采取措施减轻劳动负担和改善劳动环境,增加休息设施。如插入工间休、开展工间操或工间活动;在车间设置饮水处、休息用椅子等。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员工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要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整改。
(4)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和安全卫生的教育和培训。由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若劳动者技能不高,易造成废品增加,重复劳动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员工培训以提高劳动技能,减少重复劳动。
3、个人层面:劳动者要有健康意识,加强健康管理,坚持每年做一次健康检查;注意劳逸结合和日常的休息和营养,调整工作和生活状态;坚持合理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随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落实,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劳,保障每个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身心健康将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期待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过劳防止对策。
相关文章:
新时期下如何加强社保基金管理04-26
中美贸易失衡不应依靠人民币升值04-26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浅析04-26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04-26
物价上涨对公民的影响04-26
浅谈如何提升社区财务管理水平04-26
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理论看影子银行的本质及我国现状04-26
浅谈进出口环节涉税问题04-26
国际油价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