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概述了品牌信任理论,然后选取星巴克集团为例,分析了星巴克运用服务品质理论与建立顾客品牌信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品牌信任 服务品质理论
星巴克集团自1999年进入北京,2000年登陆上海以来,短短六年时间风行中国的大都会区。究竟什么原因能令消费者在众多的品牌选择中将星巴克作为首选,笔者认为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司,这种核心价值观便是“利用优异的服务品质管理,建立起顾客对星巴克的品牌信任”。因此,本文拟从服务品质与品牌信任理论加以探讨,然后分析了星巴克公司建立顾客的品牌信任的具体策略。
服务品质理论概述
美国行销协会(AMA)于1960年将服务定义为:为销售或搭配商品销售而提供的各种活动、利益或满足感。此定义没有能充分的把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区分开来,于是在1980年将服务定义修订为:服务可被区分定义,主要是不可知感却可以使消费者欲望获得满足的一种活动,此活动不需要与其它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
在服务品质的研究方面,Gronroos (1983 )将服务区分为认知服务与期望服务两方面,服务品质区分为功能品质与技术品质二个构面。功能品质就是传递服务的过程,包括员工的服务态度、实际设备的外观;而技术品质是指实际传送服务品质的技巧,其中包括了技术性的解答、员工的知识技能。以上二种品质评量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形象。
此外,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1985)三位教授,采取顾客焦点团体及经理人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服务品质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归纳出影响服务品质的十个构面。后续于1988年所做的实证性研究中将十项构面再归纳为五个构面,并发展出服务品质的测验量表。最后的测验量表是由五个构面与二十二道题目所组成,即为SERVQUAL(Service Quality)服务量表。这五个构面分别为:
有形物质(tangibles):现代化的设备和员工的服装和外表。
反应灵敏性(responsiveness):服务人员实时提供服务的意愿,即员工愿意帮助顾客,不会用忙碌的理由推诿服务。
可靠程度(reliability):服务人员对承诺的事,都能确实做到并及时完成
保证性(assurance):服务人员是可以信任的,令人有安全感的,且员工有礼貌。
同理心(empathy):服务人员了解顾客的需要,以顾客的利益列为优先,为顾客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品牌信任的定义
品牌信任(Brand Trust)是由品牌及信任两个名词结合而成。根据AMA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设计或以上项目之合,用来识别公司间的产品或服务,便于与竞争者的产品有差异。信任一词来自于心理学的人际关系领域,指交往两方,一方持续的希望与另一方维持长期关系的程度。
近来研究关系营销的学者企图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找出联系的管道,Bainbridge认为信任是任何品牌中最重要的特质,Blackston提出信任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重要成份。Hiscock强调营销最终的目的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产生一条紧密的联系,信任便是核心成份。
Lassar, Mittal & Sharma(1995)根据Martin and Brown的品牌权益理论做修正后,提出五项构面,其中一项便是值得信任感(trustworthiness)。从概念上说,值得信任感是指消费者对于厂商表达的讯息所持有的信心程度,并且相信厂商的任何行动都会将消费者的利益列入考量的范围。
Elena & Jose(2001)认为品牌信任是消费者从品牌得到的一种安全感,且该品牌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因此信任是塑造一个品牌的属性中最重要的元素。
总体而言,品牌信任可以归纳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预期厂商的行为会导致该品牌达到消费者期望的安全感。
品牌信任理论
Elena &Jose在2001年即提出品牌信任有两个构面,分别为品牌可靠度和品牌意图,并在2003年发展出衡量品牌信任的品牌信任量表(Brand Trust Scale, BTS)。
品牌可靠度(brand reliability)
品牌可靠度指的是一个品牌拥有根本的能力去响应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或是提供具有一定品质水准的产品。此意隐含的是消费者会将品牌视为对产品未来绩效的保证。如果企业想要其品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让产品绩效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才能让消费者提升其未来的购买意愿。
品牌意图(brand intentions)
品牌意图隐含着感情和情绪的因素。由于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称,消费者面对厂商的行为和决策时,处于较为易受伤害的(vulnerability)情况,因此品牌意图建立在厂商并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而故意占消费者便宜。例如厂商故意破坏双方的商业承诺,或是不肯帮顾客解决问题。这些都会让消费者去臆测,当其本身面对到以前从未经历的情况时,品牌会如何处理。
星巴克建立顾客品牌信任的营销战略
星巴克从一家西雅图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咖啡连锁企业,为何在众多品牌中它独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笔者认为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司,这种核心价值观便是”利用优异的服务品质管理,建立起顾客对星巴克的品牌信任”。
走在任何街道上,咖啡店的数目之多总是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一流的服务品质管理方式为星巴克创造出一个全球性的著名品牌。品牌和顾客之间如果没有紧密的联系,那么品牌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不能创造出消费动力,而要将品牌转化成为营收数字,品牌和顾客之间最紧密的联系便是信任。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如下分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制作咖啡的高品质和高标准
星巴克到全球各地购买高品质的高原咖啡豆,利用特殊的烘焙法,将咖啡风味发挥的淋漓尽致。然后上架时准确的标示出原产地及制造日期。无论是采购、烘焙、酿制方面,星巴克遵循行业中最高的标准,且坚持咖啡豆的最佳新鲜度,如果不符合标准的则报废处理,保证顾客喝到的每一杯咖啡的色香味都是完美的。因此市场上对这种特制咖啡的口感丰富、味道浓郁的咖啡之兴趣与日俱增,它增强了客户对高品质咖啡的意识与需求。
出色的店面设计与整洁的员工仪表
在品牌形象一致的基础上,每一家店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店面的设计大都是由美国总部加以规划的。设计部门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的人文风情之差异与商圈的特色把星巴克融入其中,使店面的造型别有特色而又不致突兀。例如:在太仓路的分店,由于上海新天地的外部结构上忠实地保持了原有石库门建筑的特征,因此星巴克在内部设计上,采用桃红木的地板、楼梯和桌椅,搭配鹅黄色灯光,在桃红与鹅黄色系墙壁上挂上老上海的摄影,充分展现出古色古香之美。而濒临黄埔江的滨江分店,外表是大型玻璃帷幕映照出外滩景色的华丽,当然是赏景的好去处。
此外,星巴克的员工十分年轻富有活力,员工的服装干净整洁,带上印有星巴克图腾的棒球帽,身着休闲的T恤长裤及围裙,看起来很有个性,加上员工脸上亲切的微笑,让顾客觉得好像是置身在朋友家中一般。
各分店的作业流程采用标准化程序
星巴克走的是直营店模式,仅接受公司的合资或授权,拒绝个人的加盟,为了就是确保各分店的作业流程采用标准化程序。作业标准化就是在连锁企业作业流程中,各工作项目均标准规范且明碓定义,以利员工训练。依据员工操作手册,所有员工均依手册的规定来完成各自的工作,如此才能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利用手册客观的说明服务品质的具体指针,而不会流于形式的口号。因此当人员有何任变动时,也能藉此手册使新进的员工迅速进入工作状况。
顾客至上理念作为服务的最高准则
当你走进店里,一句带着亲切笑容的“下午好”便迎面而来。服务生通过系列化的服务技能培训,包括基本礼仪、销售技巧、咖啡知识等,不仅将服务技能标准化,而且人性化。在服务过程中,不仅要表现出知识的专业,且要流露出自然的亲切与热情。
重视顾客在咖啡店的体验
顾客到星巴克喝咖啡,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已,还有舒适幽雅的空间。书架上有时尚的杂志和最新的中外报纸可供浏览。如果不小心打翻饮料,没有人会责备你,服务人员会亲切的关怀你,并换上一杯新的饮料。此外,服务生不定期递上“试喝杯”,让顾客尝试新的口味,给顾客小小的惊喜。许多分店都成立“咖啡教室”,定期邀请热爱咖啡人士与会论谈,使顾客享受到关于咖啡知识的充实感,将喝咖啡培养出一种文化时尚的风气。
结论
在星巴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星巴克利用优异的服务品质管理,建立起顾客对其品牌的信任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已经令其它对手在追赶与仿效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难度,因为品牌信任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消费者在平时的消费中,形成了对品牌的信任,进而产生较高的承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就会愈强烈。星巴克的忠诚客户与日俱增,分店四处林立,这就是它成功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Elena, D.B., & Jose L.M.A.(2001)〝Brand trust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loyalty,″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5, No.11/12, pp.1238-58.
2.Elena, D.B(2004)〝Applicability of a Brand Trust Scale across product categories: A multigroup invariance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8, No.5/6
Lassar, W., Mittal, B. & Sharma, A.(1995).〝Measur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ournal of Customer Marketing, Vol.12(4), pp.11-20.
3.Gronroos, Christian (1983)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Boston, May, pp.35.
4.Morgan, R.M. & Hunt, S.(1994).〝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8, July, pp.20-38.
5.Parasuraman, A., Valarie A. Zeithaml, and Leonard L. Berry(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ing, 49 (Fall), pp.41-50.
6.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Spring, pp. 12-4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体育赛事营销的本质及营销观念创新研究04-26
网络广告研究概述04-26
电视广告投放效果研究初探04-26
企业集群品牌构建模式探讨04-26
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04-26
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与营销创新04-26
品牌审计研究和估值04-26
我国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4-26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