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做大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

时间:2024-04-26 13:47:2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黔西南旅游资源优势,提出黔西南应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地位,实施旅游强州战略,并就如何做大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黔西南;旅游;生态;文化


 1. 引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地处贵州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三十个自治州排名中仍处于末列,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2012年,全州GDP完成462.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3.5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人均GDP为16450元(分别为江苏的31.6%、广东的37.7%及全国平均的42.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全面建成小康。面对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已落后近二十年的现状,黔西南要在剩下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而且时间紧迫。但是,面对现实与使命,黔西南没有任何退路,唯有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突破困难,后发赶超,实现跨越。
  2.黔西南旅游资源优势
  喀斯特地形地貌占黔西南国地面积的71.5%(丘陵占20.5%、平坝仅占7.2%),重重大山不仅阻碍了黔西南与外界的联系,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正是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却赋予了这里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在全州区区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百多个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再加上众多的民族、浓郁的风情、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以及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突出区位优势,造就了这里是一处十分难得的宜居之地和旅游者的乐园。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以及景点的密集程度于国内并不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黔西南是中国西部旅游线上一颗颇具开发潜力的明珠。
  2.1 黔西南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为成熟、最为完整的地区,是世界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喀斯特地貌孕育了这里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荟萃了峰林、石林、峡谷、奇石、湖泊、飞瀑、云海、洞穴、天坑、森林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到此,看到这里的天作美景而由衷感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为西南奇胜”等正是他对万峰林奇观的无限赞美之辞。
  2.2 黔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全州共生活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这里民风淳朴、民俗各异、风情浓郁,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节日、民居、服饰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美誉,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称为“东方踢踏舞”。最为宝贵的是布依族的“八音坐唱”、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勒尤、高台狮灯舞等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 黔西南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据史志记载,今黔西南所辖地域最早可以追溯到殷朝,历史久远、古迹甚多、文化厚重。遗迹、古迹有:“贵州龙”化石群、“猫猫洞”古人类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遗迹“十八先生墓”和“永历皇宫”、二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及何应钦故居、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刘氏庄园、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等。全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国家一级文物有铜车马、抚琴俑等50个,二级文物20个。
  2.4 黔西南盛产奇石、花卉。境内蕴藏着品种繁多、形态奇特、品位较高、藏量巨大的观赏石资源,在奇石收藏界享有盛誉,2007年,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被中国观赏石协会首批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由于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黔西南还盛产名花异草,比如兰花。黔西南仅县县有兰花,而且种兰花类齐全、品位高,名品春剑类、春兰类高档兰花在州内不断培育、发现,爱兰者为之趋之若鹜。奇石、兰花、盆景市场已小成气候,名声远播。
  2.5 气候资源得天独厚。黔西南地处低纬度中海拔地区,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是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荣获香港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第15位,2012年被中国品牌联盟评选为“中国绿色生态城市”、荣获中国魅力城市金博奖。
  2.6 黔西南作为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自古以来就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州内及与毗邻城市之间的立体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届时,黔西南将不仅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还将成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成为贵州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这对黔西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做大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黔西南应该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地位,实施旅游强州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优势,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要素,大力发展黔西南生态和文化旅游。
  3.1 把握市场脉搏,抢抓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旅游作为一种时尚、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推崇,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统计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继续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增长势头迅猛(接待游客7.2亿人次),假日旅游持续火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1%,收入增长44%),红色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接待游客6亿人次),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万亿。另外,据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对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将是中国旅游发展新阶段的转折性10年,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游市场将持续强劲增长。可以肯定,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疲软,但我国旅游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随着我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全民旅游热潮将在国内迅速掀起,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黔西南必须牢牢把握旅游市场脉搏,早作规划,科学布局,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旅游黄金发展机遇期,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积极推进旅游与生态、文化、体育等要素的结合。
  随着旅游观念的改变,人们更加崇尚融入自然、休闲娱乐、学习体验、感受文化、益智健身的旅游形式,生态文化旅游已深得人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将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或到某个城市观看演出、观看比赛等视为一种时尚,生态、文化旅游消费占比大。据调查,在国内同样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选择生态文化旅游方式。这表明生态和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光明。黔西南应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独特的历史人文等资源,结合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围绕喀斯特地质奇观、森林、湖泊、名人古迹、夜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奇石花卉文化等要素大做文章。一是要纵深挖掘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项目,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二是要积极拓展旅游业与农业生态、黄金工业、户外体育、影视文化创意、商务活动、节庆活动等相关要素的横向结合,扩大联运效应;三是要加快旅游产品产业园区建设,引进项目和技术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着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陶艺、刺绣、服饰、雕刻、化石奇石、盆景花卉、戏剧、音乐、舞蹈等旅游产品,积极推进旅游产品及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
  3.3 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引进先进旅游管理人才力度,加强治理和管理力度。目前,黔西南各重点景区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实力不强、融资渠道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景区效益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以万峰林景区为例:目前,景区由兴义市鑫峰公司经营管理,公司成立时间短,实力弱,对景区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景区内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治理、亮化绿化、民房改造与靓化等均主要由政府承担;关系各方责权利不明晰,政府、公司、景区民众之间没有利益分配关系;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对资源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保护维护,隐患极大,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景区旅游的后续发展。黔西南必须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带动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培育引进国内外大型优质旅游企业和先进技术管理人才,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产业多元化、企业竞争市场化、经营理念国际化、管理模式科学化的格局。要平衡利益各方关系,协调好景区建设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与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利共生的环境。要依法加强景区治理,科学管理,确保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得有效保护和恢复、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发掘、抢救和传承,使各景区旅游资源要素得到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促进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3.4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合作,拓展市场。近年来,黔西南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586.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3亿元(“十一五”时期,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31.15%,超出GDP年均增长28.26%近3个百分点);2011年,凭借成功举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788万人次和47.69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但客观分析看,数据背后存在对比基数小、绝对数不大、景点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弱、国外客源市场小等诸多问题。黔西南要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瞄准泛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东南亚等客源地市场,从融入滇、黔、桂黄金三角旅游区的角度出发,加快景区建设及景点的评级升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与三省区及其它重点旅游城市的区域合作,打造一个以黔西南为中心的、滇黔桂三省区旅游资源互补、产品多元、线路优化、信息共享、服务优质的精品旅游区和旅游功能区。通过与知名景区的合作,融入大区域精品旅游线,借势发展和升位,扩大影响强力推介黔西南“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峰升水起 中国金州”等旅游品牌,增强黔西南旅游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发展国内及东南亚客源市场,培育拓展欧美客源市场。
  3.4.5 要充分利用黔西南属南北盘江水系、处珠江上游的特殊地理条件,用好、用足国家和各级政府针对珠江上游水源地保护、沿江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完善生态文化补偿机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保护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文化遗产,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核心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04-26

中美豆油期现货市场国际关联性及动态预测研究04-26

农业剩余劳动力流转问题探析04-26

论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04-26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04-26

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评04-26

依托茶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普洱市旅游开发04-26

浅谈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04-26

新昆明建设中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构建04-26

从行为经济学视野看税收不遵从问题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