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容的问题
内部控制内容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根据《基本规范》的规定,监督和检查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其监督和检查的主体是专门的机构,或者由事业单位指定的专人负责,通过监督和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执行,但某些事业单位不能够完成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和评价,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的构成、权限和工作范围等,都未明确,使得监督评价的功能弱化,造成内部控制的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建设;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层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主体,其内部控制意识却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下,产生错误性的理解,突出表现为对内部控制目标理解的偏差、对内部控制制度把握的偏差、对内部控制对象理解的偏差,使得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内部控制失控等问题;内部控制信息的滞后性,无法反映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某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不够重视,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管理,譬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的变动,未能合理预期企业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其变动的内容也没有予以披露,另外,内部控制的批评报告无法提高管理层的控制意识,甚至存在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建议br /> (一)提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于一个动态的管理流程,需要针对事业单位发展的特点和内部控制的环境,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方法手段:在定期对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效率和效果监督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的报告,以便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建议,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报告的另一个作用,是将内部控制工作中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控制主体,作为决策的依据,从侧面上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有效性;内部控制需要监督,而监督需要以完善的体系为依托,就上文提到的监督和检查问题,笔者对监督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设计,一方面是将财政、税务和审计几个部门联合,并发挥审计机关、税务等机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在固定的期间内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以强有力的监督合作,防止和杜绝单位负责人权职的滥用,避免形同虚设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是将财政监督和绩效理念融入到内部
控制监督体系当中,通过预算约束的强化、收入分配的规范、激励机制的建立、绩效评价的建立,使得内控体系具备完善的依据,而依法理财的观念也就能够自动贯彻到体系当中。
(二)全面贯彻内部控制方法
首先,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内控需求的目标,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一致,直指其发展效率的提高需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是把握内部控制的连贯性与应变性的尺度,在遇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能够灵活应用,并根据规定的程序办理,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与此同时,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也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再次是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素质,其中包括内控制度意识程度、知识技能、业务素质等,使得他们的内控理念符合现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者的要求。最后是纠正对内部控制对象理解的偏差,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贯穿落实内部控制方法的时候,其针对的对象是事业单位每一个成员,为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需要取消财务和会计合署办公的模式,同时进行管理者能力的专业培训,使得内部控制方法得以全面贯彻。
(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针对上文提到的内部控制信息滞后性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解决:一是搜集和整理内外部信息,为会计系统提供足够的成本、运营、生产和库存等信息,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二是开拓信息的交流渠道,并控制信息系统,保证每个人都知道所承担的义务和所拥有的权利,譬如美国ERM框架将内控目标分为报告和合规性目标,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也要借鉴于这种形式,进行适当的拓展,调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建立具有强制力和参照性的制度框架,将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规范提到日程安排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上,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三是内部控制信息的交流主体是事业单位的责任主体,因此,需要丰富事业单位的责任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主体发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方案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规范要求
借鉴COSO框架,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一是设置基本目标,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手段,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性,保证资产安全的方法。二是内控基本控制基本规范要素,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就单位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制定基本规范。三是在法制推动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现内控的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性。
(二)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
首先是应用指引,针对单位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的内部环境类指引,以及针对单位资金活动、采购、研发、财务等应用指引,旨在引导和控制全面预算、信息传递等。其次是以应用指引为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为内控提供内部保
证,其中管理层必须根据内控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与审计指引形成独立、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次是为控制好内控过程中影响员工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等的因素,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环境,并控制各项具体的业务活动。再次是事业单位需要通过预算编制、信息系统等,提高全面预算和内部信息传递等的有效性。最后是决策机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并能够形成评价结论和出局评价报告。
(三)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
鉴于事业单位资金的瓶颈问题,分期有效评价,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分为2-3年出具审计报告,以便控制节约内部控制的审计成本。在实施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尝试规范和指引体系的应用,然后逐步推广并落实,以此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强化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
四、结束语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无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践经验,都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上文提到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容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综合考虑单位发展现状的同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同的资金来源、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设计方案。
相关文章:
企业业务外包内部控制要点分析04-26
民营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04-26
浅析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04-26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案例分析及其启示04-26
管理视角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探讨04-26
关于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04-26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04-26
“村账代管”模式下的村集体资金控制体系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