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的中产趣味

时间:2024-04-26 13:15:4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随着“中产阶级”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却之不去的话题,中产趣味作为一种消费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模式也为众多人竞相追逐。当今广告呈现出浓厚的中产趣味,世俗化的内容、概念化的诉求、娱乐化的风格、虚幻化的理想是其主要特征,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崛起和消费的示范作用、传媒的推波助澜及广告传统的影响是其存在的根源。
  [关键词] 广告;中产趣味;中产阶级
  
  一
  
  当代美国文化批评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对“中产趣味”有过经典的解释。他说:中产趣味“这个词本身反映出文化批评的新模式。实际上,正如大量中产阶级杂志认为的那样,文化不再是严肃艺术作品的讨论,而是被组织和‘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他描述的一系列中产趣味特征中,包含了诸如“时髦的娱乐”、“高中低混合”、“视文化为商品”、“假装尊敬高雅文化”等方面内容。表现在广告里,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世俗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实实在在的、具体可见的物质改善和情感寄托的渴求。这种情境,就像《印刷者墨汁》的一位撰稿人论述的那样“描绘真人真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片拥有最强烈的魅力”[1],世俗生活、物质崇拜、符号消费等构成广告中中产趣味的世俗图景。广告在推销商品的糖衣外套里,充分强调了现实生活满足的必要性和绝对性,强调了通过物质占有和消费实现生活享受的直接可能性。在这些广告中,普通人的世俗化生活得到了尽情的展现,人们缺乏宏大的生活目标和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有的只是实现人际生活中的那份脉脉温情的渴望、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无论是国内以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为代表的那种叫卖“芝麻糊”的悠长情韵,还是国外如雀巢咖啡广告“味道好极了”所指涉的幸福生活,世俗化的人文关爱已经成为广告的主导情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成为广告诱导大众消费的基本说辞。而与此相适应,物化的倾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赤裸裸的物欲主义在广告的煽动下迅速蔓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品牌消费、偶像消费逐渐主宰消费领域。利用广告制造偶像、塑造品牌的宣传方式也一跃成为广告劝服的主要方式,各式各样的世俗明星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广告的主角。广告通过这些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世俗时代最辉煌、最耀眼的人物,使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等广告宣传的全部欲望内容得到了最人格化的表现。
  二是概念化的诉求。“时下,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新概念———概念车、概念股(股票)、概念盘(楼盘)、新概念英语……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简直怀疑自己是生活在概念之中”[2]。以致有人抱怨说,我们每天接受数不胜数的广告信息,而这些信息给我们留下的总体印象就是概念轰炸。“从欧美到中国,广告作品中将产品‘概念化’是一个历史潮流,也是广告作品对产品诠释的极为有效的诉求方式,正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告主和广告制作人员的重视和偏好”[3]。纵观当下的广告,“概念化”在广告诉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中“家”的概念,到“雕牌洗衣粉”里亲情无价的概念;从“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民族品牌概念,到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的送礼概念……概念化的诉求作为一种广告观念和策略形式,得到迅猛发展。有人指出,所有的品牌推广都是一场秀,此说不无道理。北京现代城提出的一个“SOHO”概念,改写了楼盘广告诉求规则;“商务通”在人们对“PDA”是什么还很模糊时,率先打出“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王牌概念,行业通吃;“脑白金”打破了中国保健品市场寿命的宿命,其原因还是概念。广告诉求中概念的交替变换,既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的体现,也是在注意力释缺时代,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因此,有人直言不讳地断定“概念玩活市场”。[4]
  三是娱乐化的风格。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的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现,而是以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巧妙地体现”[5]。这一巧妙的方式便是娱乐。在美国娱乐业顾问、经济学家沃尔夫称之为“乐趣导向消费”的趋势促使下,作为一种文化的广告越来越需要通过娱乐大众来保障其有效性。而对于受众而言,物欲精神化、消费审美化,广告更多的是要承载一种娱乐的功能。“娱乐至上”已经成为广告的主导风格。“广告有很大一部分是专门让人娱乐的,而且采用了所有的娱乐手段,包括各种各样的引人发笑和游戏。……在娱乐上,广告促进和激发了各种游戏,甚至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广告游戏”[6]。越来越多的广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还以显著的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为他们提供消费、娱乐体验。“在城市中,户外广告客户的策略在人们眼中和娱乐活动几乎完全相同”[7],就连一贯以突出体现创新技术和领先地位的英特尔品牌广告也转型突出娱乐化,在推广三代迅弛技术和针对PC的无线应用方面时,英特尔广告积极倡导其娱乐功能。这一趋势在网络广告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易观国际的研究表明,早在2005年,4A广告公司就已经开始把广告公司的专业水准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对娱乐的探索纷纷向媒体公司转型[8]。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娱乐化元素进入广告,不但拉近了广告与受众的距离,也间接为现代人的归属找到了依托。“在大众文化影像中,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9]。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生动性的娱乐方式构成了广告娱乐化的宏大景观。
  四是虚幻化的理想。“广告为刺激消费,总是描绘一种‘美好的生活’来诱服消费者”[10]。广告的这一传统源于万宝路牛仔形象广告,牛仔这一从美国历史中挖掘出来的神话般的人物一经出现,“立即在美国消费者的心中唤起了无穷的联想与迷醉,激起他们对广告描绘的世界的热烈向往”[11]。自此,“美好的生活”开始与广告结缘,广告中描绘的“美好的生活”逐渐渗透到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像广告中描绘的那样去生活,已经是人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但对消费者来说,这种“美好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呢?“广告是幸福生活的空幻许诺,是社会矛盾与个人生存困境的虚幻解决”[12],广告中的生活与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广告中商品组成的世界与人们生活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被文化批评家理查德•西蒙称为“广告乌托邦”的地方,就像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中所描绘的那样:汽车象征着社会地位,腋下除味剂实现了革命抱负,复印机促进了上帝的劳作,乘飞机也成了狂欢经历;妇女的身体被贬损,健康的价值观遭到败坏,无辜的儿童成了贪婪的受害者。“广告史上的经典案例大多是成功的造梦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所有广告都有一个同样的手段:制造梦幻;广告好比另一个好莱坞,一个更大的‘梦工场’”[13],这个“梦工场”永无休止地霸占着人们的视觉空间,染指公共领域,从喧嚣的都市到广袤的乡村,这些“丰腴的寓言”,“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去购物,也是某种幸福生活的象征,同时还可以推广某种生活方式”,它将“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些灿烂夺目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故事不但能够激发出无尽的幻想,有效地宣扬道德观,而且还将古人所憧憬的富庶之梦重新解析,并使其融入到当今的商品世界中”[14]。广告是消费主义的包装术,凭借其高效率的造梦机制,“扩大了人们想象生活的空间”[1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二
  
  广告的中产趣味何以在当下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呢?它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有其生存的土壤。
  一是中产阶级群体的崛起。中产阶级是与中国目前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尽管人们对这一语汇的确切提法不一,态度也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势头极其迅猛,不断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事情,并成为人们竞相跻身其间的追求。早在2002年,陆学艺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就已经显示: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2005年,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预测,2025年,中国中产阶层将达5.2亿。中产阶级有中等以上的经济收入和财产储蓄,消费观念前卫,追求时尚和新潮,对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极为重视和敏感,相对于消费大多已达极限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和满足生存、解决温饱的低收入阶层,中产阶级的消费面广、消费量大,是整个消费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其消费行为对社会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最大。广告活动是大众传播活动,它离不开消费大众,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具有巨大购买力的市场主流消费群体,广告自然不会对他们熟视无睹。中产阶级渐次成为许多广告的诉求对象,正是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为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具有示范作用。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作为除了稳定社会和促进消费以外,还具有对其他更广大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的一个方面便是“表现在消费方面对其他阶层尤其是中产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的影响”[16]。从经济方面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中产阶级,身上有着极强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色彩,中国现代社会的时尚消费浪潮正是从这一群体喷薄而出,“它已经开始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文化消费趋势的走向起到了一种主导的作用,而这一趋势的显著特征即是其功利性与娱乐性”[17]。从传播方面看,中产阶级看重社会声望,存在着强烈的“地位恐慌”,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在社会结构变迁和消费两个层面上,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时髦的主体符号已经引起了媒体、商家、社会民众的广泛注意。“一个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地显示他的支付能力”[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正逢消费主义席卷全球之际,这就为注重以消费为起点确立自身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身手的绝好舞台。也正因为这样,中产趣味才日益为广告所侧目。这样的广告,在高度满足中产阶级的自我需要的同时,也同样刺激、挑拨着努力要成为中产的非中产人群的消费欲望。
  三是传媒的推波助澜。现代大众传媒和中产趣味是双生双栖的。中产阶级引发广泛的社会注意,中产趣味成为广告如影随形的追求,不能不归功于现代大众传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在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培养着中产阶级的胃口,更新着中产阶级的物质梦想和精神幻觉。以期刊为例,自《新周刊》于2001年11月第118期以“忽然中产”作为封面专题,开始它的“中产”之旅以来,众多刊物相继仿效,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热衷于“喂养”与“建构”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这些媒介不仅以其自身充当着“中产趣味”的标识,而且还体贴入微地教化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产成员,使自己的“包装”吻合于自己的阶级身份。中产阶级渐成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财经理念。尽管这些媒介对中产的描述大都是基于生活品味方面的,但其中仍然掩饰不住对财富的极力推崇与津津乐道。媒介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优雅、智慧、收入丰厚;他们着眼未来、创造财富;因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他们追求文化品味和生活品质,物质生活上即使不是异常阔绰,也是生活优裕。为此,媒介还就住房、装修、酒吧夜生活、餐饮、医疗、报纸阅读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中产阶级制定了标准。尽管这种标准相对于大多数正处在脱贫状况中的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奢侈,但在长期以来的物质困乏得以解禁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不再那么虚无缥缈了。
  四是广告传统的影响。中国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并非今日独有,事实上早有成例,它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商业广告出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在一度中断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重续前缘,并大放异彩。近代中国商业广告发端于上海,最初大量刊登在当时影响最大、办刊历史最长的《申报》上,并逐渐蔓延到街头巷尾、交通工具,以至火柴盒子。它最初的出现只是作为西方资本在中国倾销商品的一种商业手段。承受着欧美风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中国早期中产阶级,在许多方面已经站在了时尚之颠。在日常生活领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淫特别是洋娱乐的流入,各种时髦、洋气的生活现象在老上海逐步流行起来”[19];在文化生活领域,“属于中产阶级的《良友》在全体市民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以致于沈从文对这一中产阶级趣味极浓的刊物导向表示了不满,认为它充满了礼拜六派的气味,完全是吊“上海人胃口”[21]。广告是现代性和商业化的表现,作为老上海主流消费群体的中产阶级无疑是广告再明显不过的接受者。李康化在对当时《申报》商业广告和月份牌广告进行考察后指出:“最初广告商业化的受众应该是以中产阶级为主”,“商业味浓烈的广告其内容本身也具有鲜明的中产阶级特色”,“现代上海的商业广告从内容上来讲似乎一直青睐于中产阶级生活”,“以时装摩登女性为主体的月份牌具备了中产阶级的特质”[22]。描述中产阶级的生活、迎合中产阶级的趣味、为中产阶级营造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大量消耗商品,是近代中国商业广告的全部内容。以《申报》广告和月份牌广告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广告,“以文化为载体,诠释了其所具有的全部中产阶级特性”[23]。
  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产趣味中也包含了社会大众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憧憬。
  
  参考文献:
  [1][7][14][美]李尔斯.丰腴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千岸.概念化生存[N].中山日报,2003-07-14.
  [3]张镐.产品“概念化”在广告作品中的运用[EB/OL].
  http://www.mba163.com/2007-1-22.
  [4]王军峰.概念营销完全手册:概念玩活市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 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J].天涯,2007,(1).
  [6]傅泽.文化想象与人文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 互联网广告逐步娱乐化 IMC趋势明显[EB/OL].
  http://www.analysys.com.cn/2008-8-23.
  [9]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0]陈月明.文化广告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11][13]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2]陶东风.广告、谎言与意识形态[J].广告研究,2006,(5).
  [15]南帆.广告与欲望修辞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1,(2).
  [16]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社会学,2003,(2).
  [17]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0][22][23]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M].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04-26

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04-26

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04-26

析中国区域差距的现状与趋势04-26

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设计04-26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优化的悖论困境04-26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04-26

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04-26

试论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04-26

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