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4-04-26 13:22:0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率 收入 投资 经济增长
  
  建国以来的近60年当中,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36%。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无论是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现在都急需让消费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从“配角”转为“主角”、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转变。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从盲目追求总量扩张的发展思维,向以提高全民福利水平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战略转变。本文在分析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对消费重视不够
  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因而高层领导一定要尽快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把思想从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中转变过来。
  (二)居民所得比重下降且不均衡影响当期消费的实现
  造成居民收入偏低的原因有:首先,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从过去几年情况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直到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2007年略有上涨)。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2007年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GDP的增长,是13%)。其次,收入分配不均。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10倍。
  通常情况下,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所以政府要想提高消费率,就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加之存在一些未来不确定或不可知因素,如失业、养老、医疗、教育及预期收入等影响,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强。因此,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是目前当务之急。
  (四)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率提升
  据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及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愈演愈烈。统计显示,中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占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同时,在非货币性的软性指标方面,如基础教育、儿童和母亲健康水平、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获得等,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较之富裕地区和富裕群体还有较大差距。对这80%的人来说,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压力。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贫富差距,让真正的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
  
  (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能力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接近3/5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消费仅占全国总量的1/3,可见农村的消费水平很低。有资料显示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成为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国家的消费也就无法提高(见表1)。
  (六)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较少
  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出现了不同的档次,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高收入阶层人数虽少,但占有财富最多,以服务性和文化性消费为主,起消费导向作用;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耐用消费品和不动产消费品,在任何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消费的主体。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并不是最多。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群数量庞大,以食品服装为主要消费品。问题是: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出现饱和(如豪华别墅、高档消费品、贵族学校),而城市许多居民家庭消费正在升级,他们的主要消费品是汽车和住宅。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制约,在汽车、住房,特别是住房消费方面尚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表现为:一方面是住房紧张,另一方面却是住宅的大量积压。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错位,即供给价格太高,而居民实现需求的能力太低。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汽车和住房,在诸如教育等方面同样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大中等收入者的数量是进一步使供需结构趋于合理的可行之举。
  (七)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居民支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在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一些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且适应现代消费的产品严重短缺,以至于一些产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八)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集中,但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和政策都有待完善,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仍然在起作用。如: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正在成为一部分居民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轿车拥有水平依然很低。其中原因,除了居民整体购买力不高外,还有就是未出台有效的国家汽车消费政策而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不断出现,极大地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热情;在移动通讯方面,虽然手机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基本通话费等不合理收费问题没有解决,居民的移动通信需求也受到了限制;为鼓励消费,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开办了居民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消费信贷开展得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由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如2000年以来,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对中高档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处在上升期,但由于收入、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增长。主要原因是: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电视信号质量差;自来水普及率低。
  (九)较高的增值税率抑制了消费需求
  增值税的性质决定了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因此,我国应该降低增值税率,让利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
  降低增值税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还有其它优点:一是它能弥补利率政策的潜在不足。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而且对于利率弹性较低的群体(低收入阶层)来说,提高利率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收入,促进消费。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弹性较高群体(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二是低收入阶层的增值税负担高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前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有助于缓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三是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从长期看,有利于缩小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不平衡。因此,就近期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以促进消费不失为一个良策。基于此,我国将于2009年1月实施增值税转型,部分增值税将下调。
  此外,有研究认为,在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中有58%来源于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民族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政府应对百姓在观念上加以引导。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解决我国消费率偏低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政府应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主要方面如下: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所以,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否则方案的推出可能会增加老百姓的支出预期,抑制他们的即期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体制、教育体制等存在大量弊端,大多数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此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导致当期消费减弱。为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十分紧迫,应:规范和完善居民低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
  (三)努力为农民创造消费条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目前农村消费占全国总量的1/3,由此可见,农村的消费潜力还很大。所以,应该把增加消费的重点放在农村。
  农民的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消费结构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的,这也就影响我国整体消费的扩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民的收入偏低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应在改变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变农村消费环境,以适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着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电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供电设施,从而加大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消费;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上下水设施。这些都是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一家一户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组织。这种发展思路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的。此外,对城镇居民的所得税减免和农村居民的农业税减免是政府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可采取的一个直接措施。
  (四)调整供给结构以增加有效供给
  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质优价廉、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具体方面如下:利用好国内外的各种资源,改善供给结构,稳定物价,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如房子、汽车、旅游等,不断拓宽服务消费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面向农村居民大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能满足农民特定消费环境和消费特点的产品。
  (五)改善居民消费的政策环境
  要提高居民消费,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政策环境。因此,政府应在要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完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理各种名目的不合理收费;完善信贷消费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信贷的规模和领域;探索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当期需求,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例如:在住房消费方面,可以考虑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宅进行适当补贴。在汽车消费方面,可以考虑对购买经济型轿车的消费者予以减免所得税的税收鼓励,坚决取消一些地方对非本地产汽车销售的歧视性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筹集资金,用以改造城市道路,扩建城市停车场;开征燃油税,规范汽车购买和使用中的税费征收。在医疗服务消费方面,应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应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应适当补贴低收入阶层的医疗费用;鼓励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扩大农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等。在教育服务方面,应抑制中小学教育支出的过快增长。教育费用增加过快的压力,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教育消费需求,也抑制了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六)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理念
  引导居民的消费观念,实现由节俭型向适度消费型转变;加强宣传、教育,使居民懂得促进消费和扩大消费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适时抓住国家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促进消费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由量入为出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
  (七)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应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彻底消除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简化各种手续,防止乱收费。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八)降低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我国消费率逐年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过热。投资具有两重性、边际效益递减和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这三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将导致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和投资效率的显著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提高消费率,首先应抑制低水平投资的扩张,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投资率,为消费率的提高创造空间。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解决投资率较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不断扩大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消费需求提到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前面,放在政策的首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
  (九)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
  国家应出台鼓励消费的有效政策。前几年餐饮、商品房、信息产品、教育和汽车曾是消费的支撑点。目前,在鼓励消费上还应从这五个方面着手,从而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
  (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继续培育和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
  近年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旅游等新消费热点的快速增长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消费热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小,也没有形成广泛的消费效应。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必须继续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住房方面,应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要考虑停车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积极进行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分散银行的住房贷款风险。
  除此之外,还要消除经济发展的深层瓶颈,提高人们对经济前景和收入前景的信心。政府应当利用当前时机,推动全方位的改革,努力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在紧缩投资的同时,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推进有助于消除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增加他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腐败,增加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增强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信心。政府应下大力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惩腐败行为,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形象,让老百姓对政府树立起信心从而增加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也会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另外,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正步入消费年龄,他们更倾向花钱而不是存钱。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的现象可能随着独生子女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晓西.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1999
  2.蒲艳萍,陈仲常.利率变动对储蓄、消费和投资利率与实证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课题组.培育内需增长的基础,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J].宏观经济研究,2003
  4.王邦宜,孙高向.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与消费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贸易摩擦研究文献综述——兼论中美贸易磨擦04-26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04-26

新型工业化与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04-26

非均衡条件下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04-26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整合(上)04-26

科技和政策对美国贸易与财政失衡的影响04-26

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税制改革的思考与借鉴04-26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整合(下)04-26

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综述04-26

决定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