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转移 产业空洞化 经济转型
一、引言
雷曼冲击(Lehman Shock)等经济危机发生导致日元贬值泡沫中止,日本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钝化,海外转移再次兴起。现在日本国内企业的海外成产比率中,信息通讯器达到26.1%,运输机器达到39.3%这样的高水准。作为运输机器代表的汽车行业来看,本田为72.9%,日产76.1%,铃木61.5%,丰田55.9%。前不久日本机构的2011上半年调查结果显示29.4%的企业会采取“不断扩大从海外进口零部件的比率”,21.6%的表示会“将生产基地移向海外”,因此,许多媒体预言日本“产业空洞化”的趋势不可以避免。
“产业空洞化(Hollowing out)”,也被称为“产业空心化”,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次突出地表现出来的,在日本,由于近年来急剧的日元升值、国际经济竞争与摩擦的激化、竞争优势的减弱以及国内经济的低速增长等原因,日本企业纷纷将其国内生产据点向海外转移,导致国内的制造业急剧萎缩,从而也出现了产业“空洞化”问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br /> 针对日本产业空洞化的的研究很多,从目前中国国内来看,首先是日本产业空洞化成因,它是长期性、结构性问题(谭红平, 1996;刘红, 1998),中国在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当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中日贸易产生影响(高兴伟, 2004;李丹丹, 2004;吴梦菲, 2010)。对于日本企业,如何面对并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很现实的问题(黄殿文, 1995;白雪洁, 1999)。2011年3月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经济产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产业空洞化带来更大挑战(张玉来, 2012)。
三、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演变及对策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动向为之一变,日本经济瞬间又转回了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存在着产业空洞化所带来的雇用吸收能力的降低,少子高龄化造成的市场缩小,国内经济成熟化导致需求减少的结构性问题。通过比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内固定资产的投资的情况,也可以从侧面直接反映日本产业空洞化的情况(图1、图2)。
东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国内生产成本提升,集团企业的海外转移在不断加速。同时,制造业的雇用在1992年到达峰值以后,陷入了减少倾向。特别是因为集中在灾区而导致供应链断裂的汽车企业,不断推动集团企业生产海外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日本本土产业空洞化。
日本在过去大的产业结构转型中成功多次(伊藤元重,2011)。迄今为止,日本已经实现了几次大的产业构造的转变,1950年代日本的纤维产业等轻工业作为引领,1960年代开始的高度经济增长的主力是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学工业。1973年的石油危机的主力“重工长大”演变为“轻薄短小”。汽车产业是在1980年代以后确立了作为日本主力产业的的地位,从那以后,日本经济对于汽车产业的依存度一直很高。雷曼冲击之后,日本开始调整产业战略,不再单纯依赖汽车产业,而强调增加可以支撑日本经济的主力产业。
日本与新兴国家的贸易额是在急速的扩大中。2011年3月,日本企业从海外子公司接收到的可分配收入在10年度大道2兆9000日元,达到10年前的3倍。伴随新兴国家发展,日本企业推进本地化,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日本国内经济的增长。日本有必要利用亚洲增长的能量,包括各种要素,也包括贸易。日本内需产业的质量非常高,对于收入增加的亚洲国家的人们来说,应该会有很大兴趣。
四、总结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不是“空洞化”而是“国家利益”。提升国内经济环境的魅力,调低法人税率,或者缔结TPP这样的自由贸易协定等,政府开始将这些纳入了经济成长战略之中。日本企业能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就能提升国际竞争力,缓解产业空洞化带来的经济衰退。因此,日本正在调整海外产业对策,加大对亚洲新兴国家的扩张。
我国2010年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46.5亿美元。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和80年代以来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展海外业务的数量越来越多,也伴随着中国式生产方式的转移和产业空洞化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强化海外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国内产业的转型和经济增长。
相关文章: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与启示04-26
日本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变迁与特点04-26
英国城市更新及其对广东“三旧”改造的启示04-26
浅议如何加强财政资金监管04-26
提高委派财务总监在财务管控中的作用04-26
负载均衡技术在档案管理系统项目中的应用04-26
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思考04-26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4-26
财务风险预警与财务数据分析的有效结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