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因而,文章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途径加以探讨,寻求和创建大学生就业途径。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对策
目前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或复苏阶段。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还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打击,企业开工仍不充分,尚不能大量吸收就业,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数量猛增,2010年大学毕业生高达630万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及途径等问题加以探讨,以寻求和创建大学生就业的广泛渠道。
一、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措施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使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产品销售出现受阻状况,许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迫于生存,企业裁减员工,使许多工人离开就业岗位加入待业队伍,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城市化不断扩大,许多失地农民工挤进劳动力市场,更加剧了就业难度。据统计,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1200万人左右。因而,必须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为大学生创建多项选择就业途径开拓思路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能实现充分就业,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重大作用。在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开始复苏的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大学生要勤奋努力,融入社会,注重社会实践,增强竞争意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创建和寻求就业机会,为适应社会的选择开拓更广阔的就业门路。
(二)鼓励大学生增强自身实力,勇敢地面对就业的挑战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谋求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最基本的条件是掌握和拥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素质。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内因都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无论怎样优越,主观条件不具备,也不会成功。为此,必须勤奋读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经受社会的选择,在就业竞争中才有获胜的可能。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面对就业难的状况,必须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出向大城市白领阶层拥挤的误区,深入农村、山区、乡镇、工厂、矿山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就业选择上不要好高骛远,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只要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努力拼搏,就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国际大环境和我国整个就业形势密不可分,因而,从国际国内就业形势现状分析人手,是探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困境的突破口。
(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强,出现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等与国际化紧密相连的企业经营。这些企业,吸收了我国大批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猛崛起,目前已达500多万家,如福建省泉州市97%是民营经济,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遍布各行业,对吸收劳动就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购买力不断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打击又接踵而来,许多国家滥用贸易保护权利打击贸易出口国,保护本国的利益,使产品营销严重受阻,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被拖垮甚至倒闭。企业迫于生存,裁减员工成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必要措施。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难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偏低,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与2009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使处于困境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方面,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极其巨大的人才缺口,中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三产业、各种服务行业、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业私有化,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经营,所需的人才比例偏低,这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出现就业难。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令广大毕业生深陷就业困境
由于学科或专业分布及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增加就业。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高,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则相对减少,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新兴专业中人才短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严重不对口,出现学非所用的极端情况,影响就业率。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大学生自身缺陷是就业竞争力薄弱的关键因素
1.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就业市场的选择。大学生由于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积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较低。而且在校大学生实践操作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与学科相关实践能力差,掌握实际技能的条件有限。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2.大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高校专业设计及发展方向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高校专业设计不够合理,脱离就业市场需求,所培养的大学生出现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有许多大学二级学院都办美术专业、旅游专业等,在师资、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很难做精。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3.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在就业选择上脱离实际,不能量力而行。许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只盯在工资高、待遇好、白领阶层的工作岗位,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企业单位,或社会地位不高的服务性行业不予理睬。以追求白领阶层的工作为首选目标,尤其是对公务员梦寐以求。而那些人才短缺的农村、乡镇、山区、边远地区的职位无人问津。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长期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中,在就业选择上不能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使一部分大学生长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处于压抑状态,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就业选择。
三、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措施的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逐渐摆脱困境走向恢复和发展,国家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拉动就业市场,为新增就业人员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能有多项就业选择创造条件。
(一)政府应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基本的条件是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优秀,在就业市场才有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办学水平。地方公办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付,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创建稳固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增设和更新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创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基础条件。
(二)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
教学中,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应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新模式。专业设计必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挂钩,实施订单培养,与地方工厂企业、农村乡镇及社会各相关行业和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状况。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只有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修养优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三)加强教育改革,依据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办学方向,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在专业设置、学科门类的规划中,应注重按就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要依据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专业的确定必须预测对人才需求的数量来确定培养对象的规模,使就业与市场相协调。注重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新专业要科学论证、严格把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特色和优势,才能为就业奠定基础条件。
(四)全面推行质量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中,全面推行质量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条件。在高等教育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建设。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要精益求精,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教学时数要充分保证,课程内容要充实及不断更新,使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其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风,遵守学纪和校规,不逃课旷课,勤奋读书。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将来能有用武之地的关键,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为大学生走上社会,经得起选择创建基础条件。最后,提高师资水平。对教学敷衍、长期旷课,脱离教学脱离学生,不能承担教书育人的教师要给予适当安排和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规则,严肃教学纪律。坚持全面质量工程,把大学教育推向更高层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立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开拓自谋职业的广阔就业渠道,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奋斗中锻炼成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政府采购中供应商的信用分析04-26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04-26
加强本外币汇率政策协调刻不容缓04-26
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04-26
奥运经济对北京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04-26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04-26
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海合作组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