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财务管理回眸

时间:2024-04-26 13:08:2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79年至1991年的这一时期,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孙文刚、张淑贞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在以下方面开始呈现出逐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景象。

——筹资方面:1979年至1986年的银行体制改革改变了一切存贷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办理、贷款品种和利率单一的状况,使得银行贷款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1987年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暂行条例》,债券筹资成为企业另一可选方式。在商品市场中,由于赊销成为重要的促销方式,使得企业运用商业信用筹资成为可能。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进一步鼓励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筹资。此外,企业横向吸收直接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行股票、融资租赁等也从无到有,不断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

——投资方面:1984年9月、10月,国务院连续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缩小了投资方面指令性计划的范围。1987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规定,限额以内的技术改造项目由企业自主决定。1988年4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企业有权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联营,向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持有其他企业的股份”,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正式确认。

——资产管理方面:197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的试行办法》,改变了计划经济下无偿调拨的形式,促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合理占用和节约使用。1980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国有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资金占用费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国营工交企业清产核资划转定额贷款和国拨流动资金实行有偿占用的通知》,促使企业提高了资产的使用率,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允许折旧基金不必集中上交,同时改综合折旧法为分类折旧法,促使企业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加强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技术改造。

——成本管理方面:198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重新规定了成本费用的范围,明确了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内容,并强化了监督与处罚措施。随之,财政部等部门颁发了系列实施细则,促进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时期,一些国外的财务管理方法被引入国内,如量本利分析、目标管理、ABC管理、滚动计划等。

——利润分配方面:1979年开始试行“利润留成”制度。1980年,又进行“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的试点,此外,还在一些企业进行“以税代利”,即利改税的试点。此时,国营企业收入分配出现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以税代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1983年、1984年,国家先后推行了两步“利改税”办法,较大地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积极性。1987年,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办法,企业将原先缴纳的所得税、调节税改为上交国家利润并对此实行承包,超收多留,欠收自补。1989年试行“税利分流”办法,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部分利润两种形式上交给国家。

相关文章:

苏锡常产业区域一体化实证研究04-26

黔西南州林业发展区划初探04-26

吉林省人参加工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4-26

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分析04-26

区域旅游整合问题研究04-26

陕南旅游发展策略:以商洛为例04-26

福建民营企业上市问题探析04-26

自贡在川南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04-26

当前湖北经济运行态势与对策研究04-26

论武汉城市圈的“危”与“机”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