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一般都设为专题欣赏:先是由教师搜集大量的与欣赏课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审美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笔者发现在每节欣赏课中,多数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大都超过30~35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在讲授,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教师满堂灌。这样的课堂极不和谐,如何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笔者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兴趣欲 交流欲 获胜欲 共鸣欲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一般都设为专题欣赏:先是由教师搜集大量的与欣赏课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审美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调查,笔者发现在每节欣赏课中,多数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大部分超过30~35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在讲授,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输。这样的课,不仅教师觉得疲劳和枯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教师相关资料准备充足、备课充分,也许勉强还能接受,但对于只有几岁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便使他们觉得更累、更没兴趣。这些都很不适应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的课堂极不和谐,如何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笔者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 从兴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一件视觉作品贸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其一无所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急于把知识直接往学生脑里灌,显然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之,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其兴趣欲,学生则会欣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诚如德国一位学者作过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是试想如果你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就会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中国青铜艺术》导入新课环节,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始,打开教室门。一位商周古人,手举金樽,边吟诗边喝酒,缓缓向大家走来。站定自我介绍后,原地旋转,带领同学们走进几千年前的古代,欣赏琳琅满目的青铜器(PPT)。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通过古代服饰、道具,古人的言行、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青铜器产生兴趣。欣赏课前,尽管同学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对此感兴趣。有了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绝大多数同学兴趣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随之就会兴趣盎然地紧随古人,愉快地进入视觉感受阶段。当幻灯图片被逐一呈现时,有些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器皿的名称,这时在图片后再出示相应青铜器名称的文字,学生就很有成就感。欣赏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地延续下来。兴趣的欲望被点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步释放出来。真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 从交流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向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中国古代青铜器也是寄托了古代统治阶层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青铜器皿上的主观情思呢?笔者试着分两个层次从对话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象感受阶段,揭开青铜器上体现的主观情思面纱。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层次,浅层次对话。教师提出:“在欣赏了很多青铜器图片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青铜器的了解吧!”第二个层次,深层次对话。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对青铜器的了解可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积分竞猜题。题目在信封里,每组一个,组长上台抽取。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交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听到来自不同座位和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特别是要让“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声音充满课堂。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对话欲。
这种对话欲一旦实现,对话的主体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对青铜器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积极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青铜知识体系。实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二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让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青铜器的意象美。因为信封里的问题比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层次更深一点,所以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对话欲入手分析,小组合作中的对话一定层出不穷。如果是对青铜器了解的问题,对话主体即组员需要在组内交流,得到全组人的肯定、认可。如果是不太了解的问题,更需要全组在交流中探索、合作,共同讨论出青铜器的意象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全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一轮又一轮的对话中,青铜器皿作为图腾标志,作为政治地位、政权的象征,作为驱神辟邪物的特性尽现眼前。待到各小组PK时,就会胸有成竹、有备而战了。
三 从获胜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审美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小学生而言,获胜欲特别强烈。其实,在意象审美阶段,交流课前收集的青铜器资料和积分竞猜题都是以古人积分的形式为杠杆逐步推进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接着教师提出:“欣赏这么多青铜器作品,你觉得中国青铜器皿美吗?欢迎走进扬州电视台‘周日开辩’节目录制现场,发表您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粘贴“周日开辩”的标题,并递上“话筒”给对话主体们,古人的加分活动继续。面对这样抛锚式的诱导,再加上获胜欲的驱使,对话主体们迅速地进入到了审美感受阶段。拿起“话筒”,妙语连珠。“我认为中国青铜器皿很美,因为它……”对话主体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师生们共同分享智慧、精神、情感,共同建构人生的意义。
四 从共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心境共鸣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同样当美术作品欣赏过程经历审美感受阶段,到达心境共鸣的感受阶段,不同对话主体间的内心感受异常相似。这时教师抛砖引玉:“看到几千年前就铸造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主体的共鸣欲特别强,争先作答。“自豪、骄傲、了不起、敬佩……”的字眼发自肺腑,赞同声余音绕梁。对话主体间的共鸣氛围异常热烈,直接把本课的欣赏推向高潮。课末“古人”与同学间对接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更让这种实现的共鸣欲持久迷香!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觉、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欲望几乎人人都有,特别是儿童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等角度入手,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深入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对话的主体。只有主体和主导和谐共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当然,改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方法有很多,这还有待于日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走进新课程(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7〕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04-26
“普九”教育中的新情况04-26
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04-26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及对04-26
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04-26
美术多媒体教学04-26
略论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04-26
浅议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