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湘西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与其他产粮主区对比,从地理、地形以及气候、历史等角度阐述湘西地区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生产,探讨性提出解决措施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湘鄂渝黔民族地区(正文中简称边区)应该走非粮食生产的道路以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
关键词: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粮食问题;比较优势理论
1 边区粮食现状
1.1 粮食总量不足,市场供不应求
边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年际波动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需要从其他产粮区调入大批粮食。以湘西州为例,按正常年景计算,每年收定购粮9000万斤,保护价粮6000万斤,而城乡销售20000万斤(其中城乡居民、军供粮等13000万斤,农村销售7000万斤),粮食收支缺口达5000万斤。州内正常年景粮食生产总量为18亿斤,据有关部门预测,退耕还林全部到位后,全州粮食总产量至少减少6亿斤。按正常年景的收购量预测,要减少收购量5000万斤,即到2006年后收购量最高为1亿斤,而退耕还林粮供应就需4.74亿斤,缺口达3.74亿斤,加上城乡、农村的销售缺口5000万斤,每年至少缺口达4.24亿斤。
1.2 粮食生产条件落后,商品率低
边区在粮食生产方式上,大部分地方仍以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为主,农民普遍采用的是家庭式耕作,生产的自给和半自给的比重比较大,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商品率比较低, 不足8%。加之边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种植粮食作物所需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2 边区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制约
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利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其不适宜粮食的大规模生产。
(1)地形、地势。①地形:边区山丘多、良田少,单块面积小而分散,作业半径宽(普遍在4-6公里),这就决定了边区粮食生产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例如龙山县中的18个村民小组共有稻田面积745.74亩,而丘块却有1187块,平均每个丘块仅0.63亩。②土壤:边区内土壤贫瘠,呈石灰岩地貌,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1%,并且近年来湘西州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③海拔:边区全境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最高海拔为1736.5米,最低海拔97米,这也影响到霜冻期的长短。起伏的大山和长时间的霜冻阻碍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生长。
(2)气候。①气温: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大于35℃,最低气温零下5.5℃。气温的不恒定以及平均气温低使得粮食作物的种植缺乏规律性。②日照和降雨量:境内年均日照1219~1406小时,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且降水年际波动大,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③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水资源匮乏。境内虽有清江、沅江、酉水、澧水和武水经过,但是流经河流短小,水资源还是相对缺乏。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集中,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一些县(市)大规模采矿以及对水资源保护不合理,导致污染现象严重,干旱季节农作物缺乏尤其严重。
2.2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1)历史原因。边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解放前实行的是苗王和土司管理制度,传统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2)粮食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普遍是凭经验、农谚,采用手工化耕作,很少或没有科学技术的指导及机械生产的运作,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低。而且资本投入有限,用于研究农业技术的经费和人才短缺。
(3)人口的大幅增长与区域内粮食的供给呈负相关关系。人口的激增导致粮食的供给不足。而边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比全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低3年。因此,农业科技推广难,产量的提高十分有限。
2.3 退耕还林等政策因素的制约
边区除张家界市外均进入了西部大开发范围,必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加重了边区粮食短缺的矛盾。2001年,仅湘西州八县市就要实行退耕还林54万亩,其中退耕地30万亩。
2.4 粮食生产成本因素的制约
农民在单纯依靠市场的条件下,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是难以提高收入水平的。以湘西州平均亩产量和投入成本计算,一亩地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近380元,劳动力1200元。一亩地平均可以产出900斤稻谷,按七折计算,仅为756元。扣除投入的380元生产成本和农民自己本身的劳动力工资后,收益为负。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民荒废田土而外出打工。
3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边区粮食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从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角度来论证自由贸易和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1 边区发展经济作物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比较优势
(1)边区绿色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全边区拥有山地面积8600多万亩,现有森林覆盖率达61%,是重要的林区。境内气候复杂多样,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经济作物的种植。
(2)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对生产经济作物在政策上的扶植,使得边区发展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政策条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3.2 定量分析边区发展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
为了更加清楚地显示边区发展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我们以湘西州的经济作物(柑橘)和洞庭湖区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平均亩产量为例进行定量对比分析。
(1)产品的机会成本衡量。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水稻)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柑橘)的数量。
湘西州:水稻的机会成本=减少的柑橘产量/
增加的水稻量=1200/630=1.90
柑橘的机会成本=0.53
洞庭湖区:水稻的机会成本=0.86
柑橘的机会成本=1.17
显然,湘西州生产柑橘的机会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洞庭湖区生产水稻的机会成本低,具有生产水稻的比较优势。
(2)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是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
可见,湘西地区柑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洞庭湖区,湘西具有生产柑橘的比较优势;两个地区水稻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正好相反,洞庭湖具有生产水稻的比较优势。
(3)相对成本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产品A的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
如果一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地区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地区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计算和比较得知(见表4),湘西州柑橘的相对成本低于洞庭湖,所以在柑橘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洞庭湖在水稻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区域分工和产品贸易收益衡量。
4 解决边区粮食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边区应该集中精力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交换比较劣势的粮食作物,从而解决边区的粮食问题。
(1)优化农业结构,加强技术推广,发展比较优势产品。
边区应该改变思路,把精力用在所投入劳动成本相对粮食生产要小,劳动强度相对要低,而获得的收益却要大的经济作物上。还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经济作物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2)运用“三带”理论,挖掘边区特色经济的潜力。
“三带”理论是指吉首大学化工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科研实践,发现的边区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以及地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三大特色地带。
①北纬28°±1°的范围内适合有益真菌生长的微生物发酵带,该地带的水质均属碳酸盐或硅酸盐型水,口感清洌,加上温和潮湿的气候、微酸性土壤,能促进真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酿酒过程的“糖化”和“发酵”。凭此优势,可以生产出优质白酒和酱油、醋以及酸菜、腌制品、腊制品等独特风味食品。②湘西和鄂西的富硒带,可以种植和开发狝猴桃等天然富硒食品。③边区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亚麻酸作为调节血脂、延缓衰老的一种保健食品添加剂已风靡世界。目前已开发出市场畅销的国产保健食品——果王素软胶囊,还从边区大面积的名贵中药材——杜仲资源中提取了优质亚麻酸,前景非常广阔。
(3)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互动模式,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必须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经济作物生产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内容,以减少农民在生产过程所遭受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笑然.当前粮食政策综述及供求形势与特点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05,(9).
〔2〕谢海军.比较优势理论和两个趋向论断与民族地区增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1).
〔3〕马惠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如何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04-26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04-26
电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降低经营风险04-26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索04-26
内部控制应用的实践对策探讨04-26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04-26
内部控制在企业环境下的影响分析04-26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现状分析04-26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探索04-26
酒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则重点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