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重点研究

时间:2024-04-26 13:10:3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作者:兹福义 孙黎娟 陈慧义

  摘要:我国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各地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研究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 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空间组合模式[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综合体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和网络发展战略模式。增长极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集聚在某个地方即增长极(城市、经济特区、资源密集区和开发区等)。增长极既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工业化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增长极推进型企业的选择所依据的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主要强调“生产者” 企业与“消费者” 企业之间的关联,忽视了企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即“分解者”企业与“生产者” 企业和“消费者” 企业之间的关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与传统增长极的主要区别如下[2]:
  1.传统乘数效应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传统增长极的乘数效应指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忽视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与“分解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效益最优化,循环型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必然要建立产业生态联系,因此,传统乘数效应必然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
  2.循环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增长极一样,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但与传统增长极仅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循环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由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均随距离的递远而衰减 。
  3.根据李小建和苗长虹提出的推进性产业的性质和相关指标[3],作者认为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2)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产业综合体的形成;(3)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4)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5)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6)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7)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组成区域循环型主导工业的若干关键企业或潜在关键企业是该工业的推进性企业,推进性企业的区位集中地便是循环型增长极。
  4.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一方面,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空间上互相接近,产业生态联系更多地发生在区内;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增加了“分解者”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因此,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而传统增长极忽视“废物”循环利用,缺少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
  5.循环型增长极有利于其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循环型增长极的选择遵循产业生态联系原则,增长极与外围地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网络,二者互相利用“废物”,既节约资源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下:(1)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几何构成是由点和轴(线、带)两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2)点轴系统既具有集聚效应,也具有扩散效应。(3)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轴线走向与自然轴和人文轴的实际走向吻合一致,轴线具有不规则特点。(4)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具有等级层次性。
  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是在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型空间结构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循环型轴线有机组合而成,循环型增长极沿轴线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与传统轴线相比,循环型轴线增加了“废物”的运输功能。循环经济效益可分解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与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一样,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循环型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流域轴、海岸轴等)和人文轴(铁路轴、公路轴等)的实际走向一致,或由自然轴与人文轴共同交叉复合组成复合轴线,是区域循环经济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循环型网络发展战略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相互交叉的循环型轴线共同构成,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以扩散效应为主,以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是以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为基础的高层次终极发展。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优势导向模式[1]
  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基本特点即:(1)把区域内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区域主导优势条件,资源储量、种类、品位、空间组合状况及开发利用难度等直接决定着区域内部支柱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2)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将逐渐被其它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替代。(3)资源导向战略模式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4)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在自然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时代,丰富的“废物”(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条件之一,“废物”(资源)再利用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重要内容。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仅强调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优势,忽视了“废物”和环境资源的价值。(2)资源(含“废物”和环境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传统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但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如垃圾发电)和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在“废物”集中地区如大城市可采用“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在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环境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如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地区发展对空气质量要求特别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发生在区域发展的较高阶段,并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3)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废物”和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贵州省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根据区位论,优越区位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阶段可成为主导因素,形成区域发展的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其基本特点:(1)优越区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2)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中的区位由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两部分构成。(3)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区位优势的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转化。循环经济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在一定阶段应采用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但除考虑传统的区位因子外,还要重视“废物”的运输成本、“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等因子。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往往强调自然资源优势和政府的重要性,忽视企业区位因子如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等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降低了企业利润,不利于调动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自然资源短缺而区位优越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集聚废旧金属发展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合理布局。在我国未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中,要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区位优越地区发挥区位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加强对传统经济的循环经济改造和促进全新型、虚拟型循环型经济地域结构类型的形成。
  区位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转化,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即:(1)市场是决定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竞争机制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3)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一种模式,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最终存在形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具有新的特征:(1)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绿色市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因此,竞争机制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绿色市场经济体制。(3)绿色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模式,强调一切从绿色消费市场出发,有市场就生产,无市场就转移。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模式[1]
  传统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区域内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化是区域创新的标志,区域内部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依托。
  按照区域发展初期技术创新过程形成的机制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区域分为自主创新型区域和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型区域两大类。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一切战略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强调先进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忽视了资源再生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确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因此,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应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污染”的技术与“绿色”的技术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对立的概念,技术的选择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所有减少物资消耗、封闭物质流、使能源脱碳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思考。突破单一的、狭隘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把各行业的创新技术统一起来,以追求最佳效益[4]。(3)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点。根据循环经济的6R原则,为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除以前的高新技术外,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闭路循环技术和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4)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循环经济强调企业之间“废物”的相互利用、企业因产业生态链断裂的风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复杂,因此,更需要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5)政府在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明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桥梁,政府是技术创新的航标、且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循环经济技术是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5]。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一)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原则
  目前如何选择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观点[6][7]:(1)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行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近期战略重点产业。(2)中国近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市场效益、就业、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四统一”原则。②治理“双高行业”即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行业原则。③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优先原则。④抑短原则,即抑制资源短缺程度最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使用原则。⑤成熟技术原则,即加速推进已经具有成熟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原则。⑥规模经济原则,即推进企业规模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复制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因此,以上原则在应用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选择时,需进一步修正。
  1.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量大的产业优先原则。选择该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可有效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迅速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选择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即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生态化的融合原则。首先,要在符合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否则,该产业在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迅速减少和资源短缺数量迅速减少。其次,要鼓励企业从生产优先向服务优先的转变,优先发展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即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和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如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将制约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瓶颈”产业作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重点产业,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含潜在)的产业对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贡献,该类产业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正如在区域经济中将“瓶颈”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含潜在)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一样,本文将制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同时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二者并不矛盾。
  3.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如果新建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要重视建立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原则(如考虑“废物”运输成本、生态成本)进行合理布局,要重视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引导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已建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必须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布局调整。如在坡度较大地区发展种植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原则。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贵阳市,可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但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因此,总体上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要受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5.可持续消费原则。循环经济包括整个社会生产领域,其中,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社会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中国目前虽然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原则,消费领域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7.区域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原则。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生态环境和知识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加速推进区域已经具有的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可以发挥循环经济技术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综合效益。
  (二)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空间上,但当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的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在实践中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目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可持续协调发展包括非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符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21世纪初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协调布局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空间侧面,包括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在中国21世纪初期,其空间布局必然遵循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
  2.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3.因地制宜原则。循环经济存在空间差异规律,主要理由如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循环经济依赖的自然禀赋的地区差异性。循环经济依赖于自然禀赋,而自然条件具有地区差异性,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第二,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改变了物质的流动方向,但不会消除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集聚可以减少废物排放、存储、运输及其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此,存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规律。第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各环节之间的距离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存在距离成本的地区差异。第四,技术空间差异。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尤其是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循环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第五,绿色消费市场的空间差异。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循环经济依赖的绿色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反映在空间上必然形成区域绿色消费市场。因此,推进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4.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我国各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决定的,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动态变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趋势,优先选择在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产业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地区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否则,上述地区不再符合原则(2)的要求,又不属于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也就不再是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第二,要在循环经济网络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以利于实现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第三,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其集中分布地区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区域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贡献大(含潜在)的地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
  5.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在中国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消费集中地域如大中城市往往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消费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但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往往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应优先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
  7.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地区优先原则。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已具有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区域,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循环经济技术优势,迅速提高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 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04-26

旅游景区主题体验设计:以陕北民俗文化村为例04-26

浅析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04-26

新型工业化下的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04-26

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04-26

基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升级04-26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04-26

西部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04-26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04-26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浅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