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从其发展现状来看,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专项和多元化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旅游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旅游资源;武汉;人文旅游资源;品牌
1 武汉市旅游资源现状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内100多处湖泊星罗棋布。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将其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进行介绍。
1.1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构成了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秀丽风貌。
(1)与水有关的独特资源。
长江与江汉在此交汇,将武汉一分为三,使武汉成为依山傍水、三镇鼎立的江城。长江武汉段,市区内长江段长60km,另外还在市辖郊区境内流经85km,总长达145km;汉江武汉段在市辖区内流经62km,在市区内流经50km,总长达110km;汉江河道弯曲狭窄,在汉口附近宽度为200m左右,有250余km的江河水道贯穿武汉,这不仅在中国仅无绝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但目前,江河水道仅作为交通水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开发。
武汉湖泊密布,水面宽阔。有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目前除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等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低,有的还未开发。
(2)与山有关的独特资源。
武汉山丘旅游资源丰富,可谓山丘纵列、岗岭起伏。市区内两列山系,其地层走向和山势作东西展布,一列从汉阳汤家山、赫山、龟山至武昌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凤斗山、团山、太渔山、吹笛山、黄家山;另一列从汉阳米粮山、仙戈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到武昌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磨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另外,市区周边外围还有马龙山、大军山、小军山、神山、铁锦山、公子山、龟尾山、龙泉山、木兰山等。目前龟山、蛇山、磨山、龙泉山、木兰山旅游开发有一定规模,其它山丘旅游资源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1.2 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武汉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从已经发掘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的大量器物。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商代盘龙城,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建国后成为湖北省省会,国家计划单列大城市,华中经济中心,长江中游和南北交通的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家会聚之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累,又闪耀着现代都市文化的神韵。楚国文化、首义文化、宗教文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黄鹤文化、商贸文化、都市文化、建筑文化,康娱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科技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武汉市旅游资源风景区按地域来划分可分为五大区域。各区的范围、优势景点(区)及开发重点(特色)如表1所示。
3 面临的问题
综观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面存在着如下的三大问题:
(1)从实质上看,武汉旅游形象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必须加大力度塑造培育。武汉连贯东西,承转南北,旅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转换还未完成。
(2)武汉是具有350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资源还没有达到深度开发的程度,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3)从旅游产品看,现有旅游景点“老、少、小、低”现象严重。多数景点比较老,类似黄鹤楼、归元寺等比较成熟的精品比较少,而且容量普遍偏小,外在知名度低,难以抗衡周边省市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专项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网络还没有形成,区域旅游不发达,游客承载量低。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 发展对策
武汉旅游的发展必须以武汉特有的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优越的旅游区位为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与资源整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方面:可开发长江、汉江两岸,建旅游景点、创形象工程、展示江城景观;设置不同特色游船,开展两江游览;可兼容日游夜游,观光、娱乐、品食等旅游项目,形成武汉两江旅游带;武汉湖泊旅游开发,应从湖泊水系整体着眼,根据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质状况、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氛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与整合,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武汉湖泊旅游。可分别开发为以湖滨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以湖光赏景、渔业观光、垂钓为主的修心养性旅游;湖滨体育竞技旅游;以水上快艇冲浪、水上飞机、水上跳伞、花样滑水、水上拔河比赛、手划船比赛、帆船赛、龙舟赛、彩船大游行、水上秋千、游泳比赛、水上热气球等水上娱乐、水上参与性、表演性强的湖泊旅游。可利用节庆活动,或邀请有国内外优秀水上运动员参加的水上比赛、竞技活动,通过颁发证书、奖金等形式吸引境内外游客。
(2)山资源方面:武汉山丘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对呼吸道疾病有独特的疗效;森林内春季遍布的鲜花对人的心理、生理大有裨益;山地有夏季凉爽、春秋季节长的气候条件;有的山丘还是药材基地。利用山丘旅游资源可发展观光旅游,开发山丘疗养度假旅游,建立绿色会议中心,发展会议旅游。根据山丘生态的多样性,针对学生客源市场开发生态科普修学旅游。针对学生消费水平不高,建立学生度假公寓,提供完善的低价位的配套服务,发展自助式旅游。根据山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发远足、登山、攀崖、野营、野炊、骑马、生存训练等项目,并与高校系统、中教系统联营、通过政府或学校合作,建立大中学生夏令营基地。利用山区山地采种、育苗、营林、加工木材生产工艺,木制家具、工艺品等木制品的生产工艺;根雕盆景工艺;山野菜、野果、食用菌加工等森林绿色食品加工工艺等,开发产业旅游。山水相依,林中藏寺,往往是山丘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在开发山丘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同时,可结合节日庆典、宗教法事活动,组织大型庙会,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行为层次。
4.2 深度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应宏观构思,整体策划。在空间格局上应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构建旅游文化产品群,创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功能。通过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塑造武汉旅游形象。
(1)开发首义文化旅游产品:首义文化旅游资源本体丰富,主要分布在武昌。这里有起义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黄兴拜将台旧址纪念碑、三烈士亭、总理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日知会旧址、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军械库遗址等。通过对首义文物、遗址、遗迹的修复、整饰营造首义文化氛围,开发首义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首义文化修学、观光旅游产品。创建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可利用辛亥首义的深远影响、号召力和吸引向性,激发海内外华人爱国主义精神,拓展武汉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2)加大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宗教旅游不仅吸引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也吸引着可能并不信仰某种宗教仅慕名前来游览的大量游客,为满足对于宗教活动具有神秘感和新奇感,一睹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活动为快。武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市内有归元寺、长春观、宝通寺等。市区外有木兰山、柏泉寺(遗址)、莲溪寺、正觉寺、古德寺等。归元寺、木兰山宗教旅游开发时间早,已具一定规模,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总体而言,规模偏小,容量有限。其它寺庙开发不够,宣传不够,游客少。武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整体策划,加大投入。按照宗教建筑风格整饰,修复相关寺庙,治理周边环境,拱托宗教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
(3)发展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武汉古为楚国之地,楚国文化沉淀也很深厚。现已建成的东湖磨山楚城和位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包括编钟楚乐在内,向游人展示着古代楚国先民们的文化魅力与神韵,游人以极大的兴趣领略楚国风情。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楚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开发游客参与性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特大城市,都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她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段、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展示的建筑文化;许多街景、中心地段、标志性地段、广场景观能向游人展示武汉都市的个性与特色。可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街景、标志性地段进行必要的整饰作为景物、景点,串联成线,开辟武汉都市风情游。武汉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康娱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商贸文化十分丰富。武汉郊区农业发达,可开发农业文化观光和参与性旅游。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应进行合理的策划利用,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旅游小区、创建不同类型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群。
(4)借科技之力:武汉高校林立,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汉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武汉“光谷”工程启动,已大大提升了武汉的吸引力。武汉旅游深度开发,要充分利用武汉高校林立、学术资源深厚的优势,开发修学产品;创建旅游界与高校合作机制,组织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武汉会议旅游。利用高科技产品不断问世和营销机会,创建旅游界与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产业部门合作机制,组织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国内国际博览会、会展中心,将武汉进一步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突出特色产业 实践科学发展观04-26
无锡市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04-26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04-26
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经济探讨04-26
桂林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04-26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04-26
论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04-26
营口港发展现状与预测分析04-26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度作用04-26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