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接受到深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会一墩而就。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内化有其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必须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创设出和谐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层次分析;不和谐因素;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历时五年,从实验区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最深人的一次教育改革。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素质是关键,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只有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此次改革的成功。
一、教师新课程理念现状及其层次化分析
(一)现状
推行新课程五年来,教师普遍有了课改意识,但对课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各种情况的不同而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教育价值观处于不同的层次。据调查,对新课改的认识有近9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有必要进行;约87.5%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前景看好;将近60%的教师能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能自觉参加课改;13%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真实含义表示模糊,并指出新课改应与地区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可以看出,在大势所趋下,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情况如下:
①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于教师传统的职业习惯。其中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师中也已经根深蒂固,这成为进行新课改的主要障碍之一。
②“等靠要”思想。长期以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十教科书的课程模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养成了“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的惯性。但当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就显得不适宜了,而一些教师还没有在课程实施上形成“相互适应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课程创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生适合足迹与需求足迹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他们仍要求上级提供关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有限的。
③认可但缺乏实践。许多教师也认为课改有必要进行,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又认为实际上不能忽视“双基”教学,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层次化分析
借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笔者将新课程理念按其接受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接受。即指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存在,留心它们,愿意接受它们。
2反应。指教师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各种信息已经不只是注意到,而是产生了积极的动机,表示出默认、服从、愿意合作,或自愿采取相应的行动,并从中得到个人的满足。
3.价值评估。指教师确认新课程是有价值的,将外在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对新课程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因而他的行为能够一贯地符合新课程价值观。
4.组织化。即教师成功地内化新课程价值时,他需要将其与以往形成的内化了的教育价值如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等价值组成一个体系,再确定各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5.价值性格化。指包括新课程的各种价值已经在个体内在的价值层次结构中固定下来,已经被组织成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长期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即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并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使自己的情趣性格化。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应以价值性格化为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新课程理念现状是少数教师不接受,多数处于接受、反应阶段,一部分达到价值评估水平,应该说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尚处于初级阶段。要上升达到价值性格化,还需一个螺旋上升形成的过程,这决定了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养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程度不高,与终极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其所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和谐。因而创设出新课程实施的和谐氛围是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内化的重要条件。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不和谐因素及对策
(一)师范教育改革滞后,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生成新课程理念的根源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全新观念的教师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持续地进行下去。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传统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因而,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时,应该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加强教材教法的改革,强化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等。只有形成科学的教师资源产地,新课改才能以一种正常的惯性向前滚动发展。
(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建设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是深人内化新课程理念的必需
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对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对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增加对课改的适应性与信心,做好实施课.改的准备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真实思想。同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在教师培训中,“讲授”和“作报告”“开讲座”这种较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成为主要手段,它对教师的通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课改主体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把握新课程思想。所以,如何培训使之更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更有效,就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也需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因时、因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立全面的、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必需的。
(三)落后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制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瓶颈,必须重建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已经对新课改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改的落实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要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函需制定相关的措施,创设一种适宜的土壤,使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健康成长。
(四)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持续发展
当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考试疲于应付,心力枯竭,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较弱。建设学习型组织,强化学校的学术氛围,通过学习让教师了解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培养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会对其专业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的个体心态,把教师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激励作用,从个体内部形成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尤其是那些关注学校规模和成长的教师,只要采取合理的方法,便可以使其形成稳定的、强烈的组织目标。这样,教师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会促使他们自觉的、主动的随学校目标过渡到新课程理念中去。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还有一个从接受到深化的过程,最终要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其性格的一部分,成为其工作生活的习惯,这一切不可能一墩而就,也不能只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有其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必须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创设出和谐氛围。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贫困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04-26
浅谈基于和谐视角的交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04-26
试论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04-26
试论消费者维权障碍及对策04-26
试论快消品供应链与物流论剑04-26
浅谈当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04-26
试论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的及对策04-26
试论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04-26
试论破解索马里海盗困境的思索04-26
试论透过数据挖掘信用卡中的供应链及其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