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通过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所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积极结论,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需要、愿望的实现和满足以及实现和满足的程度。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这就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内部控制的结果性要素来理解;二是从内部控制的过程性要素来理解。本文从第二个方面来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设计的有效、执行的有效影响到内部控制结果的有效,他们存在这样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设计的有效性×执行的有效性
只有当这两个因素都有效时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如果只有其中一个因素有效,而另一个无效,内部控制就不一定有效。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两个因素影响,为此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提高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高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1、提高内部控制设计水平
(1)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内部控制理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影响了内部控制设计人员的素质。为此,管理、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使我国企业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开设内部控制课程,提高有关人员素质。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内部控制相关课程的教学,推广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有关人员的素质。
(3)完善相关法规。通过法规的制定,明确内部控制设计的主体资格,必须经过资格认证的有关机构或部门来设计内部控制,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应进一步把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落实到实际拥有企业管理大权的人,或者实际负责企业资产安全和财务真实的高级管理人员身上。考虑到我国现实,应该要求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执行负责。
(4)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在评价时就要考虑,依据什么标准、运用什么程序进行评价,如果责任人对内部控制承担责任,就要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此,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5)设计内部控制要着眼全局。作为由不同的部门或单位组成的经济组织,各部门或单位之间要有协调性,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应该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并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为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要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全局,注意内部控制的严密性与协调性,以有效的组织、协调各业务活动及有关各方为单位的整体目标实现而努力。
2、保证设计的系统性。2006年7月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就要考虑该规范的有关规定,设计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就要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五个要素,并且还应遵循具体规范的要求。
(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还要有效的执行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1、提高管理者的观念。管理者的重视是决定一个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者拥有技术、才能、智慧和高尚的品质,并且对内部控制重视,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做到恰当的利用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提高执行者的素质
(1)建立合理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人力资源的政策是挽留和补充能人,保证企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良好的人力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人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客体,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招聘人员不仅要关注应聘人员的学历、成绩和工作经验,更要考察其思想品质、自我评价以及长期为单位服务的风险精神等因素;制订详细完整的培训方案,采取讲座、培训班、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其行为主体全是人。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
3、加强对执行的监督。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4、建立内部控制定期评估制度。由于内部控制具有时间性和差异性,今天有效的内部控制,明天不一定有效,内部控制设计好后,不仅要坚持不懈地执行,还应适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或者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三)发挥外部因素促进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1、加强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应发挥在政策法规制定上的权力优势,制定内部控制的有关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内部有益,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当社会中大多数企业,乃至所有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并良好运行,内部控制作用有效发挥,那么整个社会的监督成本将大大降低,企业效益、社会效益都将有很大的提高。为此,政府有义务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要坚持企业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将政府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功能与企业自主设计内部控制相结合。政府部门应继续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充分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且政府部门还应从立法、监管、舆论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和精神传达给所有人员。
2、发挥社会中介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社会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服务是国际惯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逐步增强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执行力,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内部控制的咨询服务。为此,会计师事务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吸收工程、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加入会计师队伍,发挥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
3、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尽管我国在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实际评价过程中难以操作。笔者认为,一种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法,区分关键控制点、一般控制点等不同层次进而形成相应的控制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并设定优、良、中、低等不同等级,通过评分得到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层次分析法,设定层级目标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模糊评判的方法获得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
4、发展经理市场,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市场是经理人员能够自由流动,并且其薪金水平由市场来决定,在竞争中,那些有能力并对所有者负责的经营者,会被高薪聘用;反之,会被淘汰,存在失业威胁。由于经理人所经营的企业成功与否,决定了他们在市场中的评价,因而他们会追求对所有者的高回报,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合理约束。
5、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实行强制性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以及为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会主动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对内部控制进行关注,主动寻找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并主动加以改进,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审计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
相关文章:
以成本费用为切入点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04-26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04-26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与地区差异分析:教育财政的公平04-26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实性04-26
新税法下固定资产残值问题04-26
浅析会计信息化环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04-26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04-26
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的陷阱、风险与规制04-26
张家口煤机公司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实践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