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该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但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一)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社会公众股所占比例小且分散。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使作为公司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比例高达60%以上,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自由度,但对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却降低了。监事会也形同虚设,独立性较差,监督职能较弱。
(2)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受改制前国有企业体制影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过于复杂,分工不够合理,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明,沟通不畅,信息交流困难,办事手续繁琐等问题。
(3)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部分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人事规划战略定位不准,人才任用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人员聘用上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有效风险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然而,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于自信、盲目乐观等问题,对风险认识不够,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手段主要以会计控制为主,即防止、发现、纠正会计系统的差错与舞弊,没有把风险评估管理作为主要内控手段,造成管理层在没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情形下随意决策。
(三)体系不完善,执行存在问题控制活动是公司管理层为了保证既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制定并执行的各项政策和程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设计和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从设计上看,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设置内部控制时突出财务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主要以事后控制为主;从实际执行上看,内部控制流程操作性不强,使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四)信息与沟通存在障碍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采集制度,表现在收集的信息不完整,更重要的是这种零散的信息还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手中,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有些上市公司尽管设立了专职的信息部门和内外部信息网络,但职责不清问题依然存在。另外,不少上市公司内控信息传递过程复杂缓慢,甚至出现歪曲、遗失现象,难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
(五)内部审计监督弱化有效的内部监督有助于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促使公司加以改进。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独立性和对本公司情况的了解,因此可以完成公司内部监督。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独立性、权威性均较差。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专职内审人员,因而无法正常发挥监督功效。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标准,上市公司应深入研究各项要求,按照规范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结合公司现状,寻求实现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佳途径。
(一)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具体如下:
(1)改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按照相互制衡、权责明确的原则行使职权。为此必须严格限制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重合,以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并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权力。
(2)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公司在设置机构时,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吸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应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和制约。为此,组织机构在设计时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有助于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应用指引要求,公司应当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尽可能做到“不缺人手,不养闲人”。建立科学的多渠道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并定期通过专家授课、工作轮换、角色扮演等方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努力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完善测评手段和激励机制,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公司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公司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公司所有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只有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认识,才能主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其次,公司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及风险排除等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后,公司风险管理应注重流程控制,使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化、规范化和日常化。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涉及整个公司的各层级与各种职能部门,包括供产销和人财物等各方面,公司制定控制活动一般是根据其经济活动的关键绩效领域来进行。具体包括对员工能力、任职资格及业绩考核的控制,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即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等相关控制活动,以及对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内部监督机构运作等方面进行的控制。控制活动实施过程中尤其应对高风险项目实施重点控制。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操作性强的业务流程,以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根据规范要求,公司应首先建立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系统,包括交易的生成、记录、处理、对外披露等;其次,应建立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再次,公司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各管理层级、各部门、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传递更顺畅,沟通更便捷、有效。此外,公司应加强与行业协会、业务往来单位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外部信息。
(五)设立专门内审机构,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要保证相对独立性,上市公司应结合规范要求,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并向董事会负责,同时配备专业、行业知识丰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职内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涉。内审机构应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疏漏、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司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提高。
相关文章:
基于发达地区经验的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考04-26
郑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探讨04-26
对构建郑州服装产业集群的思考04-26
吉林省边境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04-26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04-26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04-26
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研究04-26
东莞市网球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04-26
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04-26
河北省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探析04-26